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沿革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3-17 12:00
夏商时期 距今约5000年左右,中国建立夏、商王朝。其时,岳阳为云梦之野,三苗之地。
大约与尧、舜、禹三代同时,即距今四五千年左右,包括今岳阳市境在内的中国南方繁衍了一个新的民族部落集团,即传说中的三苗和三苗国。三苗,又称苗民。先秦和秦汉以后的典籍记载,他们是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集团,在同黄帝逐鹿中原失败以后,向南退却而来的,经过一段发展后,在南方形成的新部落联盟。
这个部落集团的分布和活动地域,自春秋战国以后的记载,莫不将今岳阳包括其内。《尚书·禹贡》载:“荆及衡阳惟荆州。”西汉孑安国注:“(荆州)北据荆山,南及衡山之阳。”《战国策·魏策》引吴起云:“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汶山在其南,衡山在其北。”《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云:“昔三苗,左洞庭,右彭蠡”,《史记·五帝本纪》亦载:“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载:“(岳州)古三苗国也。”《通典·州郡(13)》:“潭州,古三苗之地”;“岳州,古苍梧之野,亦三苗国之地。”明代周听《名义考》载:“三苗建国在长沙,而治所则江南荆、扬也。”清蒋廷锡《尚书·地理今释》:“三苗,今武昌、岳州二府,江西九江府也。”据此,岳州所在的洞庭湖区、长沙一带当是昔日三苗的中心地。
周 周初,江汉地区和湖南境内尚属越人及其他土著部族的活动地带。周人为实现有计划的政治渗透和经济、文化的扩张,实行分封诸侯的制度。
至西周末时,周宣王封召公于江汉,周王朝的政治影响到达今湖北和湖南一带。岳阳在西周之时,是召公的分封之地。《诗·大雅·江汉》有召公的管辖范围的记载:“江汉之浒,王命召虎(即召公):式辟四方,彻我疆土,匪疚匪棘,王国来极。于疆于理,至于南海。”
春秋及战国时期岳州属楚。大约在两周之际,楚国势力即开始分东西两路进入洞庭湖区。西路自郢都(今江陵)一带越过长江而南下今西洞庭湖区及其澧水、沅水流域;东路自鄂州一带越过长江而南下今东洞庭湖、南洞庭湖地区及其湘水流域。最迟在春秋中期楚人已进入今岳阳、汨罗一带。
楚在春秋时期占有今湖南后,在战国时期即着手建立郡县制以加强其统治,岳阳属其所设的黔中郡。然此说有待深入考证。战国晚期,楚国在湖南境内设置的黔中郡是作为军事需要而设置的,其地主要在沅水中游尤其是最大支流酉水流域。《战国策·楚策一》苏秦劝楚威王时,所举江南之地将西南的黔中、巫郡与南方的洞庭、苍梧并举,黔中郡当不包括从洞庭湖至苍梧的湘江流域地区。《史记·苏秦列传》“西有黔中”,《集解》引徐广云:“黔中,今武陵也”。楚的黔中郡的湖南部分,大体上应相当于两汉武陵郡地,即今湖南怀化地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常德市鼎城区、武陵区、桃源县、汉寿县及贵州黔东部分县地,今岳阳市境似不属 “楚黔中郡”,而属楚之“洞庭、苍梧”。“洞庭、苍梧”,即今湘江流域地区,是否单独设郡,因史料缺乏,尚不得而知。
