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水系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3-17 12:00
一、河流
长江 市境长江河段自华容县塔市驿上游1.5公里的五马口入境,下迄黄盖湖铁山嘴,全长158.5公里,流经华容县、岳阳县、建新农场、君山区、岳阳楼区、云溪区、临湘市。有松滋、虎渡、藕池、调弦四口分流长江洪水1人洞庭湖,与湘、资、沅、澧四水汇合后,于城陵矶再注入长江。
长江自湖北省枝城至城陵矶河段称荆江,荆江长337公里,其间以藕池口为界,上段称上荆江,长167公里;下段称下荆江,长170公里。境内长江河段属下荆江,由5个小段组成:(1)上车湾河段。上起华容县塔市驿五马口,下止岳阳县洪水港,全长约37公里。1969年上车湾裁弯取直后,上段为弓形藕节状,平滩河宽530~3000米;下段裁弯后的新河为喇叭状,平滩河宽530~2000米。因裁弯取直带来的影响,水流比降增大,流速加快,水流夹沙能力强,史家垸、新沙河、天字1号、新河左岸等地崩塌严重。(2)荆江门河段。由洪水港至荆江门,河长20公里,典型的曲型河道。右岸迎流顶冲,水深流急,崩岸剧烈。(3)熊家洲至城陵矶河段。长36.5公里,七弓岭位于江右,距城陵矶17.5公里,离岳阳市区22公里,受弯道水流冲刷,崩岸剧烈。(4)城螺河段。从城陵矶至湖北省螺山,位于洞庭湖与荆江汇合口下游,全长约30公里。河道顺直,河段来水来沙直接受荆江、洞庭湖出口控制。两岸分布着一些断续的山丘,矶头对峙,形成节点,对水流运动起到制约作用,河道平面上呈藕节状。(5)界牌河段。上起螺山,下迄石马头。全长28公里,下距武汉163公里,顺直分汊河型;河宽上段1.6公里,中段3.3公里,下段1.8公里。水流分散,洲滩极不稳定,汛期险象繁多,有“长江之险,险在荆江;荆江之险,险在界牌” 之说;崩岸现象十分严重,河床摆动幅度一般10~30公里,故又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之说。
下荆江为典型的蜿蜒型河段,有“九曲回肠”之称。河弯段多达10个,其中境内河段有塔市驿、监利、荆江门、熊家洲、七弓岭、观音洲,河道曲折率平均为 1.93个,最小河弯半径为1260米,最大为5770米。平滩水位时,河道最宽处(八姓洲河道)3500米,最窄处(窑圻脑河道)950米,最深处 50~60米,其中顺直河道平均宽1390米,平均水深9.86米;弯曲河段平均宽1300米,平均水深11.8米。在历史上,下荆江河道的河型曾历经沧桑之变。魏晋南北朝时期属典型的分流分汊河型;南宋以后演变成单一顺直河型;元、明时期,河道横向摆动加剧,逐渐向蜿蜒河型演变,河曲不断发育;清朝后期藕池溃口分流后,蜿蜒河型全线发展,河道横向移位近200米。河曲在发育中,发生过多次自然裁弯,如清道光年间(1821~1850)的西湖自然裁弯,同治五年(1886)的月亮湖、街河自然裁弯,1949年的碾子湾自然裁弯,1972年的沙滩子自然裁弯。为整治河道,扩大洪水渲泄能力,1966年对石首中洲子河段进行人工裁弯;1968年.对上车湾河段进行人工裁弯,下荆江河道缩短80公里,约占下荆江河道的三分之一。
新墙河 属洞庭湖水系,古称“微水”,后以南岸下游新墙镇得名。源出平江县板江乡宝贝岭,至筻口与发源于临湘市药姑山的游港汇合,流经岳阳县新墙、荣家湾至君港入洞庭湖。主河道东西长62公里,流域南北宽53公里,流经平江、临湘、岳阳3县(市)50个乡镇、460个村。流域面积 2370平方公里,干流长108公里,平均坡降0.718%:常年平均流量为每秒52.6立方米。三港嘴以下,河湖相连,夏涨冬落,变化较大。在三港嘴处接纳2条主要支流:南源沙港河,系新墙河径流,发源于平江县宝贝岭,流经岳阳县月田、公田、杨林、熊市、筻口等地,河长79.6公里,集雨面积978.6 平方公里,集雨面积在4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江河、小港河、毛田港、大洞、杨林河、甘田河等;北源游港河,发源于临湘市药姑山,流经临湘市龙源、文白、五里、长安、忠防、桃林、长塘等地,由长塘镇胡万村进入岳阳县境,流经西塘、筻口,河长85公里,其中临湘市境内74公里,岳阳县境内ll公里;集雨面积 973平方公里,其中临湘市境内738.2平方公里,岳阳县境内234.8平方公里;集雨面积在4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临湘市忠防、沙坪、横铺、白羊田等港,岳阳县乌江河。
整个流域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在1300毫米左右。据多年统计,3~5月降雨量占全年降雨的32.6%,春末夏初易发山洪,每次洪水历时3天左右,洪峰尖瘦,峰顶持续时间短。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军入侵,两岸森林遭到破坏,绿色覆盖大减,生态失衡,水土流失面积达317平方公里,河道淤塞严重,日积月累,河床抬高,流速减少。民国28年~1970年,沙港淤沙深5.5米,年均淤深0.172米。
