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岳阳市1986~2000年经济科技社会综合发展规划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4-02 12:00
《岳阳市1986~2000年经济科技社会综合 发展规划》,是省科委1987年软科学研究重点项目。1986年12月开始聘请省内外64位专家、学者进行指导,经市规划办公室95名工作人员和咨询专家 努力,于次年11月编制完成,形成《现状诊断集》、《战略报告集》、《发展规划集》、《模型技术报告集》、《历史数据集》和《重点项目库》等12项成果, 共约200万字、43张图、174万组数据。同年12月在长沙由省科委主持并通过鉴定。该项规划作为系统工程研究的成果,1989年被授予岳阳市科技进步 一等奖、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该项规划执行期15年,涵盖“七五”、“八五”、“九五”三个五年计划。
指导思想,坚持“两个基本点”和实事求是、稳步 前进的方针,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进步为依靠,以建设具有岳阳特色的区域经济为目标,围绕“两地一口一中心”的开发建设,走“科技兴业,四通先 行,合纵联横,扬长前进”的路子。经过10~15年努力,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使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在速度、效益方面超过全省 平均水平,实现“七五”拓展、“八五”突破、“九五”腾飞的历史跨越,在全省率先达到小康水平。
发展目标(1980年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达 到112~122亿元,比1985年(下同)增长2.93~3.3倍,年均递增9.5~10.2%;社会总产值达到220~241亿元,增长 3.03~3.4倍,年均递增9.7~10.4%;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80~200亿元,增长2.9~3.3倍,年均递增9.5~10.2%。其中农业递 增5.9~6.2%,工业递增10.8~11.6%;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达到8.2~8.8元,增长2.7~3倍,年均递增9.1~9.6%;社会商品零 售额达到80~85亿元,增长3.2~3.6倍,年均递增10.7~11.1%;专业科技人员总数达到14.7~16.1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由9‰到 31‰;科技进步作用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达到50%左右;社会年末总人口控制在508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不超过8‰。其中市区人口达到61万人左 右;在校学生人数达到86.22万人,其中普通大中专学生1.65万人;1997年全面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2000年城市普及高中教育;职工年均工资收 入24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40元,分别年均递增6.3%和8.5%。
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到20世纪末,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0%,城市园林绿色覆盖率达到50%,水土流失率控制在5%以内;大气、水质保持国家二级标准;湖区水患也将随着长江三峡工程的建设和洞庭湖的综合治理而得到基本改善。
产业重点与结构调整突出产业发展重点,建立合理的产业发展结构格局。总体思路是:强化基础,壮大支柱,突出先导,带动其他。
协调发展三大产业 进一步强化农业,增加投入,改善条件,增强后劲,提高开发能力,持续稳定发展第一产业;大力兴办工业,加快建筑业发展步伐,不断提高第二产业在整个国民经 济中的比重;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逐步改变科技、教育、交通、商贸不相适应的状况,力争到20世纪末,大体形成Ⅱ>Ⅲ>Ⅰ的格局,为实现高度工业化和生产商 品化、社会化、现代化创造条件。
优化农业内部结构 继续贯彻“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主攻优质高产,向农业基地化、产业化发展。粮食保持在350万亩左右,继续扩大杂交水稻种植,到 20世纪末,初步实现“双杂”配套,建设一批“吨粮田”;加快经济作物、畜牧、水产养殖业发展,大力开发林业经济。并从不同地域出发,建设一批具有岳阳特 色的优质米、优质棉、优质麻、速生林、瘦肉猪、淡水鱼、特种水产、草食牲畜和甘桔、桑蚕基地,初步实现农业生产区域化、专业化、商品化,提高规模效益和集 约经营水平。到2000年,畜牧业、渔业和林业占全部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由1985年的20.7%、3.3%、2.4%提高到23.7%、12.3%、 6.6%,农业综合商品率达到75%以上。
从建立新的农业产业体系出发,大力发展乡镇企业。通过加快发展农村商品流通和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等多种途径,全面促进整个农村经济的两个转移,向现代化大农业演进,实现农、林、牧、副、渔和工、商、运、建、服综合发展。
壮大发展工业支柱产业 充分发挥大厂优势,继续发展石化工业。抓好纺织、造纸、建材、食品、机械等支柱产业,基本形成以石化工业为主导,纺织、造纸、建材、食品、机械工业为支 柱,其他各业协调发展的现代工业体系。要求六大支柱产业的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0%。加快电子工业等先导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向较高层次 转变,加快工业化进程。
突出基础设施建设 树立超前意识,大力发展以交通、通信、能源、城建为主体的基础设施建设,以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
交通运输,振兴水运,发展陆运,开发空运,推进联运,加速网络化、现代化进程。重点抓紧城陵矶港口、远航船队和通往长沙、常德等5条航道的疏浚,迁建岳阳火车站,新建湘北1804干线,改造106、107国道。
邮电通信,充分利用本市处于京广中同轴电缆和1800微波线路上的条件,逐步实现国内、国际各大城市直接自动拨号电话,开发国内国外直拨数字、图像通信,建成市区万门程控电话系统、县乡自动电话系统和现代化城乡邮政系统。
市政建设,在增强城市功能的前提下,实行旧城区道路、供排水、公共交通、园林绿化、环境设施的改造与工业区、港区等新开发区建设同步推进。小城镇建设,先建对外交通设施,后建市内交通系统;先发展乡镇企业与市场设施,后完善配套工程,统筹规划,逐步展开。
加快发展科技教育 以推广适用技术为重点,积极开展新技术的传播、消化和应用,在引进、推广的过程中改造、创新,在抓好硬技术的同时注重软科学研究,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壮大 科技教育队伍。通过科研、教育机构,把现有人才全部合理地组织起来,建立和岳阳市经济特点相适应的人才培育教育结构。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同时,调整大 专院校专业设置,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着重培养中初级技术人才、中小学教师和高级技工、生产能手和各种艺人;创造良好的发展科技教育的环境。
规划的实施,基本达到预期成效:
规划设计的经济综合发展速度指导全市经济快速增 长。规划原定1986~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2%,到1999年,年均递增速度达到10.3%。其中第一产业规划年均递增6.2%, 实际为7.2%;第二产业规划年均递增11.7%,执行结果与之完全吻合;第三产业规划年递增12.6%,实际为11.8%,仅相差0.8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调整方案得到有效实施。规划原定全市到 20世纪末的三大产业结构格局为Ⅱ>Ⅲ>Ⅰ。经过连续3个五年计划的大力度调整,第三产业迅猛发展,结构优化进程加快,到1999年,全市三 大产业占GDP比重分别为第一产业占25.7,第二产业占38.5,第三产业占35.8,实现了Ⅱ>Ⅲ>Ⅰ产业的目标格局,三大产业协调发 展。
主要农产品产量指标大多达到或接近规划目标。到 1999年,市政府实行缩调政策,粮食总产量仍达到244.40万吨,占计划的81.5%;棉花4.13万吨,为计划的126.3%;油料11.6万吨, 为计划的77.3%;生猪出栏584.17万头,为计划的129.8%;水产品产量24.56万吨,为计划的116.9%。列入规划的洞庭湖大桥、岳阳火 车站、城陵矶外贸码头、京珠高速公路(岳阳段)、市二水厂、市污水处理厂、5万吨己内酰胺工程、1.3万吨帘子布工程、华能岳阳电厂、市博物馆、市广电中 心、平江黄金洞水库、临湘团湾水库以及107国道改造、湘北干张(1804)扩建、岳阳造纸厂扩能、长炼500万吨能力配套等重点项目,大都在“七五”、 “八五”、“九五”3个五年计划中投入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