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粮油加工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8-10 12:00
一、粮食
大米加工 岳阳素称“鱼米之乡”,远在四五千年以前,已有稻谷种植及大米加工。加工大米采用人推碓舂、人推牛碾、人推水舂、牛推牛碾等办法。碓坊工具简单,篾笼泥筑木凿为推,用人力加工稻谷,篾编方格为筛,用手进行谷粉离,石块凿窝为碓,以脚踩动碓咀上下舂成熟米,或以石槽为碾,用牛拉双盘碾成熟米,风车扬净成白米。所出之米,分高上米、上米和中米3等。加工上米每担需谷2担2斗2升。普通碓坊用3人,每天加工稻谷5担,能出2担多米,人均生产约8斗米。民国22年,岳阳县城关设大昌米厂,为境内第一家机器米厂,资本额5000元银元,职工24人,年产大米5000担,产值3万元银元。23年,岳阳县城关先后建立丰泰米厂、恒康米厂,3家米厂均置有柴油发动机及碾米机,共24马力。36年,华容县注滋口祥太机器打米厂建立,有职工10人,单班加工稻谷100担,轧花2000公斤。同年,平江县私商在县城开设利康米厂,有广式米机1台,48寸金钢砂磨盘砻谷机1台、汉口熊德昌造单缸大飞轮25马力煤汽机(烧木炭)1台。日碾米 2100公斤。38年,岳阳县城关先后有李树记、利群、民生、红和、新华(又名岳新)、乐群等私营机器米厂。平江县长寿街光明电厂附设碾米设备,兼加工大米。至此,境内共有机器米厂12家,其中岳阳县9家、华容县1家、平江县2家。米厂营业分自碾和代碾2种,一般米厂以自碾为主。其稻谷来源或从粮行购进,或自行派人下乡采购。碾成之米或临街出售,或运销外埠。所出之米分为六等,或以天、地、人、和、福、禄等字标记,也有用一、二、三、四、五、六等字标记,亦有以特机米、头机米、二机米、三机米、元熟米、齐米等字标记。
1950年,湘阴、临湘、华容、岳阳4县城关镇各建1个大米加工厂,属地方国营性质。1951年12月国营湘省米厂在岳阳县城关红船厂码头南正式投产,有固定资产53468元,年生产大米6843吨,职工25人。1952年9月,国营湘省米厂、岳阳新华米厂合并为岳阳县大米加工厂。是年,岳阳城内李树记、利群、民生、仁和4家机米厂因投机倒把,被政府查处。李树记、利群、仁和3家米厂先后停产倒闭。民生米厂改为劳资合作企业。1953年实行粮食统购统销以后,大米加工厂陆续划归粮食部门管理。1956 年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大米加工厂作相应调整。同年6月,岳阳县小港大米加工厂建成,内设五砻五机,年产大米4万吨。7月,岳阳县加工米厂、小港加工米厂、岳阳县机关米厂合并成立岳阳县大米总厂,下设小港、红船厂、广兴洲3个车间,有干部职工109人。12月公私合营中,将私营济生米厂、新华米厂并入岳阳县大米总厂,并更名为岳阳县小港米厂。下设6个车间,其中有广兴洲、新墙、红船厂、小港4个大米加工车间。同年,平江县长寿米厂、湘阴县城关米厂、临湘县路口米厂相继建成投产。至1957年,境内有大米加工企业15个,年生产能力10万吨,当年实际生产7.259万吨。1958年,开始筹建岳阳城陵矶米厂,1960年建成,装有8砻8机,年产12万吨,属大型米厂。1961年,屈原农场米厂建成投产,1965年,湘阴县乌龙米厂建成投产。1966年,平江县安定米厂、虹桥米厂、南江米厂,岳阳县筻口米厂建成投产,至1970年,境内大米生产能力达到35.425万吨。当年实际产16万吨。1980年,生产能力为37.75万吨,实际生产22.29万吨。同时,农村每个大队均有1~2台小型米机,人推、牛碾基本绝迹。
面粉加工 明、清及民国时期,境内面粉全由磨坊以人力、畜力生产,俗称“灰面”。民国4年,长沙等地机器制粉业兴起,外粉入境倾销日甚,境内手工作坊面粉生产受到较大影响。23年,湘阴县磨粉业主有王万盛、久大、协和祥3家,职工66人,资本额900元,年产量7500担。平江县面粉坊多附设在经营南货副食业的商号内,名曰“斋铺”。县城有大有斋、惠隆斋、恒泰斋,长寿街有长吉斋,三市乡有谦和斋、义泰斋等斋铺加工面粉,但全为手工操作。小麦出粉率一般每担小麦63.5公斤,头粉30公斤,二粉9公斤,三粉9.5公斤,四粉5公斤,五粉(麦皮)10公斤。头、二等粉为磨坊产品,三等粉为造酱原料,四、五等粉作饲料。
1965年,平江县城关米厂采用小钢磨粉碎的方法,生产面粉48吨(全麦粉),为境内机制面粉之始。1970年10月,平江县城关面粉厂建成投产,日产面粉10吨。从小麦输入到成品包装实现自动化流水作业,1971年起,每年生产面粉2000吨左右。1982年,国家投资450万元在城陵矶粮库建年产标准粉4万吨的面粉加工厂。至1990年,境内加工面粉企业有平江县城关面粉厂、城陵矶粮库、南区双成面粉厂3家。主要品种有特一粉、特二粉、标准粉等。1990年产量为3万吨,其中城陵矶粮库面粉厂 2.4万吨,主要供应境内城乡居民及食品企业,部分产品外销。1996年,城陵矶粮库引进德国具有9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制粉设备与工艺,拥有年产4万吨的生产能力,但由于销售不旺,设备没有发挥应有的生产能力。1999年,全市仅生产面粉6450吨。