汨罗江 属洞庭湖水系。发源于湖南省平江县、湖北省通城县、江西省修水3县交界处的黄龙山梨树埚(修水县境),流经修水县白石桥;由龙门桥进入平江县,向西南流经长寿、嘉义、献冲、三市到大桥,折向西北,流经中县坪、横槎、金窝,再折向西南,流经平江县城关、浯口、青冲、黄旗塅;至新市进入汨罗市,流经长乐街、新市、汨罗、于磊石山北注入南洞庭湖。全长253.2公里,其中平江县境内192.9公里,汨罗市境内61.5公里。汨罗江流域西滨洞庭湖,东、北两面以幕阜山、黄龙山与新墙河流域分界,南面以连云山与捞刀河流域分界,东西长约120公里,南北平均宽约37公里。流域总面积5543平方公里,其中平江县 4053平方公里,汨罗县965平方公里。流域地势东、南、北三面高,西面低,由山地至丘陵、到洞庭湖平原,平均坡降0.46%,落差249.8米。长寿街以上为上游,黄旗煅以上为中游,以下为下游。有流长5公里以上的支流86条,其中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16条。
汨罗江流域年均降雨量在1400毫米左右,4~6月雨量约占全年总降雨量的50%,日最大降雨量一般在200~250毫米。由于河流上、中游和大部分支流穿行山区,带山溪性,洪水多暴涨暴落,历时一般2~3天,变幅6米左右。民国15年最高水位达48.47米(黄旗煅站),相应洪峰流量每秒6700立方米。雨季结束后,常出现夏旱、秋旱或夏、秋连旱。年蒸发量约1200~1400毫米。
汨罗江流域风光秀丽,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水运发达。抗日战争期间,由于地理位置重要,中日双方曾在此反复进行“拉锯式”的争夺战,日军曾在此大肆进行烧、杀、抢、掠,大面积森林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严重,河床逐年淤高,水运锐减。
汨罗江自新市以下,明代前属洞庭湖湖汊,后淤成大片洲土,沿岸人民逐步围垦,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汨罗江尾闾已围挽大小堤垸33处。原有湖泊被小垸瓜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大小支流上二建成水库436座。1958年冬,对尾闾地区的河道进行整治,过去迂回曲折的汨罗江尾闾得以流畅。
华容河 又名调弦河。起于湖北省石首市调弦口(长江流人洞庭湖的“四口”之一),过焦山河后人华容县境,经万庾、华容县城、潘家渡,于钱粮湖农场旗杆嘴(今称六门闸)注入东洞庭湖,河长55公里。华容河在隋唐时期只是一条汇集桃花山南部和西部山洪向北流人大江的小溪。唐宋时期(618~1127),由于云梦泽消亡,荆江两岸筑堤围垸工程迅速发展,“九穴十三口”逐渐淤废、填塞,荆江洪水被约束在两岸堤防之内,水位显著抬高,迫使下荆江洪水从“华容隆起”的垭口 (原小溪向北的流路)向南漫流。自此,华容河形成,流向由北注改为南泄。两宋时期,河道形态无定。至元末明初,沿河两岸开始大规模筑堤围垸,引导河水循堤间水道南下,逐渐形成固定河床。据《大清一统志》载,调弦口即为《水经注》中的“生江口”。明万历三十年(1602),陈公堤溃,冲垮安津垸,洪水在万庾铺分西南、东南两股向南倾泄,其下又分多支。此后,华容河正式成为分流江水注入洞庭湖的水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综合治理,华容河形同人体脉络的旧水道,被改造成统一的新水道;江水从调弦口流人华容县境,经县城分南、北2支向东南流,至罐头尖汇合,东注洞庭湖。
华容河分泄下荆江洪水,实测最大流量为民国24年每秒1970立方米,最大半径流量为1954年的153.9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量115亿立方米。 1958年5月20日,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湖南省委书记周小舟、江西省委书记邵式平,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指示举行会议,在国务院、水利电力部领导的关注下研究确定,调弦口堵口建闸。8月9日,国家水利部长江流域办公室以长综(1958)字第5432号函确定:当监利长江水位达36米,根据上游水势,监利有超过1954年实际水位36.57米之可能时,调弦口扒口分洪;如预报水位不超过36.57米,则不必扒口分洪。
