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第三节 运输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4-10 12:00

 一、排筏运输

 

境内排筏运输在春秋早期已有记载。屈原在《忆往日》中“乘汜泭以下流兮,无舟楫而自备”的“泭”即为木筏。竹木排筏在新墙河、汨罗江作为水上交通工具,广泛使用。战国时期,中原诸侯所需木材,一般仰仗楚地供给,输往北方的线路之一系顺江而下,至鄂城,折北而上。秦汉以后,竹木排筏作为水路交通工具日益普遍。唐宋时期,洞庭湖平原与湘江流域是长江流域的木材供应地。明清时期,洞庭湖平原及湘江流域古木依稀,排筏无数。

民国时期,湘、资、沅、澧四水上游放运竹木排筏,大部分经洞庭湖至长江沿岸各城市,每月有大型排筏3~4个。民间传统的短途竹木排筏在新墙河、汨罗江、新店河及沅潭河等河流放运,一般不出洞庭湖。世袭放运竹木排筏的排民又称“排古佬”,境内以汨罗江流域的杨梅、大洲、雁岭等地较多。

50年代,除湘、资、沅、澧四水上游仍有大型排筏放运外,汨罗江、沅潭河等河流仍有零星竹木排筏放运。50年代末开始,排筏放运方式有所改变,湘、资、沅、澧四水上游流放下来的大型排筏,入岳阳后多数利用机动船拖至南津港、七里山或桂花园一带,重新编排加固后,拖至长江沿岸各城市。小型排筏,一入正常航道也利用机动船拖运至用材地。1960年,排筏拖运量为23.75万吨。1965年后,新墙河,汨罗江等河流大部分河段断航,个别河段沿岸居民有极少量小型排筏短途放运外,出江(河)排筏基本消失,竹木外运逐步被汽车运输取代。仅湘、资、沅、澧四水上游放运的排筏入境。1970年完成拖运量6.24万吨。1972年10月湘黔铁路全线通车后,湘、资、沅、澧四水上游竹木渐次被铁路、公路运输取代。1980年,境内排筏运输完成2.8万吨。1987年排筏拖运量0.7万吨,全部由岳阳港务公司承拖。从此,结束了排筏运输历史。

 

二、帆船运输

 

木质帆船运输始于战国时期。东周显王四十六年(前323), 君启的船队从鄂出发,溯江而上,入湖口,在湘江流域进行长途贸易。后沿洞庭湖南岸、西岸、经资水、沅水、澧水和油水入湖水口,溯长江北上。周赧王七年(前 308),秦大将司马错“率巴蜀众千万,大船舶万艘,米六百万斛,浮江伐楚,取于之地为黔中郡”。当时经商、军事作战,都大量使用船只。

秦汉三国时期,长江干支流已形成南方水上运输网络。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灭六国后,漕运兴起。汉代,蜀郡民间商贾顺长江而下,经洞庭湖入湘江,过灵渠入珠江,将蜀布和邛竹运销印度。三国时期,水战频繁,巴陵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魏晋南北朝,造船业兴起,木质船成为水上主要交通工具。东晋义熙六年(410),卢循率农民军舟师自巴陵顺江而下,有艘“八艚舰”,“起四层,高十二丈”。《太平御览》卷770“舟部三”之《荆州土地记》载:“湘州(今湖南)七郡,大艑之所出,皆受万斛”(1000斛大约十几吨)。湘水流域及洞庭湖区域,漕运更加发达。唐至五代,《元和郡县图志卷五》称:“自扬、益、湘南至交、广、闽中等州,公家运漕、私商行旅,舳舻相继”。洞庭湖上转输租赋的商船或沿江由蜀入湖,或自扬州溯江入湘。《旧唐书·刘晏传》记载南北漕运为:“漕引潇湘、洞庭,万里几日,沧波挂席,西指长安。三秦之人,待此而饱;六军之众,待此而强”。岳州居湘北要冲,百越、巴蜀、荆襄之会,岳州窑的青瓷、湘茶及长沙铜官窑的瓷器转运至全国各地,有的远销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日本、朝鲜、埃及等国。唐德宗时(780~805),江西、湖南、鄂岳、福建、岭南等地共有620万石漕粮运至京师。后唐清泰元年(934),临湘、湘阴产茶之地均设王朝场,兼理茶叶销售与运输。