秦代 《汉书·地理志》载:“长沙国,秦郡”。《水经注》卷38载:“秦灭楚,立长沙郡,即青阳之地也。”唐《元和郡县志》载:“潭州,禹贡荆州之域,春秋时为黔中地,楚之南境。秦并天下,今黔中以南之沙乡为长沙郡,以统湘川。”其后,北宋《岳阳风土记》、元马端临《文献通考·舆地考》、明《广舆记》以及岳阳的历代府志、县志,皆称“岳阳”属“长沙郡”。但是,据湖南省龙山里耶古城发现的数万片秦代简牍考证,“长沙郡”有可能是“洞庭郡”之误。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36郡。36郡具体所指,1000多年来争论不休。一派依据裴驷《史记·集解》和《晋书·地理志》,主张36郡中包括黔中郡,认为战国时秦在湖南沅水流域设置的黔中郡,到秦统一后继续存在,并属于36郡之一,而汉时改名武陵郡。一派以《汉书·地理志》为依据,认为秦36郡中没有黔中郡,武陵郡亦非黔中郡在汉初改名,为汉高祖时新设置。2001年在湘西龙山里耶所出土近3万片秦代简牍多为迁陵县府的来往文书,其中见有洞庭郡,而未见提到黔中郡。《汉书》中并无秦有洞庭郡的记载,但简牍中的确存在洞庭郡,其地理位置当在湖南境内。秦代郡名多依地理区域,洞庭郡名应由洞庭湖而得名,《战国策· 楚策》载:“楚地西有黔中、巫郡,……南有洞庭、苍梧”。楚威王七年(前333),楚国势力空前强大,其版图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五岭,北至汝、颖、沂、泗。黔中和巫郡(现重庆市范围和鄂西)是楚国西部的疆土,而南边则有洞庭、苍梧。苍梧包括五岭南北和广西东北部。洞庭则只可能是湘江的中下游和澧水、沅水的下游。而湘江中、下游却正是西汉初年长沙国的主要范围,依《汉书·地理志》,它又正是秦代长沙郡的基本区域。以此可知,秦简牍中所记的洞庭郡实际上就是《汉书。地理志》中所记秦代的长沙郡,其地域就是汉代长沙国初封时的地域,包括其支郡武陵郡和桂阳郡,今岳阳市所辖各县、市、区皆在此域内。
两汉时期 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刘邦灭项羽即皇帝位,在行政建置方面基本上承袭秦制,地方上以郡县为主,辅以分封制。衡山吴芮,以其部将梅锅参加反秦起义有功而被封为长沙王。今岳阳市所辖各县均属长沙国;今岳阳市区所在地和岳阳县、临湘市地,属长沙国新设的下隽县;平江县部分属下隽,部分属艾县;湘阴县、汨罗市属罗县;华容属南郡。文帝后元七年(前157),第五代长沙王吴著卒,因无后而国除。景帝三年,(前155),景帝分封其子刘发为长沙王。吴楚七国之乱后,景帝接受晁错的削藩建议,将所有诸侯王国的边郡、支郡悉数峻瓤净、央。长沙国南部、西部的武陵郡、桂阳郡均收归中央,而属长沙国长沙管辖的东部、北部变动很小。始建国元年(9),王莽篡位、西汉灭亡,长沙国改为填蛮郡,今岳阳市境分隶于荆州、武陵郡。
东汉熹平年间(172~178),罗县之东部析出而为汉昌县。建安十三年(208)十二月,刘备占领南郡。十五年,孙权将下隽、罗、汉昌县一带建为汉昌郡,郡治设于平江县东南金铺观,此乃岳阳建郡之始。二十年五月,刘备与孙权议和,划湘江为界,湘江以东归孙权,以西归刘备,今华容县地属刘备南郡。孙权则于巴丘邸阁设大屯戍(今岳阳楼区)以驻大军,并建为巴丘城(岳阳古城前身)。二十四年十一月,孙权派吕蒙袭取荆州,湘江以西也归孙权所有。吴黄龙元年 (229)四月,撤销汉昌郡,改汉昌县为吴昌县。
两晋时期 西晋太康元年(280)三月,西晋灭吴,岳阳地区入于西晋,以下隽县西部建巴陵县;以南郡之江南部分建南平郡,废古华容县置江安县,析江安县置南安县(随后恢复古华容县,以其地置石首、监利县)。元康元年(291)分长沙郡北部之下隽、蒲圻、巴陵、吴昌四县建立建昌郡,郡治设巴陵县城。自此,岳阳古城一直为郡、州、府及今地、市治所。其时,建昌郡和南平郡之南安县、长沙郡之罗县仍属荆州。永嘉元年(307)八月,分荆州南部六郡及广州北部三郡设立湘州,建昌郡与罗县属湘州,南安县仍属荆州。