1958年冬,华容河首(调弦口)尾(旗杆嘴)堵坝建闸成内河。全长60.2公里,其中石首市12公里,华容县37.2公里,钱粮湖农场11公里,东西两岸流域面积1679.8平方公里,其中石首市531平方公里,华容县820平方公里,钱粮湖农场227.8平方公里,岳阳县101平方公里。
调弦口进水闸,每年开闸放水70~100天,年均泥沙淤积量25~38万吨,至1986年,华容河已淤积泥沙550~700万立方米,调弦口水闸坝外洪道长610米,比1954年淤高13米,仅余一线低槽。华容河冬春为自排水道,夏秋为储汇机排渍水入洞庭湖的蓄水河床。每年4~6月,沿岸内湖自此自流外排,一般底水27~28.5米。两岸排水闸35处46孔,电排站单机110千瓦以上的26处、88台、17870千瓦,总排水量每秒161.3立方米。
藕池河 位于湖北省公安、石首2县交界的天心洲附近,系清咸丰年间因江堤决口不塞而成,长江人洞庭湖的“四口”之一。据北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载,藕池河即《水经注》中的“清水口”。宋时筑,清咸丰二年(1852)发生大水。“当洪水高涨不退之际,拟向藕池方面开口消洪,以杀水势,南岸不肯决口,驻防将军用大炮对准南岸轰击,抢险人群纷纷逃命,南岸遂溃”(民国18年段毓云《南县乡土笔记》)。藕池溃口后,因民力拮据而未修复。次年汛期,长江水沿决口流向华容县西境,夺占华容河西支;咸丰十年(1860)大水,在原溃口下游冲成大河,成为分泄下荆江洪水的河道。藕池溃口初期,分流荆江洪水量较大,以后逐年减少。1949年前,多年平均流量为每秒7558.5立方米,占宜昌来量的31.41%;1951~1966年下荆江裁弯前,多年平均流量每秒12201.9立方米,占宜昌来量的22.24%;下荆江裁弯后。多年平均流量每秒6465立方米,占宜昌来量的12.64%。年径流量,历年最大的为1954年1155.9亿立方米,1966年前平均为690.06亿立方米,1966年后310亿立方米,年均输沙量6460万立方米。
藕池河水系紊乱。江流人口后,主要分为东、中、西三支。流经华容境内的是东支。东支经管家铺、梅田湖人湖南境内,流经华容县,从注滋口人东洞庭湖,长 106公里。该支进入华容后.在殷家铺又分东、西两支。(1)西支名梅田湖河,至张家湾另分一支名张家湾小河,于扇子拐合主流,经易家嘴、南岳庙至南县城关,再分东北与西南两流:西南流名三仙湖河,经乌嘴、八百弓、茅草街入南洞庭湖;东北流经扁担河,于九斤麻汇鲇鱼须河。(2)东支名鲇鱼须河,在鲇鱼须分支西南流,破余家垸经下闸口,于易家嘴会梅田湖河。民国9年,清水河之河口、下闸口堵坝,主流于黄洋渡再分支西南流,名西来庵河,亦于易家嘴会西支梅田河。主流再于砚溪渡、挪堤拐又分两支西南流,一名砚溪渡小河,一名留仙窖小河。两水在岳城寺汇流,经马蹄、白莲汇西支梅田湖河。东、西两支主流于九斤麻汇扁担河(梅田湖河)后,经北景港、花兰窖、罗家咀、仙人洞至注滋口,折北曲流吕家糟坊、白家铺、小湾、大湾至插旗人北湖下旗杆嘴。民国21年已基本断流。光绪二十三年(1897)南安老垸土坑被洪水冲开,为注滋口河南支,名隆庆河,下绕新河口、杨林所,南流经北孤儿垸出舵杆洲后,北流东浃出乌龟洲。24 年,新开注滋口引河,主流由新开引河经刘家铺北折曲流良心堡、苍梧台入东洞庭湖。1958年冬堵良心堡洪道,新开刘家铺河。由殷家洲奎新洲入东洞庭湖,藕池河华容段全长71.7公里。
湘江 为湖南省流入洞庭湖的“四水”之一,发源于广西省临桂县海洋坪龙门界。由长沙市望城县乔口入境内湘阴县沙田乡观音阁,经铁角嘴、窑头山、躲风亭、樟树港、弯河至濠河口,在濠河口分东、西两支。东支绕城西垸东面,经老闸口、三汉河、城关镇、黄猫滩、老鼠夹至芦林潭;西支绕城西垸西面,经东港、刘家坝、新泉寺、魏家湾至临资口与资水汇合,再经沅潭、杨雀潭、万家台、蛇口子至芦林潭,与东支汇合,至增挡进入岳阳县境,人洞庭湖。流经境内长108.8公里,其中濠河口以上干流16.6公里,东支24公里,西支33.7公里,芦林潭以下干流34.5公里。
资水 湖南“四水”之一。湘阴县境有干流和东支(旧谓“茈水”,1952年整理水道后称“东支”)。于流自益阳市入湘阴县毛角口,沿南湖、洞庭区西面,经泉水村、黄口潭、赛头口、易婆塘至杨柳潭注入南洞庭湖;东支自毛角口向东,沿新泉区西面,经焦潭湾、西林港、南湖洲、关公潭、白马寺、和平闸至临资口注入湘江。湘阴段长57.4公里,其中干流21.4公里,东支36公里。
二、湖泊
洞庭湖 历史上有云梦、云梦泽、九江、五渚、五湖、三湖、重湖、太湖之称。位于长江中游荆江南岸,北纬28°30’~30°20’,东经 110°40’~113°10’。地跨湖南、湖北2省5个地(市)、18个县、15个国营农场。北有松滋、藕池、太平、调弦(1958年已堵塞)四口分泄长江洪水,每年汛期分泄长江洪水量50%以上;南有湘、资、沅、澧四水灌注,从城陵矶出流长江,是一典型的吞吐调蓄性湖泊。