面条加工 1986年以前,各县城关镇米厂和小港粮库均建有面条生产车间,全部是小型普通面机,产量少。市城区仅小港粮库生产面条,年产量不到1500吨,供需矛盾十分突出。1987年 4月,投资50万元在小港粮库建生产能力为5吨/班的面条生产线,1988年建成投产。1990年,有临湘县羊楼司米厂,平江县安定米厂、栗山米厂、南江米厂、虹桥米厂、长寿米厂,岳阳县城关粮店新墙米厂,北区路口米厂,南区新文路、青年路、岳纺粮店、生产机制面条。主要品种有精面条、七五面条、普通面条、蘑菇面条、磷脂面条、鸡蛋面条、花粉面条、味精面条等。常年产量3000吨左右,1990年达5000吨,其中小港面条厂产2500吨。
淀粉加工 境内商品淀粉加工工业起步较晚。1983年4月,汨罗筹建屈原淀粉厂,1984年5月竣工投产,1990年,玉米淀粉生产能力7吨/日,当年产量150吨,产值160万元,利税20万元。90年代,有屈原淀粉厂、平江酒厂、华容生化食品厂等生产,年产量600吨左右。
粉丝加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境内有手工粉丝生产,主要生产蚕豆粉丝及红薯粉丝。1960年,岳阳豆制品厂开始生产粉丝。1984年,华容县供销社与护城乡联营建华容县联营食品厂(现华容县生化食品厂),由北京市清河粉丝厂提供技术生产蚕豆粉丝,当年产粉丝5吨。1986年,湘阴县供销社食品厂、临湘县酱粉厂开始生产粉丝。 1988年,君山食品厂开始生产粉丝。1990年,全市有粉丝生产企业4家,生产能力500吨,当年产粉丝400吨。90年代,农副产品加工向纵深发展,每个乡镇均有粉丝加工厂,但生产规模不大。华容县生化食品厂、平江县向家镇面条厂、君山食品厂、湘阴县供销社食品加工厂等企业年产粉丝200吨左右。
二、植物油
1949年以前,境内食用植物油加工采用土榨。方法简单,工人劳动强度大,加工数量少,油脂质量差。一般每担菜籽出油15公斤,每担茶籽出油12.5公斤,芝麻出油25公斤。榨坊榨油有自榨和代榨之分。自榨系向农户收购料籽,雇工榨制,代榨则只收加工费。因代榨所需资本甚少,故土榨以代榨为主,榨费由双方协商而定。1949年,岳阳县城关始建一家机器榨油厂——新民榨油厂,为私营企业。配有30马力柴油机引擎1台,压饼机、破壳机、碾籽机各1台,榨油机3台,资本额为14436元,年产菜油、芝麻油 7500公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食用植物油加工仍以土法为主。1951年,仅华容县城关就有土法榨油企业9家,资产9696元。鲇鱼须、万庾镇各有2家,注市1家。1955年,临湘县有土榨坊72家,木榨90部,耕牛52头,固定资产25270元;平江县有土榨坊439家,分布于全县的216个村、镇,其中水碾287家、畜力碾152家,为境内土榨坊最多之县。1956年,华容县注市油厂建立,为境内第一家国营油脂加工厂。1957年,境内第一家国营机械油脂加工厂在华容县城关镇建成投产。同年,小港米厂建立糠油车间。1958年,15家大米加工厂附属糠油车间均加工毛糠油,当年产糠油268 吨。1959年,钱粮湖油脂化工厂建成投产。1963年,君山棉麻油脂化工厂开始加工食用植物油,年产食用植物油100吨。70年代,相继建立陆城油脂化工厂、平江县爽口乡油厂、华容县新建乡油厂、黄盖湖农场油厂等。这期间,乡村仍有部分土榨加工食用植物油,据1976年统计,农村共有土榨770部,占湖南省的4.7%。1980年,君山棉麻油脂厂在湖南省率先使用浸出法制油新工艺,日处理饼粕10吨,饼粕残油率由8%降至2%。1987年,华容县注市油厂由国家投资57万元的浸出油车间建成投产,日处理饼粕30吨。80年代,相继建成24家乡镇油脂厂。1990年,全市共有食用植物油加工企业37个(不包括大米厂附属的糠油车间),其中粮食系统1个,农场4个,乡镇企业32个。主要产品有菜油、棉油、糠油、麻油、茶油等5个品种10多个规格。当年总产量为1.85万吨。1995年,中国石化总公司巴陵石油化工公司、马来西亚五洲控股有限公司、湖南省植物油公司共同投资1.5亿元人民币,建岳阳巴陵油脂工业有限公司,日产食用植物油200~300吨,年产9万吨。是湖南省油脂行业第一强,也是全国最大的油脂加工企业之一,被列为湖南省“九五”重点项目和湖南省十大食品工业之一。1999年,全市生产食用植物油14.18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