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购进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8-10 12:00
清末民国时期,境内私营百货商购进商品,其购进数量未见完整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国家工业建设的逐步发展,省产百货商品自给率有所提高,但多数百货商品仍从外地调入。
境外采购 民国时期,私营百货商出外选点采购商品,岳阳县主要从汉口、长沙进货,临湘、华容县以汉口为主,平江、湘阴县以长沙为主。个别巨商也派员直接到上海、广州等产地进货。
1949年底~1952年,百货商品仍以私商经营为主,进货沿袭过去渠道,自由选购。国营百货商业企业经营的商品,由上级公司分配,指定地点调入。1951年,湖南省合作事业管理局确定牙膏、手电筒、雨伞、瓷器、力士鞋、套鞋、火柴、肥皂纳入计划商品。中国百货公司岳阳支公司根据省百货公司的安排,从长沙、衡阳、津市、益阳、常德、邵阳、汉口、上海、广州、南宁等地共调入商品144.2万元,其中长沙、汉口、上海3市在进货总额中占比重分别为65.2%、20.2%和10.2%。
1953年,根据国家商业部规定,按经济区划组织商品流通,各县所需百货商品均由长沙二级采购供应站供应,华容县还从武汉采购供应站调进部分商品。同时,供销社系统按照省供销社的规定,岳阳、临湘、华容3县划到中南区汉口批发站进货。年底,县以上合作社工业品批发机构撤销,统由国营商业公司批发。各县百货公司经营的计划商品列入商品流转计划,由上级统一分配的商品,均向长沙百货站进货,或由长沙站划拨指标,从汉口站调入。小百货商品(即计划商品和分配商品以外的其他商品),一般由供需双方在二级站召开的商品交流会上签约成交,货源不足时,允许三级批发企业(即县级百货公司)向外地采购。
1953~1978年,国营百货系统的货源由上级统一平衡,层层分配,不准跨区或越级进货,允许计划外采购小商品,但数量不多。其间,有短时间的放开。据华容县供销社统计,1968~1978年购进日用工业品中,百货类2538万元,县内调入占87.9%;棉布类4807万元,县内调入占94.7%;计划外采购商品比重极少。进货渠道的单一,挫伤了基层社的经营积极性,常年脱销商品达150余种,缺销商品达80余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商品购进由封闭型、分配型向开放型、交换式转变。境内百货公司系统计划外采购商品占商品购进总额的比重,1979年为3.5%,1980年为28.7%,1983年为 48.3%,1984年为56.9%。1985年后,基本结束货源纵向分配的办法,三级批发企业和零售商店纷纷向全国一、二级站和生产企业直接进货。 1986年,各县百货纺织品公司与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的697家工厂和278个商业企业建立购销关系,从省内外生产厂家购入的商品占进货总额的 49.3%。供销社系统放开经营以后,生活资料购进渠道大大拓宽。百货商品外地购进渠道由纵横结合的网络代替国营商业单一经营渠道,致使国营商业批发萎缩,纵向调拨商品渠道失去作用,一道环节(直购)进货迅速增加。岳阳市百货公司系统与长沙、武汉站的依赖关系变为友邻关系。1990年直购金额5077万元,比1978年增长3.06倍。其在购进总额中的比重由24.04%上升至51%。同时,因计划采购为自由流通所取代,社会库存增加,生产企业铺底商品占的比重逐步加大。是年,全市百货公司系统库存总额2003万元,其中生产企业铺底商品占5%。1991~1996年,百货文化商品的境外购进以横向的多渠道采购为主,百货批发站的纵向采购比重逐年下降,市(县)百货三级站批发功能基本丧失。1996年,全市百货公司系统购进总额7120万元,其中从上级批发站购进占6.9%,从生产企业购进(含铺底商品)占68%,其他渠道购进占25.1%。境内经营百货文化用品的个体工商户,境外购进以广州、长沙、武汉、温州等地为主,方式灵活,渠道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