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人才开发与交流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4-02 12:00
一、人才开发交流
1984年,制订外地人才引进和本地人才开发规划,拟制有关配套政策与措施,协调人才开发与交流的各种关系。年底,岳阳市开始人才引进工作,面向全国(人才相对密集地区),立足本市(中央、省属企业),优先包装、轻纺、机械、电子、旅游、化工、建材、食品、酿造等行业引进专业技术人才。1985年,从26个省、市,127个地、县中为岳阳市61个单位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69名。1986年,首次举办人才开发与交流成果展览,有110个单位前来现场洽谈人才交流与开发的有关项目。9月,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组织召开全市第一次人才开发工作会议。确定“引进外地人才与开发本地人才相结合,以开发本地人才资源为主”的指导思想。10月,成立市人才研究会,为全市人才开发进行理论探讨和科学论证。1986~1990年,全市委托各大专院校为乡镇、区街培训各类技术骨干1927人、农业技术人员3128 人、农村卫生技术人员2012人。1986年,市政府颁发《岳阳市专业技术人员支乡暂行规定》,各县、区政府相继成立人才支乡领导小组。1987年,市人事局召开全市首次人才支乡工作会议,确定“积极扶持,正确引导,合理规划,加强管理”的人才支乡工作方针。1989年底,全市引进各类专业人才2894 人,先后组织15999名科技人员为乡镇提供技术服务,帮助上新项目436个,改造旧项目480个,开发新产品55个,共赢利4.5亿元。1994年,为股份制企业、“三资”企业引进人才375人,其中研究生4人、本科生187人。1995年,市人事局和部分县(市)、区建立人才信息网络,开辟人才交易场所。1996年,全市10多万名专业技术人员的信息采集工作基本完成,市人才信息库建立。1997年,把农村“五大生”、乡村能工巧匠纳入人才信息储存。平江县给2480名农村石匠、木工师、根雕工艺师等技术人员颁发职称证书。年底,市、县(市)区人才交流机构(即人才市场)全部建立。每月2次市场交流,供需见面。1998年10月,市人才市场为各类下岗专业技术人才免费举办专场交流会,有62个用人单位提供就业岗位1024个,求职者4000人,达成就业意向872人。1999年6月,举办人才交流会。有70余家用人单位提供就业岗位1124个,5000余人进场求职,达成就业意向1208人。至 1999年底,共举办各类人才交流会120余场次,接待各类求职者45278人, 通过供需见面, 双向选择, 共为4236人找到工作岗位, 成功率25%, 受理人事代理682人。
二、出国出境人员政治审查
1964年,境内开始选派出国人员,其政治审查(以下简称政审)工作由地委组织部门负责。1983~1985年,岳阳市出国人员的政审由市人事局负责,地区和各县出国人员政审仍由地委组织部负责。1986年后,出国人员政审归口市人事局管理。主要负责审查境内县(处)级以下单位出国技术引进或考察、承包工程或开展劳务合作、往国外独资或合资办企业、对外经济援助或举办经济贸易展览会、出国洽谈外资项目或驻外工作、政府和群众团体间及城市间的友好往来、受派遣的文化、艺术、体育团体等人员的政审,但副处级以上干部出国则归口市委组织部审批。至1990年,市人事局先后选派312人次出国(境),其中团组73 个266人次,个人46人次,出境地点遍及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西德、法国等34个国家和香港地区。90年代,机关企事业单位处级以下干部因公出国,政审工作由市委组织部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