东晋咸和三年(328),省湘州,将湘州分属荆、广、江三州。岳阳属荆州。咸康元年(335),废建昌郡而并入长沙郡。永和五年(349),分荆州南部长沙等六郡又置湘州,岳阳大部分地域属湘州,南安县仍属荆州。太元二十年(395),省湘州入荆州,岳阳地区全属荆州。义熙八年(412),又分荆州南部的长沙等10郡置湘州,岳州地区大部分属湘州,南安仍属于荆州。义熙十二年(416),又并湘州入荆州,岳阳又全属荆州。
南北朝时期 南朝宋永初元年(420)六月,刘裕夺取东晋政权。三年,又分荆州南部原长沙等10郡置湘州,岳阳大部分地区属湘州长沙内史,南安县属荆州,并改南安县为安南县。元嘉八年(431),又置湘州并入荆州,岳阳地区又全属荆州。十六年,又分荆州南部长沙等10郡置湘州,分长沙郡北部的巴陵、蒲圻、下隽及江夏郡的沙阳县置巴陵郡,仍属湘州,郡治设于巴陵县城;罗、吴昌属长沙郡,安南属荆州南平郡。二十九年,又省湘州,并入荆州,巴陵郡与安南、罗、吴昌又属荆州。孝建元年(454),又分荆州南部原巴陵等11郡置湘州,省华容县入安南县,仍属荆州南平郡。以巴陵郡之蒲圻与江夏、竟陵、隋、武陵、天门,归属江夏郡。后以方镇权力太重,分荆州之江夏五郡 和湘州之巴陵郡、江州之武昌郡、豫州之西阳郡合置郢州,划南郡之州陵、监利县归属巴陵郡。此时,巴陵郡辖巴陵、下隽、沙阳、州陵、监利五县。二年,又以长宁郡之绥安县划属巴陵郡。泰始五年(468),以巴陵郡之绥安县并人州陵县。元徽二年(474),分长沙郡之罗、衡阳郡之益阳、湘西县及巴峡流民置湘阴县,属湘东郡。
齐建元元年(479)四月,夺取宋政权,岳阳属齐。永明七年(489),湘阴与吴昌、罗县属长沙郡。
梁天监元年(502)四月,夺取齐政权,岳阳属梁,分巴陵郡的监利县设监利郡。二年,分南平郡南部之安南县一带置安南郡,不久废去。大通二年(528),分罗县北部置玉山县,分罗县东部及吴昌县西部建岳阳县,分罗县南部建湘滨县,以岳阳、罗、湘滨、玉山、湘阴五县建岳阳郡,郡治设于岳阳县(今汨罗市长乐镇长兰村),与巴陵郡同属新建的罗州,罗州州治设于夹城(今汨罗市汨罗镇汨中村刘家垅)。大同五年(539),分巴陵郡之下隽县立乐化县,建上隽郡于下隽县,下辖下隽、乐化、蒲圻三县,属罗州。承圣二年(553),分罗州北部之巴陵、上隽两郡合置巴州,州治设于巴陵县。又改乔江县为药山县、重华县,属于新建立的药山郡,药山郡属罗州。承圣三年,以上隽郡置隽州,辖上隽一郡,巴州只辖巴陵一郡。绍泰年问(555~557)省华容人安南。萧眢在北周陈的扶植下,称帝于江陵,是为后梁宣帝。
陈永定元年(557)十月,夺取梁政权,岳阳属陈。是年,废罗州为罗郡,郡治在罗州旧治,罗郡辖罗、湘阴、玉山三县。岳阳郡辖岳阳、湘滨两县。罗郡、岳阳郡同属南荆州。次年,后梁宣帝派大将军王操袭取监利县,设监利郡,辖监利一县。巴陵 郡辖巴陵、吴昌两县。
隋朝 隋开皇九年(589)元月,灭陈,岳阳属隋。文帝精并郡县,剔简繁复,废郡为州,省吴昌、湘滨县入罗县,废南荆州。又在玉山县置玉州,州治玉笥山(今汨罗市楚塘乡)。裁撤岳阳郡,废玉山县入湘阴县,又省湘阴县人岳阳县。废除药山郡,并药山、重华两县为安乐县,属朗州。又废巴陵郡,建为巴州。十一年,改岳阳县为湘阴县。其时,玉州辖罗、湘阴两县。不久,改巴州为岳州,是为今岳阳称岳州之始。岳州辖巴陵、监利两县。十二年,废玉州,并人岳州;又改安乐县为沅江县,属岳州十六年,改安南县为华容县,属岳州。至此,岳州辖巴陵、华容、沅江、湘阴、罗五县。大业元年(605),改岳州为罗州。三年,废州为郡,改罗州为巴陵郡。十三年,罗州令萧铣在巴陵校尉董景珍、郑文秀支持下,称梁王于巴陵,巴陵郡一度属梁。