宋元时期,洞庭湖区大批粮、茶通过漕运运往北方。北宋淳化四年(993),荆湖南路、荆湖北路各漕运至汴京米额90万石,占东南六路总额的16.3%。元朝,湖广行省站赤在长江设江水站12个,境内运输站有黄家元(今华容县塔市驿)、城陵矶、鸭栏(今临湘鸭栏)等3站出境,至武昌。湘江经灵渠至桂江设站40个,其中境内运输站有城陵矶(起点站)、鹿角、磊石、营田、笙竹岐等5站出境。洞庭湖经沅江至(氵舞)江设站25个,起自岳州府,往西抵镇远府,为顺林至顺元辅助路线,城陵矶亦为起点运输站。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岳州上交赋税小麦、丝绸绢、粮米、鲜活野生动物,主要靠水路运往南京。明初,衡州、长沙、岳州、荆州4府漕粮兑交或在汉口,或在境内青泥湾。隆庆年间,岳州府所辖巴陵、临湘、平江、华容4县均有储漕粮之粮仓。至万历三十六年(1608),巴陵县人、给事姜性奏改于青泥湾后,衡阳、长沙、岳州3郡、23州县俱于岳阳城北门外水次漕仓,每年按岳监兑。

晚清时期,民船倍受钳制。清道光二十年(1840),岳阳三眼桥燕岩人徐顺兴、徐汉兴兄弟成立船帮公所,有大小船舶500多只,组织水上运输。咸丰十一年(1861),木帆船运输开始渐次被轮船运输所取代。光绪二十五年(1899),岳州开关,外轮争相涌入湖南,民间运输的木船难与轮船竞争,有的民船替轮船过驳客货,流动分散的民船开始以邻里乡亲关系集结,出现地域性、帮派性民船组织,活动在滨湖及长江中下游,承揽粮食、农产品、食盐等货物运输。

民国8年初,湖南省在华容县杨林所设立洞庭救生义渡局(后改名湖南洞庭救生义渡局),开辟杨林至黑丝湖、注滋口至岳阳2条客运航线。同年9月14日,岳注义渡1号船因超载于途中倾覆,108名乘客中死亡89人。16年,境内组成提驳业分会和民船业分会。有铲子帮,由船民带3~60吨铲子船入帮,行驶省内河及长江中下游;划子帮,船民带1吨划子入帮,接送过往轮船的旅客及货物,还有长船帮、摇机牯帮等。至抗战前夕,境外有10个船帮渗入境内水域;武汉沦陷后,有6个外省船帮涌入湖南。23年7月13日,岳注义渡2号船自岳阳行至旗杆嘴,湖面遇风,折桅沉船,船上149人全部落水,淹死122人。26年9月16日,湖南省船舶总队成立。次年1月6日湖南民船编队,岳阳设立第五大队,辖岳阳、华容、临湘、南县、安乡等县境水系,湘阴、平江县编为长沙第一大队,后改为船舶管理总所岳阳分所。27年7月,湖南省政府按“水上保甲”进行登记,载百担以上木船,岳阳县142艘、平江县234艘、湘阴县2294艘、临湘县247艘、华容县107艘。29年,岳阳县有船 339艘、湘阴县1850艘、平江县120艘、临湘县1200艘、华容县2500艘。37年,岳阳县在韩家湾成立船舶大队,后改为岳阳县船业同业公会,组织管理岳阳港内580多艘民船。运输货物以粮食、农产品为主,另有木材、食盐及工业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民国时期遗留的带有封建性帮会组织予以改造,将分散流动的船主、船民和船工组织起来。1951年11月,成立湖南省民船联合运输社,岳阳、湘阴、华容、临湘、平江县成立支社。1953年底,经过民主改革,各县成立航运管理站,并与民船运输支社合署办公。开展运输生产和经营管理等工作。1954年10月,各县组成船民协会,协作运输。1955年,各县航管站对流动分散船民固定港籍,划定航线。木帆船运输业经过社会主义改造,船民带船入社入股。1956年上半年,各县帆船运输合作社先后成立,帆船运输事业渐次发展,是年完成货运量107万吨,货物周转量21727万吨公里,较1952年分别增长81.35%和37.97%。1958年9月16日,岳阳县木帆船运输合作社湘乡窝子机帆船由城陵矶载客36人开往岳阳,中途又在七里山载客80余人,严重超载,启航时即颠覆,淹死54人。是年底,木帆船运输合作社与岳阳县搬运社合并组成运输人民公社。同年,开始木帆船技术改造,试制出柳条结构超英号小拖船等,部分船舶开始装上机械动力,成为机动木帆船(机帆船)。1961年底,运输人民公社解散,恢复木帆船运输合作社。从此,集体所有制木帆船组织成为社会主义航运企业主体之一。是年,完成货运量318万吨,货物周转量65870万吨公里,较1962年分别增长132.11%和257.23%。80年代初,各县木帆船运输合作社更名为水(航)运公司;80年代中期,再度更名为水(航)运总公司。

