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形式、内容及填报时限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4-03 12:00

明洪武六年(1373),府、县废止以往繁琐的户口、学校、狱讼等月报,改用并形成以季、年报和3年报为主体的定期报表制度。报表形式为竖排标题,汉字填写。清代沿袭明制。

民国初年,财政统计开始以年报为主。主要内容为岁初结转、岁入、岁出、岁末结存,同时有人口、土地等年报。各类年报都采用表格形式,直行标目,汉字填写数字。民国22年,各县始用近代统计表格,阿拉伯数字横写,但统计基础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计报表制度逐步规范。 1952年,为给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提供基数,按中财委统计总处颁行的4种统计年报,开展农业、工业、基建、贸易等主要项目的统计,并有定期报表。农业年报由农业部门填报,主要填报粮、棉、麻、油料、糖料、茶叶等种植业和畜牧、水产等养殖业生产情况。工业报表统计国营、地方国营、公私合营工业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产品产量、职工人数与工资和原材料等,工业总产值按1952年不变价计算。基建投资填报工程项目、投资计划完成情况和建筑安装工程主要原材料收支情况等。国营贸易报表填报商品流转中的商品购、销、存,商品调拨和加工等。由于统计报表处于草创阶段,数字来源困难,报表难于报齐。其他报表由国家有关业务部门或地方自行制定,表格形式不一。1954年6月,贯彻国家统计局《关于调查统计报表制订及送审的几项规定》,统计报表形式趋于规范。

1957年,统计年报有农业、工业、基建、物资、商业等5种。农业报表增加林业、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农业社收益分配。工业报表增加财务成本和主要专业设备。工业总产值按生产资料、消费资料分组;按现代工业、工场手工业分组;企业规模按大、小型企业分组,并改按1957年不变价计算;产品产量规定按500个品种目录上报。基建统计增加公用事业和城建部分。物资年报主要统计产品调拨与结存、原材料、燃料收支与结存等。贸易统计改名商业统计,增加商业财务费用和饮食业基本情况季报。

1958年“大跃进”期间搞“群众大办统计”,各行各业的统计指标不规范。1960年,国家统计局布置农业、工业、基建、商业和劳动工资5种年报。农业报表增加农业总产值和农村人民公社基本情况等4份表。工业报表增加净产值和重要新产品试制等5份表。工业产品产量必报品种指定为600个。商业报表增加社会商品零售额年、月报,居民货币收支平衡,主要消费品产、销平衡4份表。劳动工资有17张表,40多个指标,主要统计国民经济各部门职工人数、工资与劳保福利、职工人数增减情况等。因推行“统计归口”把政府各部门的业务报表归口政府统计部门来办,致使政府各部门的业务统计削弱。

1963年,统计战线工作全面统计与典型调查谁为主与谁为辅的“主辅之争”,给全面报表带来不利影响。3月,国务院发布《统计工作试行条例》,规定国家统计报表制度由国民经济基本统计报表和专业统计报表两部分组成,解决了“统计归口”问题,但因林彪“政治可以冲击一切”的影响,“主辅之争”趋于激化。1965年,国家统计局布置农业、工业、基建、物资、商业、劳动工资6种年报,并有定期报表。农业年报增加农村人民公社组织和主要农机具设备拥有量4种。工业年报新增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和主要工业品生产能力,工业产品产量必报品种规定为450个。商业年报新增社会购买力总表、工业部门直接收购农产品等3种,同时在商业报表中增加商品销售按高价、平价、议价、市价和农产品收购按统购、派购、收购等指标填报。基建年报增加集体所有制施工单位简要情况年报。劳动工资、物资等年报基本不变。

1967~1969年,因受“文化大革命”冲击,统计部门的综合报表基本停顿,但商业、粮食、财税、金融、交通、邮电等业务部门尚坚持业务统计。1970年5月,国家计委根据毛泽东主席关于“统计部门还是要搞统计”的指示精神,发出《关于建立报表制度的通知》,境内陆续恢复国民经济基本统计报表。1975年,统计年报有工业、交通、农业、基建、商业、物资、劳动工资6种,并有定期报表。重新制定1970年不变价,此后不变价10年更换1次。工业总产值按中央、地方、全民、集体、轻重工业及大中型工业企业分组,工业产品产量规定必报品种为180个。工业年报中增加新产品试制、重点工业企业质量、物耗等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及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表。农业年报中的农业总产值按农、林、牧、副、渔及不同所有制分组,新增下乡上山知识青年人数和粮、棉、猪上纲要情况,耕地面积增设田园化指标。增加县 (市)农业生产情况卡片和农村经济典型调查表和调查提纲。基本建设年报中的本年施工的大、中型项目一览表,由定期改为年报。商业年报着重对国家和供销社营商业的统计,合作商店作“其中数”或“附录”,并增加主要消费品生产与消费平衡表。劳动工资报表改由市劳动局承担统计,年报增加工业部门及施工单位的职工人数、劳动生产率表,取消临时合同工指标,增加知识青年下乡上山人数指标。物资年报增加集体单位物资消费与库存表。

