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基层组织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4-01 12:00

发展与分布1949年底,平江、湘阴、岳阳、临湘、华容等5县县委共建基层党支部68个,其中机关党支部39个,农业党支部28个、文教党支部1个。至19s2年底,共建基层党委27个,党支部增至466个。

1953年始,为发挥党在社会主义工业和社会主义改造中的组织作用,积极而又慎重地在各个系统建立党的基层组织。至1956年底,基层党委增至61个,总支146个,支部3059个。从此,各级行政机关和农业、工业、商业、文教、交通、金融等系统都有党的基层组织。

1957年,遵照上级指示,党员达50人以上的乡(镇)均建立党委,边远山区乡(镇)的党员在50人以下、30人以上的,经县委批准建立党委。1958年,随着农村人民公社的建立,乡(镇)总支全部撤销,改建为乡(镇)党委,随后又改为公社(镇)党委;同时,农村生产太队建立总支、生产队建立支部。1961年公社体制调整,社、队规模划小,撤销农村生产大队总支和生产队支部,改建为大队支部。1964年8月,属湘谭地委领导的12个驻岳中央、省属企业的党组织划归岳阳地委领导;地直机关和地属企、事业单位的党组织相继建立和发展。至1965年底,共建立基层党委248个,总支108个,支部4733个。

1966年5月—1969年2月,各级党组织因 “文化大革命”冲击而瘫痪,组织涣散,活动停止。1969~1972年,地、县革委会党的核心领导小组开始对基层组织进行整顿,逐步恢复和建设党的基层组织。1972年底,基层党委增至289个,总支97个,支部5948个。1976年底,基层党委增至325个,总支128个,支部6826个。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市(地)委加强各系统基层组织建设。1979年始,全区241个公社(镇)党委领导班子普遍进行改选。并规定公社(镇)党委书记不再兼任公社(镇)革委会主任。1984年,进行农村人民公社体制改革,公社(镇)党委改为乡(镇)党委。对其他党的基层组织设置亦作相应调整;凡有正式党员3人以上的乡镇企业、村办企业、经济联台体及其他新经济组织,均成立支部或党小组;党员3人以下的,就近成立联合支部或编人附近的党小组;长期外出务工、经商的党员。凡有3人以上的,亦成立支部或党小组。与此同时,市(地)属企、事业单位和驻岳中央、省属企、事业单位中的基层党组织,根据机构改革变动、党员分布数量和工作、生产需要,分别建立党委、总支和支部。至1995年底,全市基层党委增至550个,总支524个,支部11179个。

1995年撤区井乡,新设置86个乡、88个镇和10个街道办事处,1996年,县(市)、区委对乡、镇党委领导班子统一作了调整配备。至1999年底,全市共建基层党委537个,总支589个,支部10487个。

