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侨务经济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4-02 12:00
一、引进资金、技术、设备
1984年,港眷邓再香做叔父港胞邓海鹏的工作,引进80万港元、57台机械设备,与湘阴县玻璃厂合资兴办湘阴光明灯饰有限公司,1985年建成投产。至 1990年,共创外汇600多万元人民币。1985年,3517工厂离休教师日籍侨民傅地,趁回日本探亲之机多次与日本沼津市友好儿童乐园株式会社联系、 洽谈,引进64.5万美元,与市旅游开发公司合资兴建岳阳少年儿童乐园。1989年,岳阳县侨眷李森多次做其胞兄美籍华人李平及台胞李世林、王成珠的工 作,引进125万美元,与县水利局合资兴办岳阳鼎丽塑料制品有限公司。1989年,临湘县方传万等10多位侨胞眷属牵线搭桥,引进香港多士达企业有限公司 350万美元,与县合作创办华湘蛋粉厂。1990年,港胞肖克湘投资20万美元,与汨罗市氮肥厂合资兴办振湘电子有限公司。1992年,又投资300万元 人民币与该厂合资创办磁性材料厂。至1999年,全市各级侨务部门和归侨侨眷牵线搭桥,共引进资金6580.7万美元、8410万元人民币、机械设备 562台(套)、技术362项。
二、接受捐赠
华侨华人、港澳同胞素有爱国爱乡传统。70年代前,常以捐款赠物方式支持和帮助家乡修桥、铺路、赈灾、济贫等公益事业。
1979年,美籍华人教授刘国安回故里平江县长寿镇探亲,捐款1.3万元为大队购买拖拉机1辆。1979年,美籍华人许静芝回乡探亲,把国家为她落实房屋 政策补偿的4万元捐给桂林完小。1985年,她捐给岳阳县一中6万元,以丈夫的名义建立杨观兰奖学基金会。1998年,得知家乡遭受洪涝灾后,给家乡寄来 7000美元慰问款。改革开放后,她为家乡兴办公益事业和扶贫救困等共计捐资达200多万元。1979~1983年,湘阴籍港胞邓海鹏先后给家乡捐赠轿车 1辆、货车2辆、小型机械设备24件、彩电2台。1995年,美籍华人欧阳遇捐资60万元在家乡平江县县城建立“欧阳遇图书馆”,并捐献3万多元的各类书 籍。是年5月,香港中华昌盛集团公司总经理肖建国向华容县一中捐资20万元建图书馆,并以祖父名字命名为肖宜荣图书馆,该馆建筑面积148平方米,8个书 库,共藏书12万册。1985年,湘阴籍香港大学教授彭琪瑞将自己的积蓄10万元港币捐给家乡望岳村改建小学。1986年彭琪瑞逝世后,家乡人民为了纪念 他,将改建的学校取名为琪瑞学校。1988年,美籍华人何藩荪给家乡汨罗市古培乡水口村捐资12.2万元扩建水口村小学。1995~1998年,香港应善 良基金会主席沈炳麟先后捐资9.7万元改建平江县谢江乡练埠村小学,捐资13.8万元兴建华容县新建乡合新小学,损资14.8万元兴建岳阳县麻塘镇东风小 学。1979~1999年,全市共接受海外侨胞、港澳同胞捐资188笔,合计人民币1651.25万元。捐资兴办或援建的较大公益项目还有:岳阳市一中逸 夫图书馆、汨罗市楚塘中学、君山区君山中学、临湘市侨联中学等。
三、兴办经济实体
1986年,临湘县侨眷丁政、方传万等带头集资10万多元,在县侨办的帮助下,成立侨务股份公司,与桃林镇合作兴办金盆矿石粉厂,当年建成投产,获纯利3 万多元。他们还在县城办了一家商店,也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市侨办及时总结推广他们的作法。各县(市)、区依据自己的实际,积极兴办国营、集体、个体经济 实体。1987年8月,市侨办召开办得好的10家侨属企业主代表座谈会,总结交流经验。1988年12月,市侨办创办华侨旅游侨汇公司,干部职工12人, 固定资产150多万元。
1989年5月,市侨办发出《巩固发展侨属企业的几点意见》。1989年,汨罗市侨办创办侨汇商店,次年更名汨罗市华侨旅游侨汇公司。1990年,华容县 侨办与县政协祖统委、县“三胞”亲属联谊会,共同创办华容县“三胞”亲属致富储金会。1992年5月,市侨办成立岳阳华侨住宅开发公司。1993年7月, 岳阳中国旅行社划归市侨办管理。至1994年,全市侨务部门自办经济实体9家,从业人员240多人,有固定资产500多万元;归侨侨眷和港、澳眷属自办的 个体、联户侨属企业64个,从业人员500多人。
四、侨汇
50年代,海外侨胞向境内亲友主要是寄物资,很少寄钱。60年代初,各县向侨务对象反复宣传贯彻国家保护侨汇政策,并认真做好侨汇物资供应工作。侨汇由 1962年的612元增至1963年4000元。1949~1965年,侨汇共11.2万元。1966~1976年,虽受“文化大革命”影响,但侨汇仍呈 增长趋势,共收28.4万元。1978年9月,岳阳行署召开粮食、供销、商业、物资系统负责人会议,要求各部门认真做好侨汇物资供应工作。1979年,侨 汇收入达19.88万元。80年代,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各项侨务政策落实到位,海内外侨胞与亲友交往更加密切。1988年,市侨办组建华侨旅游侨汇公司, 供应有关侨汇物资。各有关部门为争取保护侨汇采取了诸多措施,增加侨汇物资供应标准,加强侨汇票证发放工作,使侨汇大幅度增长。1977~1990年,全 市侨汇收入达664万元。90年代,全市侨汇收入每年都在100万元以上。1994年达400万元。1995年后,海内外侨胞与亲友交往繁多,侨汇渠道增 多,未再作全市统计。
五、帮困脱贫
1986年,市、县(市)、区侨务部门对农村归侨侨眷经济生活状况进行调查摸底,全市有299户、1529人人平年收入低于所在地人年平收入,处于贫困状 态。1987年,市、县(市)侨务部门根据“因户制宜,分类指导;扶志为主,救助为辅”的原则,采取各种措施,帮助贫困侨户脱贫。1987~1992年, 各县(市)、区、场侨务部门先后为贫困侨户解决贷款90.17万元、发放救济款1.35万元,发放救济粮40.25吨、优质化肥353吨、平价钢材23 吨、水泥96吨和有关农用物资。1987年脱贫97户,1988年脱贫52户,1989年脱贫25户,1990年脱贫61户,1991年脱贫33 户,1992年脱贫31户,至此,299户贫困户在组织的帮助下摆脱了贫困状况,走上了富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