唐朝 武德四年(621)十一月,派行军总管李靖攻降萧铣,改巴陵郡为巴州。同年,析华容县地置石首县。其时,巴州领巴陵、华容、沅江、罗、湘阴五县。六年,因与今四川苍溪县的巴州同名,改称岳州,又并罗县入于湘阴。贞观元年(627),分全国为十道,岳州属江南道。武后垂拱二年 (686),改华容县为容城县。神龙二年(706),容城县改称华容县三年,分湘阴县东部设昌江县,仍属岳州。开元二十一年(733),分全国为15道,原江南道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岳州属江南西道。天宝元载(742),改岳州为巴陵郡。至德二载(757),置衡州防御使,辖巴陵等八郡。乾元元年 (758),改巴陵郡为岳州。上元二年(761),废衡州防御使,岳州属鄂岳团练使。元和元年(806),鄂岳团练使升为武昌节度使,岳州属之。乾宁三年 (896),改沅江县为桥江县,仍属岳州。天祜三年(906)三月,淮南节度使杨渥遣将冷业攻占岳州。
五代 后梁开平元年(907)四月,封马殷为楚王,紧逼岳州。五月,杨渥又设鄂岳观察使及岳州团练使。六月,楚都指挥使秦彦晖攻占岳州,改桥江县为沅江县,改属朗州。后唐同光元年(923)十二月,楚向后唐称藩。是年,改昌江县为平江县。清泰年间(934~936),马氏划出巴陵县东北部,在今云溪区陆城镇设置王朝场,“以便人户输纳”。后周广顺元年(951)十月,南唐中主派边镐攻降楚国,又派武昌节度使刘仁赡以水军攻占岳州,岳州归属南唐武安军节度使。次年十月,楚故将、朗州节度使刘言派指挥使蒲公益攻占岳州,驱逐南唐势力。三年六月,刘言为其将王逵袭杀,王逵夺取潭、岳二州,自称武安军节度使。以湘阴改属朗州。显德三年(956)二月,王逵为部将岳州刺使潘叔嗣袭杀,岳州归属于武安军节度使周行逢。
宋朝 北宋乾德元年(963)二月,慕容延钊攻俘周行逢之子周保权,岳州归于宋,称岳州巴陵郡。是年十一月改桥江县为沅江县,仍属岳州。二年,朗州之湘阴改属岳州。三年,以华容西垸置万庾县,寻废。淳化四年(993),湘阴改属潭州。五年,以巴陵县东北部王朝场建为王朝县,仍属岳州。至道二年(996),改王朝县为临湘县,隶岳州。其时,岳州领巴陵、临湘、平江、华容、沅江5县。是年,分全国为15路,岳州属荆湖北路。元丰八年 (1085),鄂州通城县划归岳州。元祜七年(1092),通城县改属鄂州。从此,通城县脱离岳州管辖。元符元年(1098),沅江县改属鼎州。宣和元年 (1119)六月,以岳州为岳阳军,置节度使。
南宋绍兴元年(1131)三月,荆湖北路改称荆湖东、西路,岳州属荆湖东路。次年二月,罢荆湖东、西路而置荆湖南、北路,岳州属荆湖南路。三年六月,岳州改属荆湖北路。二十五年六月,改岳州称纯州,岳阳军为华容军,以沅江改属鼎州。三十一年,复改纯州为岳州,辖巴陵、平江、华容、临湘四县。乾道元年 (1165),以鼎州之沅江县改属岳州。不久,又将沅江县改属常德府。德祜元年(1275),元世祖派阿里海牙攻占岳州。次年,元于潭州设湖南安抚司,岳州属之。
元朝 元至元十四年(1277),在全国设立11个行中书省。岳州改为岳州路总管府,属湖广行省江南北道。元贞元年(1295),平江县升为平江州,属岳州路;湘阴县升为湘阴州,属潭州路。至正十二年(1352),农民起义军领袖徐寿辉称天完国皇帝,派大将攻占岳州;闰三月,湖广行省参知政事铁杰又收复岳州。十五年十二月,天完国大将倪文俊攻占岳州;次年,总管达理麻失理收复岳州;十二月,岳州为天完国攻占;二十年闰五月,天完国部将陈友谅杀徐寿辉,建国号“汉”,岳州属汉。二十四年九月,吴王朱元璋攻取武昌灭汉,吴派湖广行省参政杨璟平定岳州路。