培训党员骨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级党组织分别举办党员训练班,组织党员学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1954年后,明确提出在基层党支部建立“三会一课”。(“三会一课”即每月1次党小组会,每季度开l次支委会和l次支部大会,1~2月上1次党课。)1955年,1174个党支部普遍建立这种制度,党的组织生活较为严格。1957年,结合整风运动,对基层组织骨干和党员进行培训,学习中共“八大”新党章和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关于“两个务必”等论述。 1964年冬~1965年“双抢”前,以区、社为单位举办党员训练班,安排7~10天时间,讲解《阶级斗争新形势》、《党的基本知识》和《奋发图强,自力更生建设社会主义》3课,轮训农村党支部骨干5213人,占应训数的76.2%;轮训农村一般党员13008人,占应训数的65.6%。 1973~1977年,将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作反面教员,对基层组织骨干和广大党员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分清大是大非。地、县“五七”干校分期培训党员干部11572人,其中农村大队支部书记2835人;各战线和各公社均举办训练班,对10.8万名党员分期轮训20.3万人次,做到每个党员参训 1~2次。1978~1984年,为适应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引导广大党员的思想行动统一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对所有基层组织骨干和党员,连年多次进行轮训。1982年3月,地委印发《整顿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崖谈会纪要》,强调认真贯彻《农村党支部工作条例》,进一步健全“三会一课”制度、“党员联系户”制度及严肃党纪党风等具体制度。1986年,开展以《共产党员在新时期如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主题的大讨论,参加讨论的基层党委445个、支部 7815个、党员166615人,分别占总数的95.1%、86.7%和87.8%。各级党组织以《保证促进改革开放,加强两个文明建设》为主题,举办基层组织骨干和党员轮训班,97%的基层骨干和党员受到训练。1994~1996年,广泛开展“三学三带”为主要内容的党员教育活动,以县(市)、区委党校为阵地培训支部书记3086人,参训率98.7%;各乡(镇)党委等基层党校共轮训党员20.8万人次,参训率93.5%。运用多种形式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组织11.8万名农村党员学习实用技术,占农村党员的92.6%。1997年后,全市党组织开展党员示范户、企事业单位党员示范岗、党政机关党员示范区系列活动,提高党员索质,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表彰先进1958年始,各县党组织开展创“四好”支部和“五好”党员活动。至1959年1月,经过评选上报,11个模范党总支和28个模范支部受到湘潭地委通委表扬。1960~1965年,党的基层组织开展评比竞赛活动,插红旗,树标兵,表扬好人好事。各县县委先后评选和表彰一批先进支部、红旗干部和优秀共产党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地委高度重视总结表彰先进的工作。1982年初,作出开展“创优争先”活动的决定。“七一”前,各级党组织共表彰先进支部1123个,优秀党员14121人,其中受到县级以上党委表彰的先进支部534个,优秀党员4706人。1986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65周年之际,各县(市)、区、场党委共评选表彰先进支部 1652个,优秀党员11138人;上报市委表彰的先进支部98个,优秀党员364人。1987年,举办全市先进支部和优秀共产党员图片展览,展出57个先进典型的事迹,并摄制成电视录像片,编印《改革中的共产党员》专辑,广为宣传。1990年“七一”前,全市评选和表彰10个农村红旗支部。1995年 “七一”,市委通报表彰奖励在开展“三学三带”活动做出显著成绩的湘阴县六塘乡金岳村支部、华容县北景镇党委和10个红旗党组织、10名模范党员及10名优秀党务工作者,市政府对模范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授予岳阳市劳动模范(以下简称劳模)称号。1996~1999年,继续深人开展“创优争先”和党建“先锋上程”活动,做到每年在“七一”前评选表彰一批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党员,先后通报、表彰的有31名优秀乡、镇(分场、街道办事处)党委书记、 24443名优秀党员和1000户“农村双文明党员示范户”等等。

整顿后进支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级党委多次开展整顿各行业中后进支部的工作,并把农村中的后进支部作为整顿重点。1950~1962年,各级党组织结合历次整党整风运动整顿后进支部,集中解决党内存在的组织不纯、政策观念淡薄、弄虚作假、强迫命令和贪污浪费等问题,提高党支部的战斗力。1963年,各级党委针对约有20%的后进支部和30%的党员思想消极退坡的状况,采取党委组织部直接抓后进支部的整顿试点,组织于部到后进队帮助工作等措施,集中解决后进支部组织纪律涣散、徇私多占、侵犯群众利益等问题,认真落宴支部组织生活制度、党课制度、基层干部参加劳动制度、群众监督干部制度和干部联系群众制度。1972年冬调查,农村有后进党支部411 个,占农村支部的12%。1973年初,地、县、公社党委共组织干部2480人,分别进驻后进队办点。通过一年努力,有154个队变化较大。1982年初,按照深化农村改革的要求调查:共有农村后进支部668个,占农村支部的16.7%。地委对整顿后进支部的工作先后3次在县委书记会议上作出具体部署。地、县、社(分场)层层抽调干部分别进驻后进队蹲点整顿.集中解决后进队支部软弱涣散、生产责任制没有建立和完善、各项工作落后,群众生活困难等问题。整顿后,支部班子战斗力和其他各项工作变化显著的有259个。1994年9月,成立市委农村党支部建设整顿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各县(市)、区委亦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至1997年11月,连续三年分三批对3122个农村支部进行建设和整顿。共下派党员干部2910人驻村办点,围绕“五个好”。目标,整顿建设农村支部1065个,占农村支部的34%;其中后进支部571个,占16.4%;先后调整村支部书记537人,盘委1320人;支委成员平均年龄36.8岁,高中以上文化占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