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管理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4-03 12:00
一、计划管理
50年代初,工业企业生产由国家统一下达计划,建立以生产、技术、财务计划为主的计划管理方式。1956年,企业推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计划管理方式得到进一步加强。企业只管生产,原材料、燃料由国家统一调拨,产品统购统销。在当时的条件下,这种行政指令性的计划管理对企业生产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1958年“大跃进”中,由于高指标、浮夸风的影响,企业生产不计成本和原材料消耗,单纯追求产品产量,计划管理呈现混乱局面。1961年,工业进行调整,加强计划管理。但“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工业管理部门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计划管理较混乱。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业企业开始实行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企业开始以市场信息来调节生产,主管部门只下达指导性计划,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促进生产的发展。
二、责任制
1979年,境内开始扩大工业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定额管理,在企业内部推行奖金制等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1984年,工业企业普遍推行经济责任制。在直属企业中建立“三包六保”的外部经济责任制。 1985年,对工业企业实行13项目标管理,建立较完整的责任保证体系。到1990年,全市84个预算内工业企业全部实行承包经营,其中承包3年以上的 52个,承包1年的32个。主要有8种承包形式:对35户有一定盈利、但技改任务较重的企业,实行利润递增包干,其中两保一挂“两保一挂”指保上交利润、保技改,实行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的有12户;对21户虽是盈利企业,但产品更新任务大或欠账多的企业实行定额上交,超收全留;对12户实行定额上交,超收分成;对8户还贷任务较重的,实行还贷目标管理责任制;对3户实行经营目标管理责任制;对3户亏损和亏损不稳定的企业,实行定额补贴,超亏不补,减亏或盈利全留;另有1户租赁制企业。
1991年,改“三保一挂”为“两保一挂”。 1992年,全面推行企业内部改革。全市85户预算内工业企业推行6种形式的二轮承包经营责任制。岳阳制冷设备总厂、岳阳制药一厂实行投入产出总承包;汨罗第一织布厂等6家县属国营企业进行引进乡镇企业机制试点;有83家企业改革内部分配制度;95家企业实行优化劳动组合和干部聘任制;14家企业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共精简机构270个,压缩非生产人员2030人,有479名干部落聘,其中厂级干部59名,137名工人走上管理岗位。1993年,岳阳市按照《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精神,理顺产权关系,实行政企分开,落实企业自主权。在工业企业中推进资产经营改革,岳阳制冷设备总厂、汨罗铝材厂、岳阳酒厂、岳阳织布厂等4家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岳阳针织印染总厂实行产权有偿转让;确定岳阳制冷设备总厂、岳阳制药一厂、汨纺、岳阳化肥厂、岳阳制革厂、岳阳塑化公司为无主管企业试点,只照章纳税,其他全部放开。二轻集体企业开始推行股份合作制。到1994年,全市82家预内企业中有4家实行股份制,3家企业破产,9家企业实行国有民营,43家企业实行划小内部核算单位,切块承包经营。1995年,全市51家国有企业实行租赁经营,19家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1996年,全市有40家县以上国营、集体企业依法破产,其中预内工业企业26家。1997年,根据《岳阳市国有工业企业厂长(经理)资产经营责任制实施办法》,对国有企业实行厂长(经理)资产经营责任制。1998~1999年,岳阳市政府与各县(市)、区、场及工业各行业局、办,以工业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润、扭亏增盈、技术改造、安全生产、节能降耗等指标为内容,签订目标管理责任状,县(市)、区、场,各行业局、办将市政府下达的指标分解到各直属企业,层层实行目标管理。目标管理中,明确考核对象、考核目标、考核内容及具体考核办法。考核由市经委牵头组织,年底实现奖罚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