明朝 明洪武二年(1369),改全国为13个承宣布政使司。岳州路改为岳州府,属湖广承宣布政使司;三年,降平江州为平江县,属岳州府;降湘阴州为湘阴县,属长沙府。四年,于岳州府治东南置岳州卫指挥使,定额5174名,屯田自给,负责武昌至沔阳、长沙、常德的江防守备。九年四月,又降岳州府为岳州;十四年,岳州复升为岳州府。三十年,分常德府所属之澧州及澧州所属之安乡、石门、慈利三县和大庸、九溪两卫改属岳州府,而大庸卫、九溪卫、岳州卫的兵权隶属于湖广都司。建文元年(1399),大庸卫改为永定卫。其时,岳州府辖澧州,永定、九溪、岳州卫,巴陵、临湘、平江、华容、安乡、石门、慈利县。崇祯十六年 (1643)八月,大西国张献忠由武昌攻陷岳州,不久退出。十一月,又自江西还兵攻陷岳州,不久,为明将左良玉所败,又退出岳州。南明绍宗隆武二年 (1646)春,清世祖派孔友德等攻占岳州与华容、临湘;巴陵县南部及岳州所属其他各县,仍为南明固守。次年九月,清平定岳州府所辖各县及湘阴县。
清朝 清康熙三年(1664),分湖广承宣布政使司为湖北、湖南承宣布政使司,岳州属湖南之岳常澧道。十三年二月,吴三桂反清,派大将吴应麒由华容攻占岳州。随后,吴三桂称周王。十六年十二月,贝勒尚善收复平江;十八年,贝勒察尼收复岳州府。雍正三年(1725),以岳州卫归并巴陵县。七年七月,因岳州府属辽阔、中隔洞庭,分出澧州为直隶州,割安乡、石门、慈利三县及永定、九溪两卫属之。其时,岳州府领巴陵、临湘、平江、华容四县。光绪十七年(1891),分华容、巴陵部分地区置南洲直隶厅。宣统三年(1911)十月二十四日(农历九月初三),辛亥革命军湘鄂义军总司令阎鸿飞率“吉星”、“立中”、“翔鸥”等 4条小火轮由汉口抵岳州,岳州新军及同盟会员响应起义,岳州自此脱离封建帝制。
民国时期 民国2年9月,废府、厅、州,保留道、县两级,改巴陵县为岳阳县。3年,分湖南省为湘江、衡阳、武陵、辰沅四道,岳阳、临湘、平江、华容四县属武陵道,湘阴县属湘江道。5年,武陵道被裁撤,岳阳、临湘、平江、华容县全部归并于湘江道。11年,废道存县,各县直属湖南省。17年7月,彭德怀军领导平江起义,成立平江县苏维埃政府。19年8月,湘北特委设于岳阳县柘港洞南石坡(今张谷英镇竹坪村),管辖岳阳、平江、临湘、华容、湘阴五县革命根据地的活动。19 年10月22日,红六军第十六师师长段德昌和第十七师师长许光达攻下华容县城,成立华容县苏维埃政府。20年5月17日,湘北特委撤向井岗山。23年,国民党军队大举围剿,苏区根据地被割据分散,平江的汨罗江上游划为平江、咏生两县,江东属平江县,江西属咏生县,与国民党平江县政府相对抗。次年,革命根据地仅剩下平江县东南黄金洞六乡,至26年全被国民党政府所占。27年11月8日~次年9月28日,日军相继侵占临湘、岳阳、湘阴、平江、华容县,分别设立日伪维持会或日伪县政府。湖南全省设立9个行政督察区,第一督察区辖岳阳、临湘、平江、湘阴、长沙、浏阳、湘潭、醴陵、宁乡、益阳等县;华容县属第四督察区。34年8月15日,日军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战胜利,境内各县日伪维持会或日伪县政府随之倒台,沦陷区得到光复。同月,第一行政督察公署从浏阳迁驻岳阳。辖长沙、岳阳、湘潭、浏阳、平江、湘阴、醴陵、临湘、宁乡等9县。36年2月,湖南省政府曾规划“将岳阳建成港埠城市,把岳阳城区和城陵矶建成一个区,设立岳阳市,修建住宅及城陵矶铁路支线等”,后因国民党政府忙于内战,财政拮据而未果,区划仍其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1949年7月5~25日,境内五县分别为解放军或由中共地下组织领导的武装力量所解放。7月23日、25日,中共长沙地委、长沙专署分别在岳阳成立,管辖长沙、岳阳、临湘、湘阴、平江、浏阳、湘潭、醴陵8县。8月5日,解放军进驻长沙,划湖南省为6个专署(又称专区),岳阳、临湘、平江、湘阴四县属长沙专区,华容县属常德专区。