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队伍构成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8-10 12:00

明、清时期,境内大多数手工业者为农民,一般农忙务农,农闲务工。明末清初,个体手工业向作坊或工场转变,一些从事陶器、金属、食品等制作的工艺匠开始受雇于工商业主,形成境内早期工人队伍。19世纪后期,境内官僚、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有一定发展,产业工人队伍开始形成,尤以采矿业为盛。清光绪十四年 (1888),仅平江黄金洞金矿就有采矿工人1.2万人。到光绪末年,境内雇请矿工、茶工、船工、鱼行帮工、码头搬运工等约20800余人。

民国初期,真正的产业工人并不多。民国18年《中国实物志》载,境内无近代工业,仅有工场1586家,工人4927人,只占当时劳动力总数的0.42%。27年,日本侵略军侵入境内,后来国民政府又发动内战,社会动荡,百业凋零,工人常年处于失业的威胁之中。1949年,境内有失业工人6208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工业生产逐步恢复和发展,各县陆续从社会上的失业工人和失学青年中招收职工。同时,大中专院校和技校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开始由国家统一分配到企业中。1956年,境内332 家工业企业共有职工5658人;手工业合作社(组)267个,职工10217人。1958年,盲目兴建和扩建工矿企业,工业职工迅猛增长。共招收职工 34370人,其中大部分系农村青年。1961年,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精简职工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平江、湘阴、岳阳、临湘4县共精简职工4970人。 70年代,工业发展较快,一批大、中型企业陆续建成投产。招收一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和农村青年。1976年,全民工业企业职工人数达49480人,比 1970年净增12734人。

1985年后,工业职工队伍持续壮大。至1990年,全市工业职工人数达171547人,较1976年增长1.58倍,其中全民所有制职工128807人。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部分企业停产、关闭、破产,职工下岗,在职职工人数逐年减少。1991年,全市独立核算企业共有职工22.9万人,1999年,减至14.56万人。为了实施《全国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计划》,岳阳市从1997年开始,引导下岗职工转变择业观念,开发就业岗位,在清岗、腾岗安置下岗职工就业的基础上,重点放在三产业、家政社区服务、劳务输出和开拓农村就业市场。1998年4月,岳阳市经委成立解困再就业服务办公室,引导职工从事个体私营经济,创办实体,并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支持,至1999年,共分流安置下岗职工10540人。其中买断工龄1414人,自谋职业4442人,重组安置1030人,自办实体631人,进再就业服务中心302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