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第一节 工艺与技术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8-10 12:00

缝纫业长期处于分散经营、技艺落后状态。服装制作使用的工具,是针、剪、尺、烙铁和案板,所有工序都依靠手指熟练、紧张操作完成。生产方式是单件全活作业,裁剪工艺凭师傅的个人经验,单件划线、手工剪裁。

民国5年,岳阳县平地乡人高国俊在城区开办贫民工厂,采用脚踏缝纫机,开创缝合工序机械化的先例。但锁眼、钉扣、撬边和定型等工艺还是手工劳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境内缝纫业有缝衣机 401台,从业人数与缝衣机的比例是3∶1。1956年,合作组织有缝衣机916台,社员与缝衣机的比例提高到2∶1。服装制作中的合缝工序基本由手工操作过渡到机械化生产。60年代末期,岳阳立新服装社利用转轴,将8台缝纫机的转动部分串联起来,由1台电机带动,使缝衣机由传统的单机脚踏传动改成电力多台联动,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工效3倍,70年代初,岳阳城区各缝纫社先后购置电动缝纫机50台,建立电动缝纫机生产线。70年代中期,缝纫企业的中速平缝机由60年代的52台增至439台,基本上结束了由人力驱动缝衣机的历史。1980年始,以普及高速缝纫机,增加专用机具进口先进设备为重点。大规模更新机具设备。至80年代末,境内缝纫行业中,高速缝纫机增至1846台,并添置一批包缝、锁边、锁眼、钉扣、撬边和纳花定型等专用机具。熨烫工序由电熨进步到蒸气熨烫。1985年,市天下楼、服装加工厂、立新服装加工厂和湘北羽绒厂相继引进日本、美国西服和衬衣生产设备297台。缝纫业的机械化、系列化和电气水平有较大提高。

裁剪工艺由手工切刀改立式电动刀,一次可裁剪一二百层。专事商业来料加工的企业按服装品种组建成衣车间,按职工专长组合为裁片组、车缝组、锁钉组和整烫组,提高了专业化程度,强化了管理。

1977年以后,缝纫行业的生产技术进行2次重大改革。首先是实行各式服装型号规格和生产工艺的标准化。1977年《国家服装标准》颁布后,县以上服装企业开始贯彻执行。1983年,岳阳服装公司举办服装标准化学习班,通过培训、操作表演、相互观摩,总结出缝制工艺要点。服装裁剪从凭个人经验划样制板,发展到按人体结构比例划样制板,使缝纫企业生产的服装更加新颖得体。1984年,全省服装新产品开发交流会议与新春夏装展览评比中,汨罗服装厂刘建华缝制的女式海军衫荣获第三名,岳阳服装加工厂和东风服装厂生产的女秋衫荣获第一名,军便服和男衬衫评为第五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