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党外人士工作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4-01 12:0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各县党、政领导重视党外人士安排工作,注意吸收知名人士、知识分子参与新政权建设和经济工作。1955年,在换届选举中安排22名党外人士任县人委委员,其中1名任县人委副主任。1957年后,因“左”的思想干扰,党外人士安排受到影响,10年“文化大革命”,安排工作停止。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地(市)委贯彻落实统战政策,不断加大党外人士安排工作力度。1982年,选拔优秀党外知识分子进入领导岗位,安排担任地直机关、县和农场处级领导职务的5人,任科级职务的62人。1984年5月,岳阳市人大、市政协起届,安排党外副主任1人,党外副主席4人;1985年3月,全市已安排党外领导干部137人,其中师级5 人,处级5人,科级127人。1986年5月,处级党外领导干部增至40人。1982—1987年落实统战政策期问,还安排省参事室参事8人,省文史馆馆员2人。

 1990年3月,县(市)、区人大、政府、政协领导班子换届,有8个县(市)、区人大选举党外人士担任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临湘县、汩罗市、北区、郊区选举党外副县(市)、区长,选举安排30个党外人士担任政协副主席。10月,为把党外干部的推荐安排工作做好做扎实,市委统战部、组织部联合发出《关于培养选配党外干部工作三年规划的通知》。1991 年,市委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统战工作的意见》,着重强调突破难点,举荐党外人士任职。1993年政府班子换届时,有的县(市)党外候选人落选。 1994年补选3名副县(市)长,第一次配齐县级政府班子中的党外领导干部。1996年,无党派人士李凌烟补选为岳阳市副市长。9月,中共市委制定《岳阳市跨世纪党外领导干部培养选拔工程》,明确培养选拔党外领导干部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并纳入全市干部工作的整体规划。1997年换届,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班子共提出9名党外候选人,全部当选;县级班子的党外领导干部只有个别候选人落选,个别岗位未提出人选,1998年底都作补选安排。 1987~1998年,共安排5名党外人士任全国人大代表,51名党外人士任省人大代表。其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1人,八届全国人大代表2人,九届全国人大代表2人,七届省人大代表23人,八届省人大代表10人,九届省人大代表18人。安排六届省政协委员28人,其中党外17人,常委3人;七届省政协委员 30人,其中党外21人,常委2人;八届省政协委员28人,其中党外17人,常委2人。1999年底,全市在岗的党外领导干部,市级10人,处级87人,县直政府职能部门、司法机关科级干部62人,党外副乡镇长95人。还有许多企、事业单位安排一大批党外领导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