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洞庭湖经历了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演变过程。据清道光五年(1825)编纂的《洞庭湖志》卷一《洞庭湖全图》匡算,洞庭湖总面积约为6300平方公里。清咸丰年间,藕池溃口,泥沙淤积急剧增加,沧海桑田之变益烈。到清末,洞庭湖即已面目全非。清宣统二年 (1910)《湖南乡土地理参考书·岳州府总论》载:洞庭湖汇湖南全省及贵州东境之水,又直纳荆州大江之水(自虎渡口来者名后小江,自藉池口来者名涌水,自调弦口来者名招商河,皆分江流以入湖,不能泄湖以入江),潴为巨浸,古称“广八百里”。近世滇蜀,山林日辟,江水上游益浊,挟诸山泥沙湍急东下,倒灌人湖,遂以淤垫。滨湖障垸,浸入湖心。秋冬水涸,东西径百七十 里:南北径百四十里,西湖尤多胶浅,不任舟楫、流沙推移,中洪靡定,渔师长年莫之能知,再更百年,西湖或为大陆矣。故古称“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今之广深者,惟湖之东面耳。至1949年,减至4350平方公里;至1983年,据湖南省水电勘测设计院量算测绘的《洞庭湖高程、面积、容积曲线图》计算,已减至2691平方公里。90年代末,据水利部门测算,现有面积2579.2平方公里;但它还有湘、资、沅、澧四水和“长江四口”1300多平方公里洪道面积。两者合计,仍有3879.2平方公里,面积多于鄱阳湖近400平方公里。湖盆周长为803.2公里,总容积220亿立方米,其中天然湖泊容积178亿立方米,河道容积42亿立方米。1998年洪水期间,以城陵矶(莲花塘)实际水位35米,洞庭湖容积则多达228.77亿立方米,其中天然湖泊容积230 亿立方米。河道容积50亿立方米;年均人湖径流量3018亿立方米,是鄱阳湖的3倍、太湖的10倍。它的具大蓄洪能力,曾使长江无数次的洪患化险为夷,江汉平原和武汉三镇得以安全渡 汛。无论是调蓄面积还是调蓄水量,仍然为长江流域最大的调节湖泊,是国内第一大淡水湖。1978年后,有人称它为国内第二大淡水湖,这是不当的。
洞庭湖大致可分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和西洞庭湖三部分。东洞庭湖位于华容县墨山铺、注滋口,汨罗市磊山,益阳市大通湖农场之间。滨湖的有岳阳市区、华容县、钱粮湖农场、君山农 场、建新农场、岳阳县,湖泊面积1327.8平方公里;南洞庭湖,跨岳阳市境与益阳地区之间,指赤山与磊石山以南诸湖泊,岳阳市境滨湖的有湘阴县、屈原管理区,湖泊面积920平方公里,界于东、西洞庭湖之间;西洞庭湖,在益阳地区、常德市境,指赤山湖以西诸湖泊,目前仅存七里湖和目平湖,湖泊面积 443.9平方公里。洞庭湖在岳阳市境面积为1750平方公里,占湖泊总面积的三分之二。
1988年8月,“洞庭湖——岳阳楼风景名胜区”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黄盖湖 位于临湘市境东北角上。北临长江,与湖北省蒲圻县共有。清康熙《临湘县志》载:“黄盖湖,县(指旧县治城)东九十里,会蒲圻、嘉鱼、临湘三县水,汇为巨侵。相传赤壁鏖兵时,黄盖被箭沉江,后论功,孙权以此湖赐,盖故名”。清同治《临湘县志》载:“黄盖湖在县东百里,东纳马蹄湖水,西纳横河口水,南纳沅潭湖水,西纳中寨湖水,东北纳蒲圻及嘉鱼水,纵横五六十里。赤壁之战,黄盖屯兵于此,故名”。流域面积1240平方公里,其中临湘市境内798.45平方公里,湖北省311平方公里,水深3~6米,汛期水深7~10米。1951年,湖北省公安厅在新店河出口的马家湖围堤垦殖;1958年,临湘、蒲圻两县为消灭钉螺,扩大耕地,协同修筑北堤拐至铁山嘴防洪大堤,隔断长江,分别围垦倒都湖和沧湖,两省各建一个黄盖湖农场;1960年后,两县沿湖社队又利用湖汊围垦小垸20余处。1988年兴建铁山嘴电排时,通过实地调查,从五万分之一地图上量得,水位在28米的湖水面积,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162平方公里缩至70平方公里。
内湖、哑河 由于洪水的冲刷、泥啥的淤塞,再加上人工的开挖、堵截,境内除洞庭湖、黄盖湖等通江大湖外,还有内湖、哑河星罗棋布。它们对于蓄洪、引水抗旱、便利水上交通,作用很大。但在50年代“大跃进”和60~70年代“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相当多的一部分被围堤垦殖,至1999年幸存165个(条)。
长江 市境长江河段自华容县塔市驿上游1.5公里的五马口入境,下迄黄盖湖铁山嘴,全长158.5公里,流经华容县、岳阳县、建新农场、君山区、岳阳楼区、云溪区、临湘市。有松滋、虎渡、藕池、调弦四口分流长江洪水1人洞庭湖,与湘、资、沅、澧四水汇合后,于城陵矶再注入长江。
