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第三节地质构造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3-16 12:00

 

    岳阳市位于新华夏系巨型第二沉降带。根据地表观察,石油钻探、水文地质钻探和物探资料表明,主要构造形式有:古弧形构造、东西向构造、体系不明构造、华夏式构造、新华夏系构造体系等。

    一、古弧形构造

    分布在岳阳市东南部,系由前震旦系冷家溪群组成的复式向斜构造,形成于震旦纪。这一构造可能属于四川盆地至东海,秦岭至幕阜山、九岭山、怀玉这一辽阔地域内存在的巨型弧形构造——老淮阳弧形构造的一部分。其褶皱轴方向由北西变为近东西,向东延人西江后又逐渐改为北东,呈一弧形弯曲。以平江县西江为核部,幅宽56公里,西端30公里内岩层及片理走向皆为310°左右,中酸性小岩体和北西向复活性断裂亦顺此方向展布。向斜的核部为冷家溪群第五岩组;北翼为冷家溪群第四、第三、第二、第一岩组;南翼为第四岩组。北翼岩层产状多作南西倾,部分地带岩层产状倒转;南翼岩层产状较稳定,多作北东倾,倾角中至陡倾斜。

    二、东西向构造

    华容地垒  华容地垒大部分为第四系所覆盖,由元古界冷家溪群、板溪群等组成。在桃花山北部冷家溪群中,岩层一般呈单斜产出,走向280°~300°,倾向东西。在青竹沟、南山大乘寺一带见有次级褶皱的背斜、向斜,褶皱轴向280°~290°。另外,华容地垒在燕山运动时,沿地垒部位侵入4个花岗岩体,这些岩体一般沿东西向的断裂侵入而成,其中桃花山、梅田湖岩体构成东西向岩带,长达59公里。

    断裂构造 在临湘市、平江县境内,因受其他体系的干扰、破坏、改造,形迹分布零散,相对集中有南北两带。北带表现为白羊田至铁山一带残存的片岩呈东西走向,断裂及伟晶岩脉群亦呈东西向展布。包括大云山背斜、黄沙田压性断裂、彭家塅压性断裂。南带在瓮江一带,表现为挤压带和断裂以及小岩体呈东西向排列。包括瓮江挤压带、砂湾里压性断裂、断泥洞压性断裂和蒋家垄、钟洞等小岩体。

    三、北西向构造体系

    震旦纪以前形成的构造体系——北西向构造体系,它严格限制在本区震旦系沉积基底——冷家溪群变质岩系中,同时又以不同本市古生界以上地层中构造体系的特征,故应属吕梁期产物。现将临湘市大药姑山和荆竹大山倒转向斜的主要褐皱、断裂形迹列表如下:

构造名称 产状 主要特征
大药姑山倒转向斜 轴面走向N70°W,倾向南西,南翼倒转,北翼正常 线曲褶曲,南东端被花岗岩吞啮,北西端为Za掩盖,核部地层Ptlnd,两翼地层为Ptlnc。两翼均向南西倾斜,倾角60°
荆竹大山倒转向斜 走向自东向西,由N82°W转为N60°W。 核部地层为Ptlnc,两翼地层均为Ptlny

    四、纬向构造

    岳阳市在震旦纪以后,地壳运动仅有区域性缓慢的升降活动,沉积了一大套碎屑岩和化学岩。到中生代中侏罗世末,发生了强烈的地壳运动,席卷了震旦纪以来的全部地层,生成了几个构造体系。例如,中生代形成的纬向构造——临湘向斜。它是跨越湖南与湖北荆泉山至临湘倒转向斜的一部分,整个纬向构造体系自东向西由 N70°E转为N76°w,其北翼岩层正常,倾角45°~75°,南翼倒转,倾角35°~40°,是境内最大的褶皱构造,轴线呈弧形,东部宽阔为复向斜,宽14公里,由荆泉山与付家岭两侧转向斜和栗树尖倒转背斜组成。南翼地层za—P,北翼地层s—P,核部地层Tlay。向西经湖北省蒲圻市赵李桥后逐渐收敛变窄,宽3~6公里,称为“临湘向斜”,两翼地层为z、∈,核部0、s。

    五、体系不明构造

    境内发育了规模较大且长期活动的北东东向压扭性断裂和北西向褶皱与断裂,均属体系不明构造。主要有:

