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购进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8-10 12:00

境外采购 清末民国时期,各县经营五交化商品者多在汉口进货。平江、湘阴2县少数私商,有时就近在长沙购进部分商品。岳州开关后,境内进口少量稀缺的五交化商品。民国21年,进口品种有锉刀、手工工具、脚踏车、秤、天平、电灯泡、绝缘电线、保险箱柜、纯碱、染料、清漆、油漆、凡立水等13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五交化无专营机构,各县贸易公司、百货公司经营的五交化商品由上级公司统一调拨,内部转账,私营商业一般从当地国营专业公司进货,少量商品购自外埠,自由选点,经营灵活。 1953年,国营商业内部改商品调拨制为合同制。各县国营公司和供销社购进五交化商品采取两种方式:一是计划分配商品订立供求合同,凭计划指标去长沙二级站进货。长沙站缺货时由省五交化公司划拨指标,改从武汉站调入。二是非计划分配商品,在省内外自行采购。私营五交化商户的进货渠道未变。1956年后,由国营商业部门和供销社为主经营五交化商品,境外采购以国营商业公司为主。1962年,湖南省五交化公司规定零售商店不能出县,县级公司不准出省采购商品, 强化纵向调拨,造成商品流通不畅,部分品种长期脱销。1971年2月,建立岳阳地区五交化采购供应站,担负岳阳经济区内的五交化商品供应任务,1975~1979年,各县五交化公司先后成立,也到境外采购部分商品。

1980年,湖南省五交化公司取消二级站,多数商品纵向调拨的局面基本结束,实行选点进货,自由购销。高档家电商品基本靠外地购进。1983年后,境内五交化行业与全国各地厂家、批发企业建立进货关系,实行“大宗商品联大厂,名优商品联名厂,细小商品联多厂”的策略。1986年,境内五交化系统从省外调入商品2656万元,占调入总额的 42.9%;1988年,省外调入达到5189万元,占调入总额的50.6%。供销社系统境外采购也大幅度增加。是年,全市有各种集体五交化商店538 个,从业人员3922人,比1983年分别增长14.5倍和7.1倍,企业进货渠道更宽,经营更为灵活。

岳阳市五交化大楼。

1989年,市场疲软,五交化商品销售不畅,资金紧缺,国营商业部门和供销社采购业务有所压缩。岳阳市一商业局系统省外调入3500万元,比1988年下降22.4%。90年代,家电交电产品成为市场热点,而省内名优家电交电商品较少,省外调入所占比例逐年增加。1999年,岳阳市一商集团系统省外调入11300万元,比1990年增长117%。

 

 

 

 

地方产品收购 清末民国时期,境内五交化行业极少,民国38年,仅有五金电器业9家,兼加工、经营于一体,手工操作,现买现卖,无产品收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境内只能生产一些简易五金工具。1958年在“大办工业”的高潮中,岳阳县机械厂、钢铁厂、电机厂、衡器社相继生产出一批钢镐、鎯头、元钉、台秤、锉刀、木工斧头等,为自产五交化商品之始,但质量不够稳定,价格不够合理,缺乏竞争能力。在当时“生产什么、收购什么,生产多少、收购多少”政策的影响下,由商业部门包销产品,造成严重浪费。1961年后,调整国民经济,国营五交化商业企业采取预付货款、反馈市场信息、协助提高产品质量等多种措施,扶持地方产品的生产。1963年收购有所增加。“文化大革命”初期,工业企业生产不正常,地方产品收购徘徊不前。

1970年,轻工、机械、电子、化工等工业渐次兴起,地方产品收购回升。1972年有22家轻工企业经上级工业部门核定生产五交化商品,生产品种达51个,主要有铁丝、元钉、阀门、五金工具、化工原料等。

1976年3月,岳阳市地区五交化公司成立后,地、县两级确定多名业务骨干专抓地方产品收购,对滞销产品积极推销,以销定产;对质量稳定、可以保存的产品,适当多收多储;对适销对路商品超产多收。1980年,地方产品收购额达455万元,比1976年增长1.6倍。

1981年后,实行“三多一少”商品流通体制, 省内外五交化商品大量进入境内,地方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受到冲击。收购形式变为多家收购,自由成交。境内生产五金、交电、化工产品的企业发展较快,特别是化工成为全省的重要基地,对市内和省内外辐射的商品增多。五交化经营单位仍注意收购地方产品,岳阳市五交化公司1990年收购1479万元,占公司购进总额的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