至1980年底,经技术改造,大部分木帆船改为机帆船,船只吨位扩大,数量减少,同时造出水泥客货运输船、挖砂船、趸船。1981~1994年,完成木帆船、水泥船向钢质船更新过渡,境内专业水(航)运企业实现钢质船化,大吨位化。企业经营管理进入经济承包责任时期,运输业务由内河延伸至外河,并开辟江

洞庭湖上的风帆船。

停泊在岳阳港的各种船舶。

海航线。1990年,完成货运量288万吨,货物周转量61117万吨公里。1996年,市水运公司船厂造出1艘一级化学品液货船,载重1050吨,航行于东南沿海一带。1999年,完成货运量140.59万吨,货物周转量49070.2万吨公里。因为陆上交通便捷,货源流向发生变化,水(航)运企业出现不景气现象。

 

三、轮船运输

 

轮船运输,始于清朝。光绪三年(1877),轮船招商局江平、江通号轮来往于汉口、宜昌之间。次年,英商立德洋行的彝陵号轮开赴宜昌。光绪二十四年四月,湖南、湖北绅士熊希龄、蒋德钧、吴绵章等举办湘鄂善后轮船局,购置一批轮船行驶于湘潭、长沙、常德、岳州、沙市、汉口等处,经常在城陵矶港上下客货,为城陵矶港通轮船之始。次年,岳州开埠设关,原驻常德的岳常澧道移驻岳州。道台张鸿顺兼任岳州关监督,英人马士掌税务司。此后,各帝国商船接踵而来,仅1个半月时间(11月15日~12月31日),由上海、汉口运鸦片及其它洋货到岳州英轮达14艘次,计9744吨,洋货价值7.8万两关平银,其中鸦片占6万余两。光绪二十六年(1900)后,英、日、美、俄、法、意、德、荷兰、丹麦、智利、瑞士、玻利维亚、芬兰等国轮船纷纷角逐于湖湘。光绪二十七年,岳州海关统计,中国轮船吨位占22.3%,外国轮船占77.7%。光绪二十八年,英商太古公司、怡和公司的昌和号轮驶入长沙,试航湘汉航线,报关34次,共计载货2.36万吨,并经营长沙进出口运输商务。是年,岳阳进出口洋轮1087艘,运货89.29万吨。光绪三十年下半年,长沙正式开关设埠后,有8艘、6521吨位外轮往返于长沙经岳州至武汉航线,完成客运量5.81万人次。光绪三十一年,日本大东汽船会社、大阪汽船会社、湖南汽船会社、邮传会社相继成立,与各列强竞相扩充运力,倾销洋货,掠夺原材料。日商佐辛太郎所设汽船会社经营长沙至汉口,途经湘阴、芦林潭、岳州的轮船有2艘、900余吨位。光绪三十三年(1907),岳州进出轮船增至1966 艘,运货130.89万吨,入埠轮船绝大部分为外轮。湖南民营轮船业内湖航行权操纵在外国人手中,民营轮船业经济实力单薄,船只吨位下降。宣统三年(1911),进出岳州船只吨位中,中国轮船降至10.6%,外轮升为89.4%。

