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第三节加工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4-09 12:00

一、锯材

计划锯材  各县森工企业历来以生产原条、圆木为主。50年代有锯材加工,但全靠手工拉锯,工效低,生产量少。60年代始有机械锯台,由于大径级木材资源缺乏,故锯材生产量仍然很少。计划锯材主要是枕木、船材、坑木3种。1954~1968年,平江县木材公司加工枕木19140立方米、船材4617立方米、坑木 120073立方米。

来料加工  1970年,华容县投资3500元,安装带锯1台,接受来料加工。由于该县系木材纯销区,来料加工极少,全年仅加工386立方米、2300多件,1年后停业。70年代中期, 平江县木材公司所属采育场,都有圆锯或带锯等加工设备,主要为该场加工锯材或生产木制品,一般不接受来料加工。80年代初,设有锯台的加工厂渐多,用材单位一般就近加工或安装锯台自行加工,亦兼来料加工。

二、木竹制品

四小产品  包括小农具、小家具、小用具、小包装,种类多达百余种。1971年,华容县木材公司办起加工厂,至80年代加工农具、家具183万件、包装箱3.7万个、蛋篓子盖21万件。山丘区诸县,除在部分集镇办厂生产大件木竹质农具外,每年还由销售部门、林业部门合作组织木工、篾工进山安营扎寨,就地生产,统一收购,集中调运,分散销售。据不完全统计,1972年,汨罗县加工小农具128种、52256件;1973年,临湘县加工四小产品17985件;1972~1982年,平江县共加工四小产品7.56万多件;1975年岳阳县加工四小产品108.2万件。80年代初开始,以县、乡部门“统一收购,集中调运”者甚少,多系木材商人或用户进山挂钩,直接收购或委托加工。

精细木制品  精细木制品大部分由城镇专设木工厂加工。华容县1949年有木作业631家,木工989人,1965~1983年共生产木制品138万件。50年代,湘阴县有木器店40多家、木工336人,每年耗材4000多立方米;至80年代有木工523人,每年用材约2000立方米。

竹制品  1952年,华容县有竹器加工业177家、273人;1956年有竹器合作社(组)8个、315人,年产值13361元;1963年有竹器加工单位10个、285人,固定资产 2.42万元,生产竹制品7万件,耗竹94247根。1957年~80年代末,岳阳县有竹器社14个,其中城关竹器社有职工180人,设有雨具、藤具、毛笔、热水瓶壳、蔑缆、扇骨、竹筷等8个车间,产品30多种。渭洞芭蕉扇子厂,1972年建厂,有职工124人,年产扇320万把,产品远销日本,年产值 110万多元。1987年,平江县有竹器厂23家,从业人员200多人,年产值700余万元,名优产品有白玉扇、通风凉席、玉竹仿牙筷、一次性卫生筷、遐龄卫生香等,其中白玉扇获国家优质产品称号,远销19个国家和地区,并于1987年列入国家星火计划。该县嘉义竹器厂生产的通风凉席,获省优质产品称号, 并与中国特产开发公司签订年产5000万双竹筷、2500箱肉签的5年合同,亦列入国家星火计划。70年代后,临湘县竹制品逐渐增多,羊楼司镇中洲村有 119户生产竹跳板,年产1500万块,远销15个省、市。该镇金鸡村利用竹枝做扫把,畅销湖北、湖南、河南、山东4省,每年发往外地达10多个车皮,产值100多万元;该镇尖山村有80%的农户经营竹制品,竹器市场长达5公里,其竹制传统产品有箩筐、箢箕、竹梯、扫把,现代日用品有竹椅、竹床、竹沙发、竹茶几、竹席、竹柜和其他装饰用品,年经销额40万元以上,纯收入6万多元。1995年林业企业普查统计,全市有多种所有制的林产品加工企业1127家,其中产值在100万元以上的28家。

三、综合利用

人造板  1954年,平江县建纤维板厂,不久,因原料不足而停办。1980年,岳阳县建渭洞纤维板厂,年产纤维板500吨,盈利7万多元。由于消耗森林资源较多,于1986年停办。 1972年,汨罗县木材公司建立刨花板车间,年产刨花板1300平方米。1996年,市木材总公司与香港业者合资成立湖南长江木业实业有限公司,总投资 600万美元,细木工板年生产能力7万平方米,实际产量为1万平方米。1999年,湘阴私人创办福湘木业公司,年产细木工板3万平方米。

桎木条  主产于平江县中低山区,混生于杉木、油茶林内。1970年,由供销部门收购运销外地作军工民用。至1986年,共收购103.2万个。此外,临湘县药菇山周围的乡镇供销部门也曾收购不少桎木条。90年代后,各地均很少生产。

杉尾、竹尾  平江县林区年产竹尾、杉尾数以万计。60年代以前,这些采伐剩余物多数被遗弃在深山老林内。1970年,由供销部门组织收购,运销外地,当年收购杉尾7万个、竹尾5万个。 1970~1986年,共收购杉尾351.5万个、竹尾543万个。90年代,由木材商或拖拉机手经营。

松脂、松香  1958年,临湘县采割松脂2.25吨。1960年,平江县开始生产松脂,当年产量为10.9吨,1961年生产28.5吨,1963年生产5.5吨。这一时期,只采脂不加工,松脂交三门化工厂。1964年,省、地投资6500元,在平江县嘉义、长寿、谈胥建成容量10~15吨的松脂保养池3个,贮存松脂,集中送往三门化工厂提炼。1973~1979年,平江县钟洞中学开办松脂厂,雇请20~30人采割松脂,年产松脂80多吨。共生产松脂552吨、松香300多吨,其中 1976年生产松脂110吨、加工松香55吨。后因技术设备较差,产品达不到国家质量标准,出油率、经济技术指标低而停办。1979年,黄金洞公社投资 2800元办松香厂,固定152人采脂,至1985年共采脂669吨,加工松香420吨,按计划交地区五交化公司或地区木材公司收购;其超额生产的松香 75吨、松节油30吨则分别销给岳阳日用化工厂、湘阴电池厂以及造纸厂。

