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其他外汇业务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11-20 12:00
一、外币存款业务
1982年前,外币持有者在地区人行营业部办理存款,但存量很少,一般都兑换人民币使用。
1983年,外币存款的对象大多是国外或港、澳地区汇入的赡家侨汇以及外籍华侨携入可自由兑换的外汇和外钞。是年末存款余额折合11.1万美元。存款的币种主要是港元、美元、日元和英镑。随着境内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华侨、港澳台胞回乡探亲访友剧增,观光旅游的外国友人日益增多。存款形式由单一的现汇账户发展到现汇、现钞,存款币种增加德国马克、法国法郎、加拿大元、瑞士法郎等。1990年,市中行外币存款折合910万美元,其中个人外币存款折合492万美元。
90年代,随着境内“三资”企业赴国外从事劳务的单位和人员的增加,对外交流的日益扩大,外币存款有较大发展。1999年,外汇储蓄网点达92个,外币存款余额折合为3970万美元,其中个人外币存款折合为3214万美元。
二、国际结算业务
1989年3月,市中行开办国际贸易外汇结算业务,通过中行总行陆续与香港中银集团及东京、纽约、伦敦、卢森堡、悉尼、新加坡等海外分行建立印、押关系。除港币和外汇人民币账户与港澳14家联行直接办理经济业务外,其他币种均通过中行总行或长沙分行清算。是年直接受理出口来证3笔10万美元,议付信用证项下单据3笔10万美元,托收4笔2万美元。1990年,受理出口来证5笔30万美元,议付信用证项下单据6笔32万美元,托收20笔4万美元。与日本横滨银行建立印、押关系,为第一家直接通汇的国外代理行。还与日本第一劝业银行、英国渣打银行建立了印、押关系。
90年代初,市中行国际结算客户群只有经贸公司和几家“三资”企业,对外联络及结算依靠较原始的用户电传,服务品种限于汇款、托收、来证通知及议付。1992年下半年,中行省分行下放开证权,外汇牌价实行双轨制(即银行挂牌价与调剂价格并存,两种价格差称为外汇额度,外汇额度可以有偿调剂)。1993年,中行的外汇买卖全部是代人行外汇买卖,人民币资金与人行清算。
1994年1月,汇率双轨制并轨,改为统一由人行规定中间价,各商业银行在规定幅度内自行定价,每日对外公布牌价,中央银行采取人民币贬值的方式,促进了外资引进和外贸的发展,先后为德银房地产、外德房地产、华威公司、莱特实业、奥星机电、汇锦娱乐及晶华纺染等“三资”项目的投资提供结算服务,“三资”企业进出口业务也走上正轨。
1995年,共收入外资1082万美元。建成巴陵油脂公司、岳阳丰利纸业、九天大厦、长江木业公司、华瑞针织等中外合资项目。在付汇方面,由于其他各经营外汇业务的商业银行和外汇调剂中心无畅通汇路,中行利用自己汇路优势,为其调拨外汇1278万美元。随着正大岳阳公司等外资公司与境外的外资银行开展融资结算业务,始开外资银行竞争局面。
1996年,市中行结算业务拓开海外融资业务,为巴陵油脂公司做了1笔340万美元、利用海外资金的进口毛豆油的开证及融资业务。市中行、市工行、市农行、市建行相继开通Swift系统,加速外汇资金结算速度。
1997年,市内4家国有商业银行的国际结算收付汇总额为15025万美元,资本汇入汇出频繁,长盛石化公司从境外借入银团贷款2500万美元,为中行带来5000万美元的结算量。随着国家外贸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出口得到较大发展。市中行开办远期人民币结售汇业务,帮助企业固定成本,规避了汇率风险。
1998年,收付汇量共为10799万美元,经常项目下收付汇为2813万美元。市中行办开证业务1351万美元。拥有外债的“三资”企业担心人民币贬值,纷纷提前偿还外债,有的企业为支持境外母公司摆脱财务危机,将红利兑成美元汇出,也推动了汇出结算业务。
1999年,对外经济受东南亚金融风波影响,资金流入及出口萎缩,但由于国家拉动内需的政策效应,企业设备及生产原料进口旺盛,境内收储汇量为7356万美元,市中行开证1900多万美元,达历史最好水平。年底,市中行开发出环球收付清算系统与国际接轨,集收储指令处理及资金清算为一体的资金“高速公路”。
随着外汇金融业务的增加,国际结算业务量不断增多,市工行从1991年的5笔业务,122.1万美元发展到1999年的108笔业务,1053万美元;1993~1999年,市农行累计办理国际结算3001笔,计30686万美元,其中1999年475笔,2886万美元。市建行1999年国际结算业务量达1785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