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与社会保障卷总述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4-02 12:00
岳阳劳动用工和劳动管理起源很早。唐宋年间就有制陶、纺织、造船、商务等业,尤以制陶业为盛,用工都是从师学艺、满师后由业主雇用。明末清初,家庭手工业开始转向手工业作坊或工厂。清光绪三年(1877),第一家官办工业——平江黄金洞矿成立。光绪二十七年,临湘创办第一家私营采矿工厂——宝成公司,开采铅锌。劳动用工逐渐增多,但作坊或工厂条件简陋,随时有生命危险。清光绪三十三年,平江黄金矿工头强迫方树林等26名工人到顶棚掉砂的青海窿运采矿,因顶棚坍塌,全部被压死。民国时期,境内仁人志士投资兴厂,近代工业有了发展,资本主义雇工管理制度也随之发展,在纺织、机械、发电、化工、印刷、造船、采矿等行业逐渐推行。用工形式有长期工、短工、点工等。各业劳动者受业主控制或封建把头压迫剥削,工作无安全,老后无保障,病时无钱治。辛亥革命后,封建家奴制度逐渐废止,由雇用仆役代替。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岳阳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斗争的舞台。1930年7月,平江县苏维埃政府颁发《暂行劳动法决议案》,规定缩短工时,增加劳动者休息时间,给予职工婚、丧、疾病等保险待遇。境内开始成立工会,先后多次组织各业工人为谋取工作和改善生活、工作条件而斗争。国民党各县党部和县政府也加强对工人情况的“调查研究”,由有关部门调处劳动、劳资争议,但未能落到实处。封建专制的用工制度依然存在,封建把头猖獗,工人就业、待遇、安全仍难得到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劳动用工和劳动管理进入一个崭新阶段。1950年,各县人民政府设劳动机构,统一管理劳动就业,负责劳动力调配、劳动工资和劳动保护等工作,不仅安排新增城镇待业人口就业,还妥善安排国民政府留下的失业工人6208人的就业和生活。1952年,各工厂企业开展民主改革,彻底摧毁封建残余势力,铲除封建把头制度。1956年,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境内城镇劳动力主要分为全民所有制职工和集体所有制职工两种。 1958年“大办工业”,工业企业招收职工34270人,商业企业招收职工2580人,不仅城镇待业人员全部就业,而且从农村招收部分人。1961年,对盲目上马的企业进行调整,到1963年,关、停、并、转18家企业,精简职工19280人,大部分组织上山下乡。1961年,城镇劳工出现饱和,开始组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1980年,共动员57591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延缓了就业困难,但也带来诸多矛盾。1964年8月,岳阳专署成立劳动科。“文化大革命”初期,由于“造反”,工业一度停滞不前,劳工的管理、福利也较混乱。60年代末~70年代初,境内有150多家地方国营工业及3家中央、省属大中型企业兴建投产,劳动用工逐渐增多。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和部分农村复退军人、青年陆续得到安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解放思想,纠正“重全民,轻集体” 错误倾向,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兴办劳动服务,城镇待业安置明显增加。1980年待业率为247%。80年代,进一步改革劳动用工制度,实行招收劳动合同制工人,打破“铁饭碗”用工弊端,为经济建设提供主要保证。1986年3月,岳阳地区劳动局并入市劳动局,劳动管理更加全面深入,有劳动计划调配、工资、福利、培训、安全等。在福利方面开展失业(待业)保险。1987年,开始农村劳动力指导管理,在广东、海南等省建立劳务处,在本地建立劳务市场,向外地输出劳动力50315人。1988年,固定职工退休费用实行以县为单位统筹,次年过渡到全市性社会统筹,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 1992年,待业保险范围由全民企业扩大到“三资”、集体企业,全市增加待业保险1217家,213153名职工,共征集待业保险基金3333万元。 1996年,市政府加大再就业工程建设,制定再就业措施,建立失业职工培训基地13个,生产自救基地14个。1999年,市卫生局的公费医疗办和市民政局的农村保险划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正式启动。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正向完善、规范、科学方面发展。但也存在诸多问题,突出的有:失业、待业人员增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多;失业、待业人员的救济金、保险金难以按时足额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