长江自湖北省枝城至城陵矶河段称荆江,荆江长337公里,其间以藕池口为界,上段称上荆江,长167公里;下段称下荆江,长170公里。境内长江河段属下荆江,由5个小段组成:(1)上车湾河段。上起华容县塔市驿五马口,下止岳阳县洪水港,全长约37公里。1969年上车湾裁弯取直后,上段为弓形藕节状,平滩河宽530~3000米;下段裁弯后的新河为喇叭状,平滩河宽530~2000米。因裁弯取直带来的影响,水流比降增大,流速加快,水流夹沙能力强,史家垸、新沙河、天字1号、新河左岸等地崩塌严重。(2)荆江门河段。由洪水港至荆江门,河长20公里,典型的曲型河道。右岸迎流顶冲,水深流急,崩岸剧烈。(3)熊家洲至城陵矶河段。长36.5公里,七弓岭位于江右,距城陵矶17.5公里,离岳阳市区22公里,受弯道水流冲刷,崩岸剧烈。(4)城螺河段。从城陵矶至湖北省螺山,位于洞庭湖与荆江汇合口下游,全长约30公里。河道顺直,河段来水来沙直接受荆江、洞庭湖出口控制。两岸分布着一些断续的山丘,矶头对峙,形成节点,对水流运动起到制约作用,河道平面上呈藕节状。(5)界牌河段。上起螺山,下迄石马头。全长28公里,下距武汉163公里,顺直分汊河型;河宽上段1.6公里,中段3.3公里,下段1.8公里。水流分散,洲滩极不稳定,汛期险象繁多,有“长江之险,险在荆江;荆江之险,险在界牌” 之说;崩岸现象十分严重,河床摆动幅度一般10~30公里,故又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之说。
下荆江为典型的蜿蜒型河段,有“九曲回肠”之称。河弯段多达10个,其中境内河段有塔市驿、监利、荆江门、熊家洲、七弓岭、观音洲,河道曲折率平均为 1.93个,最小河弯半径为1260米,最大为5770米。平滩水位时,河道最宽处(八姓洲河道)3500米,最窄处(窑圻脑河道)950米,最深处 50~60米,其中顺直河道平均宽1390米,平均水深9.86米;弯曲河段平均宽1300米,平均水深11.8米。在历史上,下荆江河道的河型曾历经沧桑之变。魏晋南北朝时期属典型的分流分汊河型;南宋以后演变成单一顺直河型;元、明时期,河道横向摆动加剧,逐渐向蜿蜒河型演变,河曲不断发育;清朝后期藕池溃口分流后,蜿蜒河型全线发展,河道横向移位近200米。河曲在发育中,发生过多次自然裁弯,如清道光年间(1821~1850)的西湖自然裁弯,同治五年(1886)的月亮湖、街河自然裁弯,1949年的碾子湾自然裁弯,1972年的沙滩子自然裁弯。为整治河道,扩大洪水渲泄能力,1966年对石首中洲子河段进行人工裁弯;1968年.对上车湾河段进行人工裁弯,下荆江河道缩短80公里,约占下荆江河道的三分之一。
新墙河 属洞庭湖水系,古称“微水”,后以南岸下游新墙镇得名。源出平江县板江乡宝贝岭,至筻口与发源于临湘市药姑山的游港汇合,流经岳阳县新墙、荣家湾至君港入洞庭湖。主河道东西长62公里,流域南北宽53公里,流经平江、临湘、岳阳3县(市)50个乡镇、460个村。流域面积 2370平方公里,干流长108公里,平均坡降0.718%:常年平均流量为每秒52.6立方米。三港嘴以下,河湖相连,夏涨冬落,变化较大。在三港嘴处接纳2条主要支流:南源沙港河,系新墙河径流,发源于平江县宝贝岭,流经岳阳县月田、公田、杨林、熊市、筻口等地,河长79.6公里,集雨面积978.6 平方公里,集雨面积在4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江河、小港河、毛田港、大洞、杨林河、甘田河等;北源游港河,发源于临湘市药姑山,流经临湘市龙源、文白、五里、长安、忠防、桃林、长塘等地,由长塘镇胡万村进入岳阳县境,流经西塘、筻口,河长85公里,其中临湘市境内74公里,岳阳县境内ll公里;集雨面积 973平方公里,其中临湘市境内738.2平方公里,岳阳县境内234.8平方公里;集雨面积在4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临湘市忠防、沙坪、横铺、白羊田等港,岳阳县乌江河。
整个流域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在1300毫米左右。据多年统计,3~5月降雨量占全年降雨的32.6%,春末夏初易发山洪,每次洪水历时3天左右,洪峰尖瘦,峰顶持续时间短。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军入侵,两岸森林遭到破坏,绿色覆盖大减,生态失衡,水土流失面积达317平方公里,河道淤塞严重,日积月累,河床抬高,流速减少。民国28年~1970年,沙港淤沙深5.5米,年均淤深0.172米。
汨罗江 属洞庭湖水系。发源于湖南省平江县、湖北省通城县、江西省修水3县交界处的黄龙山梨树埚(修水县境),流经修水县白石桥;由龙门桥进入平江县,向西南流经长寿、嘉义、献冲、三市到大桥,折向西北,流经中县坪、横槎、金窝,再折向西南,流经平江县城关、浯口、青冲、黄旗塅;至新市进入汨罗市,流经长乐街、新市、汨罗、于磊石山北注入南洞庭湖。全长253.2公里,其中平江县境内192.9公里,汨罗市境内61.5公里。汨罗江流域西滨洞庭湖,东、北两面以幕阜山、黄龙山与新墙河流域分界,南面以连云山与捞刀河流域分界,东西长约120公里,南北平均宽约37公里。流域总面积5543平方公里,其中平江县 4053平方公里,汨罗县965平方公里。流域地势东、南、北三面高,西面低,由山地至丘陵、到洞庭湖平原,平均坡降0.46%,落差249.8米。长寿街以上为上游,黄旗煅以上为中游,以下为下游。有流长5公里以上的支流86条,其中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16条。