1985年,统计年报有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国民财产、城市、城镇、劳动工资、工业、交通、固定资产投资、物资、农业、商业等12种,其中后7种有定期报表。国民收入主要内容为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生产消费和积累平衡。国民生产总值按三次产业计算净值和固定资产折旧,为国民经济从物质产品平衡核算体系向物质产品和劳务平衡核算体系过渡准备条件。国民财产5年报1次,逢5逢0年填报。城市年报指标有人口、土地面积、农业、工业、交通、邮电、电力、市政公用事业等十三大类。城镇年报指标分人口和土地面积、工业、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和公用事业、商业、文教卫生、劳动工资等七大类。劳动工资移交市统计局办理,职工人数指标包含合同制职工,新增劳资年报有各种合营、华侨或港澳工商业者经营、外资经营单位职工人数、工资和劳保福利费用等4种。工业年报增加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净产值及工业增加值等4种。工业总产值改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交通报表新增非交通系统运输单位基层报表的核转任务。基本建设因增加更新改造投资内容,改名固定资产投资。农业统计因扩展到农村多部门经济活动的统计,改名农村社会经济统计,农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副业中的村及村以下工业总产值划归工业统计。农村社会总产值按农、工、建、运、商分组,农村增加值按三次产业分组,均按现价计算,并有当年公报指标。商业年报恢复城乡集贸统计,新增工业部门商品零售额和主要商品零售量等 3种。

1990年,统计年报有人口、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国民财产、城市、城镇、劳动工资、技术开发、工业、交通运输、固定资产投资、建筑、物资、能源、农业、商业、旅游等17种,并有定期报表。是年工农业总产值指标按1980年不变价、1990年不变价和当年现价计算。新增加人口、技术开发、建筑、能源(年、季报通用)、旅游(月、年报相同)5种年报。在原有报表中,国民生产总值增加支出法计算表。城市年报将综合经济指标附表转为正表。城镇年报增加财政金融指标。劳动工资年报新增全民与集体、私人合营、集体与私人合营,中外合资、合作,华侨港澳工商业者经营,外资经营等企业的职工人数与工资表。工业年报首次用计算机汇总上报,工业产品产量按400种产品目录填报。交通运输年报增加非交通系统民用载货汽车抽样调查表。农业报表新增农村统计网络建设半年报。商业年报新增社会商业商品购、销、存总额及数量 1份表。物资年报增加全民集体所有制单位物资消费与库存和供销机构物资购、销、存总额表。

1999年,统计报表有城市年报,国内生产总值年报,基本单位调查年报,经济指标季度考评,资金流量测算,工业定期报表和年报,原材料能源季、年报,交通季、年报,农林渔牧业月、季、年报,县(市)农村社会经济年报,农业基本单位调查年报,非农户牧业生产调查季、年报,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农业主要经济月报,商业月、季、年报,劳动工资季、年报,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社会季、年报,建筑业季、年报等19种。综合统计实行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经济评价考核指标,停止国民财产5年报和国民收入及国民生产总值年报,改为国内生产总值月、季、年报。工业统计始以增加值公布发展速度,原用工业总产值指标概念趋于淡化。工业总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不含增加值的新规定计算。工业统计范围改按隶属关系统计为按规模统计,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产值产量、经济效益等5种报表实行分企业报送制度,对规模以下工业实行抽样调查。农业统计将农业净产值改为农业增加值,将农村社会总产值改为农村非农行业总值。增加农业基本单位年报,增加农村小康监测报表。逐步实现以抽样调查代表全面调查,并以抽样调查数据验证全面统计数据。在商贸统计中,个体商业抽样调查从以全省为总体抽样,改为由岳阳市、县两级直接抽样调查,并对贸易企业划型定级。1999年5月开展个体抽样调查,并定每年5月为重点调查月。6月,开展商品交易市场基本情况快速调查。在社会和劳动工资统计中,新增下岗职工人数指标。停报人口年报,保留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和城镇劳动力跟踪调查。根据联合国要求,继续开展《妇女和儿童发展纲要》监测指标填报。8~9月开展房屋及占有土地情况抽样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