    新开塘向斜   位于岳阳县境内,向斜轴线走向北西,其西北端为第四系覆盖,南东端为白垩系上统红层所覆,轴长已知16公里。核部位于新开塘,由寒武系组成,幅宽6公里,两翼为震旦系及冷家溪群,岩层倾向近似。因后期北东向及北北东向断裂影响,岩石破碎,裂隙发育,又因岩层软硬不一,风化程度相差很大。

    白羊田——板江复活性断裂  位于幕阜山花岗岩体南缘。该断裂总体走向310°,倾向南两,倾角60°~70°。北西端为第四系所覆,铁山附近被公田断裂切割,在南江桥附近与板口压扭性断裂反接,出露长45公里,沿断裂岩石挤压破碎。北东盘燕山I晚期花岗岩中,常见花岗岩及糜棱岩,破碎带宽达几十米;西南盘的冷家溪群片岩、板岩中片理揉皱带宽达几十米,并见尖棱褶曲。断裂南东段,片岩、板岩挤压揉皱历害,呈逆冲性质。与黄沙田压性断裂截切,致使花岗岩破碎范围宽达几百米。

    六、新华夏系构造体系

    新华夏系构造为境内形迹最明显的一种构造体系。大致形成于晚白垩世——晚第三系以前,它控制着本区隆起和断陷盆地的形成和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发育了一系列呈北北东向展布的断裂,在某些断裂旁侧又发育了一系列次一级断裂,由于某些断裂具有继承性、迁就、利用了原有断裂并在原有断裂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主要构造体系有幕阜山——瓮江隆起、汨罗——湘阴断陷盆地、平江断陷盆地等。

    幕阜山——瓮江隆起

    公田压扭性断裂   其北端见于断峰山,南段在红层中隐现,境内长90多公里。,走向是北北东——北东,倾向北西为主,倾角中等至陡倾斜。呈逆时针扭动,属压扭性断裂。北段冷家溪群片岩揉皱破碎,而花岗岩强烈破碎并具片麻状构造,且发育硅化、绿泥石化,部分见角砾岩和糜棱岩。在新墙河右岸下第三系红色砂砾岩中扭性十分发育,密集成带,已知宽约50米。公田(新埔河左岸)断裂附近有温泉出露,即公田温泉,显示该断裂具有多次活动特征。

    板口压扭性断裂  为北东30°,倾向北西,倾角40°~50°,长24公里,北端与白羊田一一板江复活性断裂相交接。沿断裂附近,冷家溪群挤压破碎宽达几十米,局部有断裂泥分布,属复活性断裂。,结构面早期属张性,为北西向构造的配套成份;晚期结构面力学性质改变,属压扭性质,归属于新华夏系。

    雷家洞压扭性断裂  境内全长59公里,宽10~50米,北东进入江西省修水县,南西端逐渐消失于冷家溪群浅变质砂岩中。北东端奥陶系岩层断面光滑,见擦痕,显逆时针扭动特点;往南,断裂破碎带30~40米宽,硅化较强,表现出先张后压扭二次活动的性质,第一次充填了石英脉,第二次石英脉受挤压破碎,形成硅化糜棱岩。在平江县石浆乡胡家河床中见温泉出露,即胡家温泉,显示该断裂在挽近期仍在活动中。

    桃林压扭性断裂 位于市北部,北东端延出市区外,向西南经临湘市桃林镇金盆胥、石田畈至谢家嘴为第四系所覆盖,境内长12.5公里,走向30°,倾向北西,倾角45°左右。东盘为冷家溪群、震旦系、燕山晚期花岗岩体;西盘为上白垩统——下第三系。金盆胥至石田畈一带,岩石挤压破碎,可见硅化带宽约几十米,岩石片理发育,断裂附近有低温热水出露。

    晏家洞压扭性断裂   位于平江县西江向斜南翼,北东端与洞头岭复活性断裂反接,南经小湖岭进入浏阳县境,长达30公里。走向北东——北北东,倾向北西,倾角35°左右,逆时针扭动西江向斜南翼各层,扭距几百米至几千米。断裂破碎带宽几米至20米。

    郑家山入字形构造   幕阜山花岗岩体西北缘。它由走向45°,倾向北西,倾角55°~70°的郑家山压扭性主干断裂及南东盘走向北东,倾向北西或南东,陡倾角压扭性分支断裂组合而成。郑家山(临湘市境内)压扭性断裂氐12公里,宽几十米,断裂面平直光滑,有近水平擦痕,指示为顺时针方向扭动。分支断裂与主下断裂呈锐角相交。分支断裂长2~3公里,宽2~10米,断面光滑,形成陡崖,有泉水出露于断裂近旁。

