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生态变化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8-10 12:00
一、江河
境内江河受人类活动和自然影响,生态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水体泥沙含量增加,河床淤塞升高,泄洪能力下降,航运里程减少;纳污量增加,水体日渐受到污染;酷渔滥捕,鱼类等水生物资源锐减。
长江岳阳段 60年代前,中华鲟、白鳍豚、白鲟等珍稀水生动物频繁出没此江段,尤其是俗称“江猪”的江豚,数量较多,经常出现。60年代~70年代初,实行裁弯取直,缩短流程34.5 公里,方便航运,加大下荆江泄量。同时也形成四面环水的小集成垸,加大华容县的防汛抗洪任务(该垸1998年溃垸后实行整体移民蓄洪,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70年代后,岳阳市排入长江的工业废水急增,1985年5928.49万吨,1996年7358.37万吨,水体污染日渐严重。至1999年,中华鲟等近乎绝迹,江豚也很难见到。
湘江湘阴段 50年代,此江段有鱼类水产品81种。70年代末以来,年受纳工业废水2500万吨左右,湘阴县城江段一度形成明显的岸边污染带。80年代初,该江段鱼类水产品仅存21种。
华容河原是长江向洞庭湖泄洪的四大洪道之一,水质良好,鱼类资源丰富,水上航运通联江湖。上、下设闸堵口后,成为一条“哑河”,水位下降,河床淤塞,水上航运废弛。70年代末以来,每年受纳工业废水1200多万吨,河水一度变黑变臭,鱼虾几乎绝迹。
藕池河 1952年以后,鲇鱼须至九斤麻段河床抬升1~2米,注滋口下游抬高0.7~1米,1984年,藕池河河床比垸内高出0.7~1.5米,成为地上“悬河”。70年代中期以来,该河自南县城关以下,年受纳工业废水千余万吨,河水污染渐趋严重。
汨罗江40年代以前水质良好,鱼虾颇丰,航运发达,40吨位的船舶上航可达平江县长寿镇。后因河道淤塞,河床抬升,江堤迅速向上游延伸,航道逐渐向下游退缩。至70年代,20吨位的船只丰水期才能通航至汨罗新市。屈原农场和中洲垸围垦,使江水出口变窄,严重影响泄洪。1983年7月6~9日,流域内连降暴雨,山洪暴发,由于行洪不畅,发生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水灾。
二、湖泊
洞庭湖 19世纪中叶,洞庭湖由盛到衰。20世纪,湖中泥沙淤积日渐严重。1956~1977年,年均淤积0.98亿立方米,年均淤高3.5 公分,年增洲土6万余亩。其中境内东、南洞庭湖年均淤积近0.7亿立方米。1952~1975年,湘阴县南洞庭湖平均淤高2~2.2米,最大淤高6米。 40年代末~80年代初,东洞庭湖平均淤高1~1.5米,注滋口河向东洞庭湖延伸25公里。
洞庭湖围湖造田,始于宋代,兴于清代。民国期间围垦500万亩以上(含江洲、河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相继围垦266万余亩,其中境内围垦约108万亩。1983年,洞庭湖面积和容积较1949 年分别减少38.19%和39.25%,在相同泄洪流量情况下,城陵矶水位抬高1~2米。276~1524年,洞庭湖遭大洪灾15次,约83年一遇;1525~1851年16次,约20年一遇;1852~1949年21次,约5年一遇;1950~1983年8次,约4年一遇。1996年1998年均遭大洪灾。1998年城陵矶最高水位35.94米,超警戒水位84天,超危险水位78天,均创历史最高纪录。
80年代后,境内洞庭湖水域每年受纳工业废水3~5亿吨,其中主要污染物130~180万吨,水体日益受到污染。
50 ~80年代,洞庭湖鱼类水产资源急剧衰减。1949年,境内外湖捕捞水面440万亩,年捕捞量22.2万担,1981年捕捞水面210万亩,捕捞量 11.3万担,分别下降52.27%和49.1%。且渔获物中主要经济鱼类比重大大减少,鱼龄和品级越来越低。鱼类产卵、索饵、越冬场所分别减少26处、 43处、7处,共计100余万亩。鱼类水产资源蓄积量和生产量都大幅度减少。60年代以前在洞庭湖经常见到的中华鲟、白鳍豚、白鲟、江豚、鳗鲡、鲥鱼等珍稀水生动物已很难见到。
60年代前,洞庭湖鸟类资源十分丰富,每年各候鸟迁徙季节,天上雁阵为虹,鸣声阵阵。70年代后,鸟类生存环境遭到破坏,留鸟、候鸟、涉禽大幅度减少,有的已绝迹和濒临绝迹。洞庭湖特有的野生湘莲、湖藕、芡实、菱角、茭白等也越来越少。80年代后,钉螺复发面积增加,血吸虫病在湖区有回升趋势。