民国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列强无暇顾及在华轮船业,湖南小火轮因时骤起。6年,进出岳州海关的民营船只有375艘,计3618844吨。是年下半年,南北军阀集结岳州洞庭湖一带,民营轮船常被军阀扣留军用,航运业受到损失。15年8月22日,印度之箭号海轮装载235万加仑煤油卸入城陵矶美孚油池,此为第一艘进入城陵矶港的海轮。16年,城陵矶邮局购办邮船,开城陵矶至新堤4日班,传递邮件,是第一条以城陵矶为始发港的轮船航线。21年3月,岳阳绅士黄锦文等呈请湖南省建设厅批准成立驻岳湘鄂拖轮公司,在岳阳设总公司,在长沙、城陵矶等处设分公司。置湘源、楚文号轮船2艘,专拖船只排筏,行驶湘鄂一带航线。岳阳绅士罗悦吾、谢帮贵等成立保商拖轮股份有限公司和湘运拖轮股份有限公司,均在城陵矶设分公司,租赁拖轮营业。后两公司合并为岳阳商运保商拖轮公司。4月,岳阳绅士危毅、胡昆集资银元 3500元,租赁轮船4艘,开办湘汉拖轮股份有限公司,亦在城陵矶设分公司。9月,汉口永兴轮船公司联合监利永兴轮船公司等单位,在岳阳设立岳阳永兴轮船公司,在城陵矶设分公司。22年8月18日,岳阳至华容航道首次行驶小火轮。26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日轮被视为“仇产”,岳州埠开始出现轮船运输经营组织,湖南民营轮船达134艘。抗日战争前夕,外轮撤出湖南,长江中、下游诸省轮船先后涌入湖南,民营轮船运输业出现短暂繁荣。27年11月~34年8 月,兵灾、水灾、火灾、旱灾交织,尤其是4次湘北会战,民营轮船或供军差,或沉没阻敌,或被炸毁。抗日战争胜利后,各轮船运输业务虽渐次恢复,但又逢内战,货币贬值,物价飞涨,航运业务萎缩。

1949年7~8月,岳阳、长沙先后和平解放,恢复长沙至湘阴航线。1953年,增加外江航线船舶,仅湘航经城陵矶至外江的货运量26.05万吨、货物周转量9956.96万吨公里,占湘航货运量、货物周转量的32.86%和46.78%。1965年,长江实行干线统一管理,长航城陵矶港务局货运量达64.48万吨,其中湖南物资中转61.05万吨;湘航岳阳港务局在城陵矶的货运量达3.54万吨,换装物资1.44万吨。湖南内河船舶一般不出湘。竹木排筏及货驳须在城陵矶换拖,通过中转,船只延宕现象时有发生,货物运输量在徘徊中前进。1969年、1976年,湘航岳阳港务局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分别为34.05万吨、9432.61万吨公里和 58.31万吨、14907.63万吨公里。1980年,湖南内河船舶出洞庭、入长江,恢复和开辟湘汉、湘宁、湘申等航线。水运集体企业机动船数量增加,吨位扩大,亦争相涌入长江,开拓长途货运业务。1990年,岳阳港务总公司完成货运量28.5万吨,货物周转量13963万吨公里。1993年,岳阳港务总公司为适应油料货源大幅增长需要,将4000吨货驳改造成油驳。次年,投资700万元购入第一艘1800吨级海轮巴陵号,投入沿海营运。1995年完成货运量30.8万吨,货物周转量14710万吨公里。1996年投资550万元购入第二艘1800吨级海轮金鹗号。1999年完成货运量23.97万吨,货物周转量14822万吨公里。

城陵矶港务局(现名城陵矶港务总公司)是以港带航企业,每年完成货运量徘徊在7~10万吨之间,1999年完成货运量7.07万吨,货物周转量6606.94万吨公里。

1995年后,货类和货源流向发生变化,轮运货源减少,水运企业连年出现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