汨罗江流域年均降雨量在1400毫米左右,4~6月雨量约占全年总降雨量的50%,日最大降雨量一般在200~250毫米。由于河流上、中游和大部分支流穿行山区,带山溪性,洪水多暴涨暴落,历时一般2~3天,变幅6米左右。民国15年最高水位达48.47米(黄旗煅站),相应洪峰流量每秒6700立方米。雨季结束后,常出现夏旱、秋旱或夏、秋连旱。年蒸发量约1200~1400毫米。
汨罗江流域风光秀丽,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水运发达。抗日战争期间,由于地理位置重要,中日双方曾在此反复进行“拉锯式”的争夺战,日军曾在此大肆进行烧、杀、抢、掠,大面积森林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严重,河床逐年淤高,水运锐减。
汨罗江自新市以下,明代前属洞庭湖湖汊,后淤成大片洲土,沿岸人民逐步围垦,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汨罗江尾闾已围挽大小堤垸33处。原有湖泊被小垸瓜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大小支流上二建成水库436座。1958年冬,对尾闾地区的河道进行整治,过去迂回曲折的汨罗江尾闾得以流畅。
华容河 又名调弦河。起于湖北省石首市调弦口(长江流人洞庭湖的“四口”之一),过焦山河后人华容县境,经万庾、华容县城、潘家渡,于钱粮湖农场旗杆嘴(今称六门闸)注入东洞庭湖,河长55公里。华容河在隋唐时期只是一条汇集桃花山南部和西部山洪向北流人大江的小溪。唐宋时期(618~1127),由于云梦泽消亡,荆江两岸筑堤围垸工程迅速发展,“九穴十三口”逐渐淤废、填塞,荆江洪水被约束在两岸堤防之内,水位显著抬高,迫使下荆江洪水从“华容隆起”的垭口 (原小溪向北的流路)向南漫流。自此,华容河形成,流向由北注改为南泄。两宋时期,河道形态无定。至元末明初,沿河两岸开始大规模筑堤围垸,引导河水循堤间水道南下,逐渐形成固定河床。据《大清一统志》载,调弦口即为《水经注》中的“生江口”。明万历三十年(1602),陈公堤溃,冲垮安津垸,洪水在万庾铺分西南、东南两股向南倾泄,其下又分多支。此后,华容河正式成为分流江水注入洞庭湖的水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综合治理,华容河形同人体脉络的旧水道,被改造成统一的新水道;江水从调弦口流人华容县境,经县城分南、北2支向东南流,至罐头尖汇合,东注洞庭湖。
华容河分泄下荆江洪水,实测最大流量为民国24年每秒1970立方米,最大半径流量为1954年的153.9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量115亿立方米。 1958年5月20日,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湖南省委书记周小舟、江西省委书记邵式平,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指示举行会议,在国务院、水利电力部领导的关注下研究确定,调弦口堵口建闸。8月9日,国家水利部长江流域办公室以长综(1958)字第5432号函确定:当监利长江水位达36米,根据上游水势,监利有超过1954年实际水位36.57米之可能时,调弦口扒口分洪;如预报水位不超过36.57米,则不必扒口分洪。
1958年冬,华容河首(调弦口)尾(旗杆嘴)堵坝建闸成内河。全长60.2公里,其中石首市12公里,华容县37.2公里,钱粮湖农场11公里,东西两岸流域面积1679.8平方公里,其中石首市531平方公里,华容县820平方公里,钱粮湖农场227.8平方公里,岳阳县101平方公里。
调弦口进水闸,每年开闸放水70~100天,年均泥沙淤积量25~38万吨,至1986年,华容河已淤积泥沙550~700万立方米,调弦口水闸坝外洪道长610米,比1954年淤高13米,仅余一线低槽。华容河冬春为自排水道,夏秋为储汇机排渍水入洞庭湖的蓄水河床。每年4~6月,沿岸内湖自此自流外排,一般底水27~28.5米。两岸排水闸35处46孔,电排站单机110千瓦以上的26处、88台、17870千瓦,总排水量每秒161.3立方米。
