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第一节 中药材购销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8-10 12:00

一、购进

地产药材收购 明万历年间,境内已有私营药店、药号,资金雄厚、人员较多的药店老板收购地产药材囤积于仓,伺机高价调出,资金薄、人员少的店铺一般就地收购零星药材或到附近批发药号补进部分缺味亘药。此法一直沿袭到民国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地产药材收购。1955年,国家在平江县长寿街建白术收购站,在大口、毛湾、黄泥坳设收购点。同年,华容县以八区大乘寺、罗家咀供销社商店为试点,发动群众采挖、交售野生药材,当年收购薤白、半夏2.5万公斤。1956年,各县药材公司分别设立地产药材收购门市部,有的区、乡、村也设有收购站,负责地产药材收购业务。1958年,国家开始实施公费医疗,医药供需矛盾突出,各县药材公司纷纷派人深入农村收购。平江县药材公司收购地产药材272.2吨。次年,华容县收购大宗地产药材621吨。1961年,湖南省卫生厅根据《湖南省委关于对重要经济作物执行粮食奖售的指示》规定:对出售山药、丹皮、西芎、麦冬、薄荷、菊花、白芷、玉竹、生地、吴萸、半夏、泽泻、玄参、木瓜等27种地产药材执行粮食奖售,并先后调整85个品种的收购价格,调高幅度达1倍以上。当年收购药材183种、194.7吨,金额14.9万元。1962年,增加奖售化肥,收购量大幅度上升。平江县因盲目收购,造成5万公斤柴葛作报废处理。 1964年,湖南省人委将30个奖售收购品种减为19个。境内全年收购地产药材419.3吨,金额90.53万元。1965年,岳阳地区对89个地产药材品种收购价进行调整,调高21种,调低29种,维持原价的39种,同年,共收购地产药材693.8吨,总金额138.74万元。1977年,全区收购 4696.6吨,总值513万元,由于盲目收购,造成大量积压,仅白术就积压5万多公斤。1980年,取消粮食等奖售指标,加强计划管理,避免盲目收购带来的库存积压。1983~1985年,取消计划收购,放开收购价格,收购市场活跃,部分品种价格暴涨,白术每公斤由2.5元升至47元,银花每公斤由 4.6元升至14元,一些农民弃粮种药。1986~1987年,出现产大于销、供过于求,药材价格暴跌现象。潞党参每公斤由9元降至1元,白术每公斤由 47元降至2元,银花每公斤由14元降至5元。许多药农又回头拾稻弃药。1990年,国家开始实施市场机制政策,中药材交易相继放开,流通渠道拓宽。市、县药材公司强调以销定购。全年共收购中药材720.4吨,总金额231万元。1993年为684.87吨,总金额248万元。1995年,岳阳市区花板桥经国家批准成为全国17家中药材专业市场之一,从此,市、县药材公司逐步退出中药材经营主体地位。花板桥中药材专业市场经营批发户由1995年298户发展至1999年482户,1995年购销总量1500吨,其中地产中药材350吨,成交额2800万元。1999年购销总量4080吨,其中地产中药材 520吨,成交额6400万元。1995~1999年,花板桥中药材市场购销总量10280吨,其中地产中药材2150吨,成交额20800万元。

境外中药材购入 1949年前,资金较雄厚的私人药商,从外埠成批调入中药材,随行就市组织中药材供应客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药材购进仍处于自由状态。1956年,医药商业开始实行计划管理。常用的大宗药材或进口药材由省级站平衡调拨,调拨数量以人口结合历史销售量按比例分配到地区,然后由地区药材站分配到各县。1957年,岳阳县中药材紧缺品种主要有天麻、黄连、牛黄等18种。分别从四川、广西、贵州、湖北等省购进脱销药材3.8万余元,满足市场供应。次年,湘阴县药材公司购进紧缺中药材品种57种,总量33505公斤,总值4.99万元。1962年,药材收购回升,中药材市场货源增加,脱销品种减少,各地开始实行议购议销经营。1963年下半年停止议购议销业务,采取会议(国家医药主管部门组织)交流,二、三级站(即地、县公司)均可到会参与购销活动。1965年,医药商品实行分级管理,明确规定县级公司一律不得外出采购。各县所需中药材由省计划调拨和专区组织分配,遇有疫情、灾情,临时向上级或兄弟单位求援解决。“文化大革命”期间,省外购进渠道几乎堵塞,外埠市场购进趋于停顿。

1978年,国家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政策,购进渠道拓宽,商品流通开始畅通。二级站的采购范围逐步扩展到全国各地,完全依赖二级站供货的三级站转以二级站为主,以自行向省内外直接选购为辅。 1986年,国务院批转国家医药管理局《关于进一步放宽购销政策,搞好管好中药材市场》的报告,中药材市场得到恢复,各级批发站可任意选择购进渠道,不再受行政区域约束。1984年,岳阳市药材公司中药材贸易货栈先后派采购员深入云南省畹町、瑞丽等县从事野生药材收购贸易活动,挖掘虎骨、豹骨、穿山甲、琥珀等名贵品种10余个。1987~1990年,中药材价格暴涨暴跌造成各药材公司经营大起大落。1988年全市购进额为2293万元,1989年和 1990年分别为897万元和925万元。90年代,多数省、区建立中药材专业交易市场,生产企业的大宗中药材原料改从市场直接购进。药材公司中药材经营量、经营额逐年减少。全市中药材购进1993年为1232万元,1996年为891万元,1999年为965万元;外埠购入1993年为984万元,1996年为750万元,1999年为815万元。

二、销售

明代,中药材主要是郎中自采自制,卖给病人。明末清初出现药号、药行,中药材买卖扩大,一些大药号、药行不仅零售药材,还开展批发经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药材私营购销比重逐步下降,国营购销比重逐步上升。1957年,境内私营购销比重由上年的55.7%降至1.2%,国营购销比重由44.3%上升到98.8%。

1958年,国家实施公费医疗制度,社会购买力增强,中药材销售相应上升。当年,华容县销售15.7万元,平江县销售164.47万元。

60年代初,中药材供应紧张。1960年4月,无法供应的品种有4种,紧张的有86种,较紧的有54种。药材公司销售以农村为主,兼顾城市重点医院,照顾特殊情况。对货源充分的品种保证供应;对影响农业生产最大的疾病用药想方设法供应;预防和防止流行性疾病优先供应。对货源不足,而治疗上需要的品种只分配医疗单位和配伍所需。1962年,加强地产药材收购,中药市场紧张局面得以缓解,敞开供应品种增多,同年华容县销售额达到21.86万元,岳阳县为45万元。1963~1965年,中药材销售紧张局面基本解决。1966~1976年,中药材市场疲软,但境内中药材国内销售除1966年比1964年有所下降外,其余各年均有增加。1978~1987年,中药材国内销售逐年平稳增长。1988~1992年是境内中药材销售旺盛时期,1992年销售额达2272万元。1993年,市、县药材公司中药材经营萎缩,销售额为1885万元,1999年为124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