长沙专区治所设于岳阳城,同年9月迁往湘潭县。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各地区划正式确定。1952年10月,长沙专区改称湘潭专区。1955年,湖南省在岳阳县第十四区建设大垸外洲进行围垦,于11月成立湘潭专区劳动改造管教队建新总队,次年改为湖南省地方国营建新农场;1959年,华容县地方国营钱粮湖农场划为省辖;1960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岳阳县城关镇建立岳阳市,由湘潭地委直接领导,有关工作委托岳阳县代管。1961年,湘阴县地方国营屈原农场、岳阳县地方国营君山农场划为省辖;1962年,临湘县地方国营黄盖湖农场划为省辖。10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岳阳市,其行政区划为岳阳县管辖。
1961年,毛泽东视察湖南在长沙听取省委、省政府负责人汇报情况时,首次提出“岳阳是否划个地委。”因为毛泽东对此只是作为一个问题提出的,加之当时又正值国民经济困难时期,湖南省委、省政府未将此事列入议事日程。1963年,毛泽东到湖南视察时,又说:“湘潭专区太大,不便于管理,岳阳在历史上就是岳州府,可以分出去成立岳阳专区。”因当时社教工作和工农业生产任务繁重,中共湖南省委及中共湘潭地委打算过一段时间后再落实毛泽东的这一指示。1964年 7月,毛泽东巡视南方后乘专列返京,在岳阳火车站作短暂停留时,再一次问及陪同的省委第一书记张平化有关岳阳的情况,当得知湘潭、岳阳仍未分设,便督促省委加快办理。省委领导送走毛泽东后,感到毛泽东对湘潭、岳阳2个专区分设非常重视,于是立即着手筹建。7月20日,省委发出通知,将湘潭地委分为湘潭、岳阳2个地委;原湘潭地委确定“干部四六开”,60%的干部留湘潭,40%的干部到岳阳。8月1日,岳阳地委、行署干部全部到岗,分别到南正街岳阳县交通局、岳阳饭店开始办公。9月,正式设立岳阳专署,辖原属湘潭专区的岳阳、平江、临湘、湘阴4县和原属益阳专区的华容县,治所设于今岳阳城。
1966年2月26日,分湘阴县东半部的汨罗、桃林、长乐、白水、弼时5个区建立汨罗县;年底,造反派认为以封建士大夫屈原作场名是复古、复旧,经省农垦局批准,屈原农场改称汨罗江农场。5月始,专、县党政机关因“文化大革命”而瘫痪。1968年,省属君山、黄盖湖农场划为岳阳专署管辖。2月,成立岳阳地革委,岳阳专区改称岳阳地区。1969年、1970年,省属钱粮湖农场、汨罗江农场、建新农场分别划归岳阳地区管辖。1975年12月恢复岳阳市(县级),属岳阳地区管辖。1979年,改岳阳地革委为岳阳地区行政公署(以下简称行署);9月,改汨罗江农场为屈原农场。1981年10月,撤销岳阳县,将岳阳县行政区域全部划为岳阳市管辖。1983年7月,岳阳市升为省辖市,同时恢复岳阳县,属岳阳市管辖。1984年4月,君山农场、建新农场改属岳阳市管辖。1986年1月,撤销岳阳地区,其所辖平江、临湘、湘阴、汨罗、华容5县和屈原、钱粮湖、黄盖湖3个农场全部划归岳阳市管辖。1987年9月,撤销汨罗县,设立汨罗市;1992年9月,撤销临湘县,设立临湘市。两市皆为省辖市,由岳阳市代管。1996年4月,撤销岳阳市南区、郊区,设立岳阳楼区、君山区,北区更名为云溪区。2000年5月,撤销君山农场,设立柳林洲镇;撤销黄盖湖农场,设立黄盖镇;9月,撤销钱粮湖农场,设立钱粮湖镇、良心堡镇、采桑湖镇。前述5镇,黄盖镇隶属临湘市管辖,其余4镇属君山区管辖。12月,撤销屈原农场,设立屈原管理区,隶属岳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