藕池河 位于湖北省公安、石首2县交界的天心洲附近,系清咸丰年间因江堤决口不塞而成,长江人洞庭湖的“四口”之一。据北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载,藕池河即《水经注》中的“清水口”。宋时筑,清咸丰二年(1852)发生大水。“当洪水高涨不退之际,拟向藕池方面开口消洪,以杀水势,南岸不肯决口,驻防将军用大炮对准南岸轰击,抢险人群纷纷逃命,南岸遂溃”(民国18年段毓云《南县乡土笔记》)。藕池溃口后,因民力拮据而未修复。次年汛期,长江水沿决口流向华容县西境,夺占华容河西支;咸丰十年(1860)大水,在原溃口下游冲成大河,成为分泄下荆江洪水的河道。藕池溃口初期,分流荆江洪水量较大,以后逐年减少。1949年前,多年平均流量为每秒7558.5立方米,占宜昌来量的31.41%;1951~1966年下荆江裁弯前,多年平均流量每秒12201.9立方米,占宜昌来量的22.24%;下荆江裁弯后。多年平均流量每秒6465立方米,占宜昌来量的12.64%。年径流量,历年最大的为1954年1155.9亿立方米,1966年前平均为690.06亿立方米,1966年后310亿立方米,年均输沙量6460万立方米。
藕池河水系紊乱。江流人口后,主要分为东、中、西三支。流经华容境内的是东支。东支经管家铺、梅田湖人湖南境内,流经华容县,从注滋口人东洞庭湖,长 106公里。该支进入华容后.在殷家铺又分东、西两支。(1)西支名梅田湖河,至张家湾另分一支名张家湾小河,于扇子拐合主流,经易家嘴、南岳庙至南县城关,再分东北与西南两流:西南流名三仙湖河,经乌嘴、八百弓、茅草街入南洞庭湖;东北流经扁担河,于九斤麻汇鲇鱼须河。(2)东支名鲇鱼须河,在鲇鱼须分支西南流,破余家垸经下闸口,于易家嘴会梅田湖河。民国9年,清水河之河口、下闸口堵坝,主流于黄洋渡再分支西南流,名西来庵河,亦于易家嘴会西支梅田河。主流再于砚溪渡、挪堤拐又分两支西南流,一名砚溪渡小河,一名留仙窖小河。两水在岳城寺汇流,经马蹄、白莲汇西支梅田湖河。东、西两支主流于九斤麻汇扁担河(梅田湖河)后,经北景港、花兰窖、罗家咀、仙人洞至注滋口,折北曲流吕家糟坊、白家铺、小湾、大湾至插旗人北湖下旗杆嘴。民国21年已基本断流。光绪二十三年(1897)南安老垸土坑被洪水冲开,为注滋口河南支,名隆庆河,下绕新河口、杨林所,南流经北孤儿垸出舵杆洲后,北流东浃出乌龟洲。24 年,新开注滋口引河,主流由新开引河经刘家铺北折曲流良心堡、苍梧台入东洞庭湖。1958年冬堵良心堡洪道,新开刘家铺河。由殷家洲奎新洲入东洞庭湖,藕池河华容段全长71.7公里。
湘江 为湖南省流入洞庭湖的“四水”之一,发源于广西省临桂县海洋坪龙门界。由长沙市望城县乔口入境内湘阴县沙田乡观音阁,经铁角嘴、窑头山、躲风亭、樟树港、弯河至濠河口,在濠河口分东、西两支。东支绕城西垸东面,经老闸口、三汉河、城关镇、黄猫滩、老鼠夹至芦林潭;西支绕城西垸西面,经东港、刘家坝、新泉寺、魏家湾至临资口与资水汇合,再经沅潭、杨雀潭、万家台、蛇口子至芦林潭,与东支汇合,至增挡进入岳阳县境,人洞庭湖。流经境内长108.8公里,其中濠河口以上干流16.6公里,东支24公里,西支33.7公里,芦林潭以下干流34.5公里。
资水 湖南“四水”之一。湘阴县境有干流和东支(旧谓“茈水”,1952年整理水道后称“东支”)。于流自益阳市入湘阴县毛角口,沿南湖、洞庭区西面,经泉水村、黄口潭、赛头口、易婆塘至杨柳潭注入南洞庭湖;东支自毛角口向东,沿新泉区西面,经焦潭湾、西林港、南湖洲、关公潭、白马寺、和平闸至临资口注入湘江。湘阴段长57.4公里,其中干流21.4公里,东支36公里。
二、湖泊
洞庭湖 历史上有云梦、云梦泽、九江、五渚、五湖、三湖、重湖、太湖之称。位于长江中游荆江南岸,北纬28°30’~30°20’,东经 110°40’~113°10’。地跨湖南、湖北2省5个地(市)、18个县、15个国营农场。北有松滋、藕池、太平、调弦(1958年已堵塞)四口分泄长江洪水,每年汛期分泄长江洪水量50%以上;南有湘、资、沅、澧四水灌注,从城陵矶出流长江,是一典型的吞吐调蓄性湖泊。
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洞庭湖经历了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演变过程。据清道光五年(1825)编纂的《洞庭湖志》卷一《洞庭湖全图》匡算,洞庭湖总面积约为6300平方公里。清咸丰年间,藕池溃口,泥沙淤积急剧增加,沧海桑田之变益烈。到清末,洞庭湖即已面目全非。清宣统二年 (1910)《湖南乡土地理参考书·岳州府总论》载:洞庭湖汇湖南全省及贵州东境之水,又直纳荆州大江之水(自虎渡口来者名后小江,自藉池口来者名涌水,自调弦口来者名招商河,皆分江流以入湖,不能泄湖以入江),潴为巨浸,古称“广八百里”。近世滇蜀,山林日辟,江水上游益浊,挟诸山泥沙湍急东下,倒灌人湖,遂以淤垫。滨湖障垸,浸入湖心。秋冬水涸,东西径百七十 里:南北径百四十里,西湖尤多胶浅,不任舟楫、流沙推移,中洪靡定,渔师长年莫之能知,再更百年,西湖或为大陆矣。故古称“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今之广深者,惟湖之东面耳。