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雨衣、胶布、气垫床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8-10 12:00
1953年6月,211工厂(今3517工厂)雨衣车间建成投产,年生产能力为雨衣100万件、胶布440万米。当年生产胶布37万米、雨衣2.65万件。
1955年,雨衣车间实现流水线作业,当年生产胶布475万米、雨衣88.79万件。1956年,由生产夹胶布改为生产单胶布用于制作雨衣,同时免去贴合工艺。1960~1962年,部队雨衣需求量减少,产量逐渐下降。1961年,单胶布生产改用压延法,废除卧式刮胶机。1966年通过优化流水线,胶布生产周期由3天缩短到15~20分钟;雨衣制作改用搭缝粘贴法,进一步简化了流程,且使雨衣能够两面穿用。1970年生产胶布1449万米、雨衣202.23万件,比1965年分别增长1.2倍和 1.07倍。1972年,该厂在国内首次机械化成型雨衣,淘汰手工操作。1977年,雨衣车间实现联动生产。
80年代初,雨衣车间开始试制气垫床。1984年采用冷硫胶浆代替普通缝胶浆,用保温室代替蒸缸硫化,气垫床质量获得突破。1987年正式批量生产,当年生产27.28万床,全部销往国际市场。
90年代,为适应市场需求,工厂调整产品结构,先后开发尼龙绸雨衣、充气帐篷、铁路雨衣等多种产品。民品雨衣被岳阳市评为“质量信得过产品”,增强了市场竞争实力。1995年,增加1条雨衣生产线。 1990年,胶布、雨衣、气垫床生产能力分别为1000万米、100万件和30万床。1991~1995年,雨衣、胶布、气垫床产量略有增长。产量最高的年度是1996年,色布(原为胶布,下同)年产量为3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