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第三节渔船渔具渔法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4-09 12:00

洞庭湖区沿湖居民祖祖辈辈以捕鱼为生,并以长江为轴心形成在各大江河湖泊之间流动作业的历史习惯。近几十年来,其他各大湖泊均已拒绝安排外地渔民入湖捕捞,唯有洞庭湖至今仍对全国各地渔民开放。 1999年,在市辖洞庭湖水域捕鱼的有湖南、湖北、四川、重庆、江苏、江西、浙江、山东等9省市、56县(市),计8949名专业渔民、6216名副业渔民,其中外省专业渔民1500人,副业渔民500人。市内有渔业乡2个、渔业村20个、渔户31281户、渔业人口170544人,其中以捕捞为主的渔户 2523户、11033人。

渔船   经历了一个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由非机动到机动的演变过程。据民国23年实业部有关调查资料统计,境内有捕捞渔船2880艘,均属小型非机动渔船。27年11月,日军侵入岳阳,渔船损失达8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渔民组织起来,捕捞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至1957年,加入高级渔业合作社的渔民有4468户,入社渔船 7784艘,分别占总数的95%和93%。在境内捕鱼的渔船(包括未入合作社的渔船和副业渔船)共有1万余艘,创渔船总数的最高纪录,但仍以小型非机动渔船为主。起源于30年代,在40~50年代逐步发展起来的风网船,是当时较大的捕捞渔船。1958年,高级渔业合作社过渡到渔业人民公社,境内共有风网船 138艘。其时即在风网船的基础上试装煤气机或柴油机,从而诞生了机动渔船。60~90年代,机动渔船逐步增加,非机动船的数量或吨位也不断增加。 1980年,机动渔船增至169艘、2356载重吨位、3552.47千瓦;非机动渔船为2852艘、3005载重吨位。1990年,机动渔船增至 1403艘、6092载重吨位、7597千瓦;非机动渔船6031艘、5639载重吨位。1999年末,拥有机动渔船2297艘、15218载重吨位、 12523.36千瓦;非机动船4416艘、6559载重吨位。

渔具渔法   据史料记载,宋代洞庭湖渔民就使用空钩延绳钓、水獭、鸬鹚捕鱼。清代,境内捕捞渔具渔法多达80多种。民国时期,由于捕捞生产力受到摧残和破坏,渔具渔法减至30多种。中华人民共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发放渔业贷款,增拨渔需物资,帮助渔民修缮船网业次,不断推进捕捞工具和工艺技术改革,渔具渔法逐渐得以恢复、改进和完善。尼龙、锦纶、聚乙烯等化纤材料,柴油机、汽油机、发电机等机电设备先后融合到新的渔具渔法之中,万能网、三层挂网、赶拦刺张以及对船联合作业等逐步应用到捕捞生产中。提高了捕捞生产能力,减轻了渔民的劳动强度。

 境内渔具繁多,常见渔具有浮网、麻布网、架子网、稀大网、撒网、拦网、赶罾、虾米罾、撑篙罾、船头罾、麻、麻罩、挂钩、流钩、卡钓、花篮、鱼叉等。清末至中华人民共国成立初,因江湖鱼多体大,故盛行网目较大的网具和流钩;60年代始,网具多由棉、麻、棕线改用尼龙、锦纶、聚乙烯线,网目逐渐改小,古老的虾、手坑、脚坑、花篮等捕鱼工具和方法逐渐淘汰,风网、大型围网、拖网等联合作业和三层刺网、张网、万能网、麻等渔具渔法随之兴起。90年代,天然捕捞水域的管理比较混乱,“迷魂阵”、高密网、虾阵、拦江网、电力捕鱼等渔具渔法乘虚而入,严重危害水产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