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第四章 丝绸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8-10 12:00

境内的丝绸业历史悠久。后梁太祖开平元年(907),楚王马殷规定百姓纳税要以绢代钱后,缫丝织绸更趋发展。北宋建隆年间(960~963),岳州巴陵郡夏税丝3472斤,其中平江县1291斤。明洪武年间(1368~1398),岳州府所辖巴陵、平江等县,税桑丝共计5947.82市斤,织京库绢2150 余匹、南京库绢277匹。清代以后,丝绸生产开始向多品种发展,清乾隆五十年(1785),平江县丝绸产品就有黄、白、单丝3种,且开始向外销售。至清朝末年,丝绸生产仍有增无减。光绪《湖南通志·食货六》载:“全省缴纳丝税的有65县,巴陵、平江两县所纳丝税数量居全省第三、四位”。

鸦片战争以后,生丝外销价高。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泰西人来平江出重价购丝,刺激了农民养蚕的积极性,蚕桑生产日益兴盛。农民植桑养蚕,一般直接出卖蚕茧,或缫成土丝出卖,商贩多于此地收购。

民国初期,境内蚕桑生产有较大发展。民国3年,平江县培育各种白、黄、黑麻试验柞蚕,发展夏蚕秋蚕。5年,平江县成立蚕桑局,专司桑苗培育栽植和饲蚕。19~20年,平江县蚕桑生产进入鼎盛时期,有桑树4万多株,养土蚕600余架,年产丝6000余斤。22年,平江产茧量居全省之首。但这时以生丝出口为主,丝织业却渐趋衰落。抗日战争时期,生丝外销顿减,丝价下跌,加上战争的破坏,大量桑树被砍伐,丝纺织业几乎停顿,到1949年,除有极少数农村妇女在家缫丝织绢,供亡人装殓用外,缫丝织绢的工厂或作坊均已歇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因蚕茧土丝收购价格偏低,农民植桑养蚕缺乏积极性。50年代后期,蚕桑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1958年,平江县产丝0.7万公斤,栽桑400万株,蚕丝产量有所上升。60年代大搞“以粮为纲”,蚕桑生产一度受到影响,大片桑园被改种,所剩无几。70年代,丘陵山区的蚕桑生产发展较快,岳阳县毛田区建成境内最大的桑场。1979 年,平江县成为湖南省蚕桑生产基地,蚕桑大幅度增加,有连片桑场16个,桑园面积6558亩。1981年,平江县产茧1680担,蚕茧收入25.26万元。后因山洪冲击,且责任制未落实,农民毁桑改种,生产急剧下降。

70~80年代,蚕桑生产逐渐由山丘区向滨湖区转移,洞庭湖平原成为重要蚕桑生产地区。1977年,华容县桑园面积达9000多亩。丰富的蚕桑资源为恢复丝绸生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77年,岳阳县毛田区所属4个公社,投资 75万元,联合创办毛田丝绸厂。1979年投产,有缫丝机800绪,丝织机30台,主要生产真丝被面、交织软缎、毛型华达、羽纱等产品。是湖南省定点生产丝织品小型工厂。1981年,毛田丝绸厂分解为织绸、缫丝2个厂。1981~1982年,所产白厂丝部分出口日本。

1977年12月,华容县丝绸厂破土动工,1980年8月建成投产,当年生产白厂丝10.08吨。1987年,投资400万元,扩建生产车间,增加缫丝织绸能力。1990年,全厂拥有缫丝能力2400绪,丝织机173台及其他染整辅助设备。

1981年,屈原农场屈原加工厂建立丝绸车间,对外名屈原丝绸厂。主要产品有羽纱、被面及化纤代丝织品。1990年并入屈原织布厂。

1984年,岳阳市针织印染总厂在岳阳县麻塘镇建立丝织分厂,主要以化纤生产代丝产品。同年9月,岳阳市北区云溪乡农民集资兴建绸厂,1985年竣工投产,年产丝织品能力30万米,主要生产化纤代丝产品,共有12个品种、8个规格、20多种花色,产品一等以上品率达90%,1990年完成总产值172万元,实现利税16.9万元。

1988~1990年,屈原农场先后投资200万元,兴建蚕种场缫丝厂,属省农业厅重点项目,从植桑养蚕、出茧缫丝,形成一条龙生产线,并承担供应全国各地蚕种任务。1990年生产白厂丝10.5吨,完成工业总产值187.22万元,实现利税9.96万元。

1990年,全市有丝绸企业(车间)6个,其中系湖南省丝绸定点企业2个,固定资产原值681.3万元,净值405.33万元,缫丝机4000绪,丝织机303台,完成工业总产值1121.22万元,实现税利-89.24万元。

“八五”后,岳阳针织印染总厂丝织分厂、毛田丝绸厂、北区云溪丝绸厂、屈原农场缫丝厂等小型企业先后倒闭。至1999年,境内原有丝绸企业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