1987年,市一木材公司首先在汨罗市等地林场采脂,在冷水铺建立松脂加工厂。汨罗市和岳阳县分别于1992年、1995年建起林产化工厂,开始国外松松脂加工利用。松脂加工技术和设备较简陋,投资较低廉,而松香价格奇高,1995~1997年,松香的销售价达6000~7000元1吨,引来众多外地老板前来投资建厂,形成“松脂大战”,致使松脂生产加工秩序混乱,对资源造成无可挽回的破坏。1997年,市政府对全市松脂加工进行整顿,松脂年产量达到1000吨,形势有所好转。1998年初的一场大雪,对资源造成大破坏,仅岳阳县就压断松树60万根,致使近几年产量增加不多。

1996年下半年,市林业局成立松脂松香开发管理站,与森工站两块牌子,一套人员,负责全市松脂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1997年出台《岳阳市松脂资源管理暂行规定》,开展整顿非法加工行动,收到较好效果。1998年,在全市统一实行采脂许可证制度。1999年,进一步规范松脂加工产品凭证运输制度,举行首届全市采脂管理员培训班,共培训40多人。尽管在规范管理、促进发展等方面取得一些成绩,但在松脂资源管理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制约松脂产业大发展,主要是违章采脂、破坏资源、管理不规范等,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化工油料  境内化工油料有桐油、樟油、乌桕油、山苍子油、生漆等,产量不多,利用不尽合理,统计数据亦不齐全。

桐油  民国9年《中国年鉴》载:“民国2年至民国9年,从岳阳埠出口桐油398130担”(含湘西、湘东、湘中出口桐油数)。26年《湖南各县物资概况》载: “岳阳县常年产桐油595公斤”。1950~1988年,岳阳县共产桐油459.15万公斤,年均产量11750公斤,产量最高的1963年为44.15 万公斤。平江县历来为桐油产区县,民国29年产2230.5公斤,31年产2万余公斤,年输出5000多公斤。1950~1956年年均收购300公斤;1957~1961年年均收购500公斤以上,最高年收购750公斤;1962~1968年减至300公斤;1969~1977年回升到500公斤;1972~1982年又降至500公斤以下。临湘县1952~1987年产桐油11675公斤。汨罗县1966~1978年产桐油1257公斤。湘阴县1950~1978年产桐油1686.5公斤。华容县1950~1978年产桐油217650公斤。1950~1978年,境内共产桐油288.05公斤,年均99328公斤。

樟油  民国8年,湘潭人胡安陶在岳阳县新墙制樟油、樟脑;15年,因樟木采办困难而停办。平江县余吉生于民国29年试制樟油以代煤油,获得成功。直至现在,该县仍有人蒸制樟油,但樟木资源少,且多系零星分布,制油人员是流动制取,销售地点也不固定。50年代初,岳阳县麻塘、西塘等地有农民蒸制樟油,亦因樟木资源少而被劝阻停业。

乌桕油  乌桕子又称木子,其油分为皮油和子油,乌桕系自然分布的单株,数量不多。70年代初,岳阳、平江等县始成片栽培。1964~1978年,岳阳县收购乌桕籽 6.09万公斤,年均4000公斤;1979~1985年收购27150公斤,最高的1984年收购9万公斤;1986~1988年,因人工乌桕林多系嫁接苗,产量下降,共收购7750公斤,年均2585公斤。1970~1984年,平江县收购乌桕籽26万公斤。

山苍子油  山苍子又称山椒子,系高级化工原料,产量不多。一般是乡村农户分散采摘,出售给经销户销售到外地生产化工原料。1982~1983年,岳阳县收购均为150担。

生漆  主产岳阳、平江2县。民国26年,平江县产漆1万公斤,1984~1986年,岳阳县共收购300公斤。

木炭  山区生产木炭,除满足自用外,还有一定数量的销售。1958年大炼钢铁、大烧木炭,许多用材林被烧掉,森林资源枯竭,木炭生产锐减。60年代中期始有回升和增长。全市年产量一般为4~5万担,1967年达11.6万担。1998年后,为保护森林资源,政府下令停止木炭生产,只有少数农户生产一些供取暖或出售。

木醋酸  系烧木炭时提取的副产品。1958年,岳阳县月田、渭洞等地生产木醋石,其方法是在木炭窑顶烟囱上,用竹管将青烟导入冷却装置内,使炭酸气液化后收集,加石灰煮制,冷却凝固后即成木醋石。以后没有推广此技术,也没有生产。

化香  民国时期用作染料颇为盛行。

五倍子  民国时期产量较多。

全市林产品以平江县为最。该县除上述各种产品外,其大宗传统产品还有四大项:杂柴,1964~1986年,收购269万担外售。欣赏鸟,1976年、1979年分别收购10.8万羽,其中6.1万羽出口海外。油茶,据传始于明代初年,民国15年产量高达10万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般年产2万担。土纸,据传始于清嘉庆十年(1805),一般是百户人家产三四百担,民国初年达2000余户,产纸10万余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每年一般是1~2万担。野生猕猴桃、金钱桔、山桂花蜜,更是平江县的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