内湖 境内内湖生态环境的变化较外湖更为显著。泥沙淤积和盲目垦殖,使内湖数量、面积和容积大大减少。50年代,华容县有内湖137个,面积211平方公里,80年代仅存29个,面积 95.54平方公里。湖泊率由50年代初期的20%以上下降到1985年的6%。市城区、县(市)城区及工业区附近的内湖,大多成为工业企业和城市的排污场所,湖泊环境污染严重,湖泊生物资源量大大减少。
松杨湖 东接云溪,西通长江,水质良好,鱼产丰富。60年代年产优质鲜鱼15~20万公斤,最高32.5万公斤。1970年,2348工厂(今岳化)建成投产后,大量有毒有害工业废水排入湖中,水体受到严重污染,鲜鱼产量急剧下降。至1978年,鲜鱼产量已不到1.5万公斤,且鱼体污染,不能食用,每年索赔15万多元。
南湖 为市内重要景区,80年代后,大量城市生活污水排入湖中,水域功能衰退。1999年,南湖每天受纳城市生活污水8.95万吨,其中污染物21.47吨,主要是有机物污染。南湖水质在丰水期为三类,平水期四类,枯水期五类。
东风湖 有养殖水面5554亩,50年代就受到工业和城市生活废水的污染。80年代后,日受纳废水8万多吨。水体有机物污染严重,经常发生死鱼事件。1982年鲜鱼产量较1973年减少近98%,且鱼体污染,不能食用。1989 ~1991年,发生死鱼事故11次,死鱼18万公斤。
芭蕉湖 受纳岳阳电厂排放的大量冷却水和冲渣水,热污染和氟污染明显。1978年监测,湖水中氟含量为饮用水标准的10倍,为中度氟污染。
三、森林植被
境内繁茂的原始森林植被,经数千年垦殖、砍伐,逐渐消失。秦汉以后,人类活动对森林植被的破坏进入较显著时期。南宋时,森林植被屡遭战乱和垦殖的破坏。明、清两代,原始森林和古木大树又遭摧残。民国时期,战乱频仍,殃及森林植被。据载:“岳阳县沦陷期间,日军乱伐树木98956593株,自此岳阳县二、三、四、五、六区,数皆童山濯濯,无森林之可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境内虽无原始森林,但岗丘、山地灌木覆盖尚好,有大片次生阔叶、针叶林。此后的30多年中,森林植被遭受4次较大损失。1954 ~1956年农业合作化之初,农民担心林木充公,乱砍滥伐树木。1958年“大跃进”,大炼钢铁,伐树烧炭;毁林毁草开荒,铲草皮积肥。 1966~1976年,盲目修梯田,造平原,成片林木被毁。70年代末~80年代初,山林经营权承包到户,农民担心政策多变,急功近利,乱砍滥伐自留山、承包山树木。加上长期重采轻育,取多予少,森林资源严重衰减。1985年,境内森林总面积(有林地加四旁树)516.57万亩,活立木总蓄积量 406.69万立方米,亩平蓄积量0.88立方米,只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41%。
四、水土流失
50年代初,境内水土流失面积874.7平方公里,约占土地总面积的5.8%。1958年以后,水土流失逐渐加重,岳阳县相思乡80年代初因水土流失减产的旱地占旱地总面积的34.5%,年减产粮食6万多公斤;减产水田1700余亩,年减产粮食22.5万公斤;甘田、公田、潼溪等乡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地上,马尾松生长20年,高不盈丈,株杆弯曲,长势极差。汨罗江新市段以往河床深6~
五、野生动植物资源
野生动物资源 50年代初,平江、临湘、岳阳一带山区,经常可见华南虎、金钱豹、云豹、狼、豺、狐狸、野猪、獐、麂等野兽出没,黄鼠狼、獾类、刺猬、野猫、獭类以及鸟类、蛇类、蛙类的密度也很高。“大跃进”时曾被列为“四害”之一的麻雀,一度经过群众运动捕杀,密度大大下降,但停止捕杀后,种群数量很快恢复。80年代后,生态环境的恶化使麻雀的数量急剧减少,许多地方很难见到它的踪影。以老鼠为食的黄鼠狼、鹰类、蛇类等锐减,导致鼠密度迅速增加,危害越来越严重。鸟类、蛙类、益虫等的大量减少,使农作物及林果茶蔬病虫害加剧。华南虎、金钱豹等已经绝迹,云豹、狐狸等濒临灭绝。水生生物急剧衰退,有的物种已经或濒临灭绝,特别是野生鱼类资源越来越少。过去到处可见的野生龟、鳖、泥鳅、鳝鱼、青蛙越捕越少,越捕越小了。野生龟、鳖在一些地方已成濒危物种。
野生植物资源 50年代前期,境内野生植物繁茂,可食用的野果、野菜、蘑菇、木耳及中草药等资源丰富,在集中采摘的秋天,群众称之为“小秋收”,收益十分可观。1958年后,由于生态环境逐渐变迁恶化,加之乱采滥挖和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野生植物资源日渐衰减。70~80年代,境内几乎无“小秋收”。森林植被的原生类型基本绝迹,次生群落所剩无几,野生古稀大树和珍贵植物品种残存不多,野生植物资源蓄积量大幅度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