    汨罗——湘阴断裂盆地  东靠幕阜山——瓮江隆起,西至洞庭湖,北进入湖北省蒲坼,南延长沙,境内长约84公里,呈一北东向展布的狭长断裂盆地。以熊市为中心,向南西方向依次沉积了厚达3000余米的上白垩统花岗岩砾石和砂砾岩及厚达4000余米的下第三系花岗质砾岩——砂岩——粉砂质泥岩、泥灰岩。岩层走向多为北东,倾向南东,倾角5°~10°。但十步桥至杨林乡一线,岩层走向近东西,倾向南。盆地西北部,晚白垩世的地层与冷家溪群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东部早第三纪的地层与冷家溪群或燕山晚期花岗岩体呈断层接触;西部、西南部均被第四系覆盖。

    平江断陷盆地  为长(沙)——平(江)断陷盆地的一部分,面积约285平方公里。华界峰以北沉积了厚约千米的下第三系花岗质砾岩,局部超覆在燕山晚期花岗岩体上;以南沉积了下白垩统的砾岩夹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厚达2000余米。盆地内岩层走向皆为北东,倾向南东,倾角10°~15°。,因断裂影响,局部产状紊乱,而形成许多互为平行、走向北东、倾向北附或南东、中至陡倾斜的压扭性断裂构造。

    此外,新华夏系构造还有广兴洲地堑、良心堡——十家烟铺断裂、梅田湖断裂、岳阳——湘阴断裂等。

    广兴洲地堑   广兴洲地堑呈25°方向延伸,分布上第三系和第四系,推测底部为白垩系地层。它是中生代晚期形成地堑盆地的基础上受西部良心堡——十家烟铺断裂和东部湘阴断裂控制,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生代地堑。

    良心堡——十家烟铺断裂   该断裂北起长江岸边,南至东洞庭湖沿岸,长52公里,为第四系覆盖。在地形上北西盘高,南东盘低,为一倾向北西的高角度压性断裂,断裂南东盘为下降盘,它控制了东广兴洲地堑上第三系及第四系堆积物的形成。

    梅田湖断裂  为一压性断裂,隐伏在第四系覆盖层之下,据物探资料表明,该断裂走向25°,长15公里,断裂将燕山晚期梅田湖隐伏花岗岩体和北西向槐湾——鹿虎山断裂错断。

    岳阳——湘阴断裂  又称湘江断裂,呈北东10°走向,从南部进入境内后,经湘阴县、营田、磊石山西侧、六门闸之东抵达岳阳,全长100公里以上。湘江沿断裂带北流,掩盖了断裂的一些迹象,但沿线多处地貌形态反映其存在。湘阴至营田一带断裂东盘上升,西盘下降。西盘14号钻孔上第三系及第四系各统齐全,厚达261米,上第三系底板的高程在海面以下235米。据15号孔及石油队ck28、ck29孔和地表观察,这套松散堆积层的厚度约150~190米,仅包含上第三系和第四系下更新统,缺失其上各统地层。上第三系底板高程于海面以下100~150米,两盘的差距在45~85米之问。上第三系和下更新统等厚线图,表明当时断裂东盘较西盘下沉幅度大一些。下更新世之后,东盘迅速抬升起来,露出水而。西盘一直处于下沉,接受沉积。营田之北,东升西降的情况不显著,这是起因于断裂各部分的升降幅度不一,和其它构造的干扰。在磊石山之北,幸福港断裂被本断裂错断,若足本断裂还兼有扭性的特性,则它是右旋,其扭动方向与新华夏系断裂的扭动方向相反,原因尚不明了。

    七、华夏式构造

    地表未见此类型构造形迹,它足松散堆积物下的主要构造形式,由一些北东向的凸起和凹陷(或者是平缓的人背斜和大向斜)组成。境内有一条主要断裂,即幸福港断裂,呈北东60°方向,由迎风桥经过莲化坳、幸福港,在石君山南被湘江断裂错移至磊石山,往北东进入平江与新墙一一-桃林断裂相连。地震资料中称黑泥洲 ——小波为黑小断裂带,它形成时问早,延续时问长,活动性较强,直接控制白垩系一一第三系的沉积。新第三纪至第四纪时期,其活动不显著,但在磊石山处有较强烈的反应,元古界板岩受挤压后岩层变曲反复,岩石绢云母化极强,磊石山拔地而起,十分突兀,为断裂近期活动的迹象(岩石挤压变质等与早期活动分不开),有可能是湘江大断裂带动而重新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