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品种改良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4-09 12:00
湘鲫 1973年,湘阴县东湖渔场在生产中发现鲫、鲤杂交雄性精巢相当发达。1978年,发现池中有成批自然繁殖的鲫、鲤杂交鱼苗。1979年春,选择性成熟的鲫、鲤杂交鱼放入专池作繁殖试验,先后产卵4批,孵出鱼苗3万多尾。由此证明鲫、鲤杂交鱼雄性可育。1980年,省科委将鲫、鲤杂交鱼列为省级科研项目,以红鲫鱼为母本、湘江野鲤为父本进行杂交子一代的研究。该品种具有明显的杂交优势,生长速度比地方鲫鱼快3~4倍,体型好,肉质鲜美,深受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欢迎。1985年,经专家鉴定,该项科研成果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并把鲫、鲤杂交鱼定名为湘鲫。
荷元鲤 荷元鲤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采用江西荷包红鲤为母本、云南元江鲤为父本杂交的子一代,向全国推广养殖。湖南省定岳阳市为试点,岳阳市水产研究所承担制种任务,各县(市)渔场养殖成鱼。1981年制种78万尾,培育夏花鱼种53.4万尾,由72家国营和集体(乡镇)渔场放养,养殖面积19690亩,年终出产荷元鲤 231.5吨。1982年扩大制种场地,增加孵化槽,产鱼苗267万尾,放养单位增至104家,养殖面积扩大到34200亩,每亩投放夏花鱼种40~60 尾,与成鱼或鱼种套养,每亩增产20~35公斤,高的亩产达100公斤,且当年鱼苗可养成商品鱼。
三元鲤 1987年,从长江水产研究所引进,以二元杂交的荷元鲤为母本,再与德国镜鲤为父本进行杂交,子代称三元鲤。其优点主要是体型好,腹部小,生长快,商品价值较高,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89年,由市科委、计委、农经委立项推广,经过2年努力,共完成推广面积6.18万亩,总增产2583吨、增值1291.6万元, 亩均增产41.8公斤,增值209元。
湘云鲫(鲤) 湘云鲫是湖南师大生物系教授刘筠和湘阴县东湖渔场高级工程师朱桂华等科技工作者,从1991年开始应用细胞工程和有性杂交相结合的生物工程技术,经多年的试验研究培育出的三倍体鲫鱼。以多代自交尚能保持稳定的遗传性状的四倍体(4N)“基因库鱼”作父本,再与日本白鲫(2N)母本杂交而产生的后代(3N)。由于湘云鲫为三倍体鱼,故不育;性腺比例小,腹部不大,背部肌肉厚,可食部分比母本白鲫高出15%,且个体大,体型美,既保持了鲫鱼的风味,又比普通鲫鱼生长快3~5 倍,比母本白鲫快1倍。当年鱼苗最大生长个体0.5公斤,春片养成鱼一般个体0.5~1公斤,最大个体可达1.5公斤。湘云鲫还具有耐低氧和抗逆性强的特点,池塘搭配混养,在不影响其它养殖鱼的条件下,每亩可净产50~100公斤,经济效益十分显著。1999年,湘阴县东湖渔场繁育湘云鲫、湘云鲤苗种 2800万尾,推广放养9.5万亩,产湘云鲫(鲤)成鱼1万吨。其苗种还推广到16个省、市放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