内容阅读

第一节 管理体制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8-10 12:00

光绪二十五年岳州开埠后,始设商务管理局,为境内第一个专管商业机构。宣统元年十一月(1909年12月),撤销商务管理局,成立岳州商会,为商民自律机构,兼司行政管理职能。民国时期,各县均设有商会(商民协会)管理商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内加强日用品销售管理。

1949~1957年,主要实施归口管理。 1949年,各级政府成立工商科(1955年改商业科)主管商业工作。1950年,岳阳城区将民国时期遗留的21个同业公会重建为34个。其中与日用工业品行业有关的绸布、百货香烟、日杂、山货陶瓷、文具印刷、染织、五金修理、鞋业、木作油漆等9个。各县设工商联合会(筹建会),负责管理私营商业。 1956年,通过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日用工业品商业体制形成以国营、供销社为主体,公私合营、合作经营为补充,少数个体商业暂时存在的经营格局。

1958~1976年,国营、供销社共同占领市场、城乡切块分管、高度集中管理。1958年,各县供销社并入商业局,1961年析出;1964年,成立岳阳专署商业局、供销社;1968年,撤销商业局、供销社,成立人民生活服务站,1970年撤站设局,直到1976年行政机构才趋向稳定。1980年,岳阳市商业局更名为一商业局,其他各县仍为商业局。1981年,境内国营商业企业经营机构805个,其中零售460个;职工8363人,其中百货行业1440人,五交化行业323人,工矿贸易310 人,共占职工总数的24.8%。

1978年后,国有商业和供销社系统逐步由封闭经营转向开放经营;城乡分管转向城乡通开;纵向调拨商品转向横向采购商品;批发为主转向批零兼营,以零促批;专业经营转向综合经营、规模经营。1985 年,国有商业经营机构199个,从业人员4462人,其中市区机构95个,从业人员2066人。6县(市)机构104个,2396人。百纺、五交化、工矿贸易、友谊华侨物资供应机构171个,从业人员4105人,分别占总数的95.9%和91.9%。日用工业品行业在流通大市场中的作用日益增强,但国营商业多年形成的统管统包,坐市等客,业务单一的格局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的变化,纺织品行业连年萎缩,陷入困境。工矿贸易、友谊华侨物资供应等行业也因市场开放而失去其专营的作用。

1999年,境内501家独立核算的国有商贸企业,改制62家、破产57家、兼并24家、分立58家,其余300家全部实行租赁、承包经营等方式放开。岳阳县商业总公司从1996年开始抓“两个解除” (“两个解除”即解除企业对政府、职工对企业的依附关系。),全县改制、破产商贸企业35家,占企业总数的2/3。至1999年,除市区商大购物中心等数家仍坚持自营外,其他国有商贸企业基本退出商品经营,县级国有商业完全解体。1996~1999年,岳阳县、湘阴县、临湘市等相继停报国有商业统计数据, 传统管理体系彻底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