至1949年,减至4350平方公里;至1983年,据湖南省水电勘测设计院量算测绘的《洞庭湖高程、面积、容积曲线图》计算,已减至2691平方公里。90年代末,据水利部门测算,现有面积2579.2平方公里;但它还有湘、资、沅、澧四水和“长江四口”1300多平方公里洪道面积。两者合计,仍有3879.2平方公里,面积多于鄱阳湖近400平方公里。湖盆周长为803.2公里,总容积220亿立方米,其中天然湖泊容积178亿立方米,河道容积42亿立方米。1998年洪水期间,以城陵矶(莲花塘)实际水位35米,洞庭湖容积则多达228.77亿立方米,其中天然湖泊容积230 亿立方米。河道容积50亿立方米;年均人湖径流量3018亿立方米,是鄱阳湖的3倍、太湖的10倍。它的具大蓄洪能力,曾使长江无数次的洪患化险为夷,江汉平原和武汉三镇得以安全渡 汛。无论是调蓄面积还是调蓄水量,仍然为长江流域最大的调节湖泊,是国内第一大淡水湖。1978年后,有人称它为国内第二大淡水湖,这是不当的。
洞庭湖大致可分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和西洞庭湖三部分。东洞庭湖位于华容县墨山铺、注滋口,汨罗市磊山,益阳市大通湖农场之间。滨湖的有岳阳市区、华容县、钱粮湖农场、君山农 场、建新农场、岳阳县,湖泊面积1327.8平方公里;南洞庭湖,跨岳阳市境与益阳地区之间,指赤山与磊石山以南诸湖泊,岳阳市境滨湖的有湘阴县、屈原管理区,湖泊面积920平方公里,界于东、西洞庭湖之间;西洞庭湖,在益阳地区、常德市境,指赤山湖以西诸湖泊,目前仅存七里湖和目平湖,湖泊面积 443.9平方公里。洞庭湖在岳阳市境面积为1750平方公里,占湖泊总面积的三分之二。
1988年8月,“洞庭湖——岳阳楼风景名胜区”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黄盖湖 位于临湘市境东北角上。北临长江,与湖北省蒲圻县共有。清康熙《临湘县志》载:“黄盖湖,县(指旧县治城)东九十里,会蒲圻、嘉鱼、临湘三县水,汇为巨侵。相传赤壁鏖兵时,黄盖被箭沉江,后论功,孙权以此湖赐,盖故名”。清同治《临湘县志》载:“黄盖湖在县东百里,东纳马蹄湖水,西纳横河口水,南纳沅潭湖水,西纳中寨湖水,东北纳蒲圻及嘉鱼水,纵横五六十里。赤壁之战,黄盖屯兵于此,故名”。流域面积1240平方公里,其中临湘市境内798.45平方公里,湖北省311平方公里,水深3~6米,汛期水深7~10米。1951年,湖北省公安厅在新店河出口的马家湖围堤垦殖;1958年,临湘、蒲圻两县为消灭钉螺,扩大耕地,协同修筑北堤拐至铁山嘴防洪大堤,隔断长江,分别围垦倒都湖和沧湖,两省各建一个黄盖湖农场;1960年后,两县沿湖社队又利用湖汊围垦小垸20余处。1988年兴建铁山嘴电排时,通过实地调查,从五万分之一地图上量得,水位在28米的湖水面积,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162平方公里缩至70平方公里。
内湖、哑河 由于洪水的冲刷、泥啥的淤塞,再加上人工的开挖、堵截,境内除洞庭湖、黄盖湖等通江大湖外,还有内湖、哑河星罗棋布。它们对于蓄洪、引水抗旱、便利水上交通,作用很大。但在50年代“大跃进”和60~70年代“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相当多的一部分被围堤垦殖,至1999年幸存165个(条)。
1999年岳阳市堤垸内内湖、哑河情况 | |||||
单位 | 内湖哑河 (个、条) |
总面积 (公倾) |
湖堤、哑河总长度 (米) |
控制水位相应水量 (万立方米) |
|
蓄水量 | 调蓄水量 | ||||
湘阴县 | 47 | 3522.27 | 201714 | 6828 | 5831 |
汨罗市 | 5 | 793.63 | 1425.4 | 1243.2 | |
岳阳县 | 25 | 2476.33 | 39310 | 8215 | 7058 |
临湘市 | 5 | 9635.93 | 103322 | 49559 | 21565 |
华容县 | 38 | 10664.53 | 201913 | 27004 | 17401 |
市区 | 7 | 2070.87 | 9013 | 8302 | |
汨罗江农场 | 12 | 1598.87 | 46000 | 4290 | 2320 |
君山农场 | 1 | 464.4 | 10300 | 1144.7 | 671 |
黄盖湖农场 | 1 | 66.67 | 2400 | 120 | 60 |
钱粮湖农场 | 16 | 1859.93 | 57295 | 2106 | 1582 |
合计 | 165 | 33351.27 | 680210 | 109129.82 | 57826 |
说明:此表系岳阳市水利水电局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