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第二节装卸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8-10 12:00
    铁路装卸  民国时期,境内铁路站装卸作业由当地农民承担,车站指导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县成立搬运装卸企业。1956~1985年,岳阳车站、城陵矶车站等业务量较大的车站装卸业务,由当地搬运装卸企业承担。业务量较小的站由当地搬运装卸企业抽派专人到站,协助车站加强管理,组织当地农民承担装卸任务。
    1985年,铁路沿线各站有集体所有制搬运装卸站12家,从业人员300多人。
    90年代,岳阳火车站、城陵矶车站、路口铺车站装卸量扩大。岳阳火车站大件装卸仍由市搬运装卸公司和岳阳县黄沙街搬运社承担外,小件货物组织职工家属承担,成立家属装卸服务站(后改为劳动服务公司),属集体企业。城陵矶车站组织装卸作业班,用机械化逐步取代人力装卸。路口铺车站亦组织装卸作业组。车站装卸作业班(组)只承担站场装卸业务,站场以外,仍由地方搬运装卸企业承担装卸。
    1999年,岳阳北站(原城陵矶车站)、路口铺车站共有各类大型装卸机械7台(套),实现装卸机械化。岳阳北站日均装车41.7辆、卸车72.7辆;路口铺车站日均装车184.4辆、卸车10.4辆。
    厂矿装卸  1953年,岳阳县搬运公司组派有湖滨、南津港贮木场、小港粮库3个装卸队,担负木材、粮食装卸任务。1958年增派水泥厂装卸队。60年代后,随着工厂陆续建成投产,装卸业务扩大,搬运装卸企业在各厂均派装卸队。至80年代初,市搬运装卸企业在小港粮库、市水泥厂、洞氮、岳阳纸厂、岳阳电厂等设装卸队 14个,统揽市区工厂装卸业务。
    90年代,部分工厂组织富余人员和家属承担厂内装卸业务。各县(市)附近农民跻身装卸阵地,争抢装卸业务,搬运装卸市场竞争局面形成。
   港口装卸    清代,城陵矶建成储煤货场后,境内始出现挑运业组织箩行。民国时期,港口船货装卸皆由箩行经营。沿河小港无箩业组织的,临时雇请农民装卸。
    1953年,岳阳县搬运公司承揽湖滨至城陵矶港口装卸业务,人工作业,劳动强度大。1956年,红船厂码头装卸业务划归湖南省内河航运管理局岳阳办事处承担,出现港口装卸机械。1958年,湘航岳阳办事处研制出1台简易“少先吊”,每次可吊货物0.5吨。1963年,城陵矶粮库在城陵矶港 一码 头安装吸谷机l台,将粮食从船上直接吸入库内。1965年,城陵矶桂花园至擂鼓台港区装卸业务划归城陵矶港务局承担。1970年,城陵矶港务局用Q161型和柯立斯浮式起重机代替“少先吊”,缆车取代拉坡机装卸,64—1型牵引平板车取代板车。添置轮胎起重机2台,大件通达能力由0.5吨增加到10吨。岳阳、城陵矶两港区装卸机械逐年增多,至70年代初,城陵矶港区专业运输装卸单位共拥有各类装卸机械26台(套)。
    80年代,城陵矶港务局投资60多万元,添置 30米 /10 吨龙门吊1台,随后添置卸车机、装载机、叉车等一批装卸机械。岳阳港务局购入起重机6台,装载机2台。岳阳市搬运装卸公司拥有装载机、吊车装卸机械7台 (套)。90年代,随着城陵矶外贸码头、湘江1000吨级航道疏浚、岳阳港区千吨级码头建成投产,港口共拥有大、中型装卸机械28台(套),两港区专业企业吞吐能力达292万吨。90年代后期,进港中转货物减少,装卸机械利用率不到50%。1999年,境内有大、小港口17个,码头泊位95个,最大靠泊能力5000吨级,年吞吐能力2003万吨,实际完成吞吐量1267.24万吨,城陵矶、岳阳港仅完成货物吞吐量123.6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