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教书生涯头三年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3-31 12:00

    这是国家暂时困难的三年,也是我饿着肚子工作的三年、磨炼工作意志的三年、人生最难忘却的三年。

    1958年的大跃进,学校也不例外。茅棚作教室,泥砖当座位,楼板代课桌已是当时艰苦办校的时尚。教育的“跃进”造成教师奇缺,国家便提出了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从学校和社会中吸收有文化的人为民办教师,充实教师队伍。当时岳阳县步仙区文教办在在校学生中挑选25人办了个培训班。通过半年培训后到学校任教。 16岁的我就是其中一员,并于1959年8月跨入教师队伍行列。

    我被分配到步仙公社横沅小学任教。该校的教室被作了公共食堂(当时农村实行公共食堂制,几乎废止了家庭开餐),教师住房作了食堂库房,学校只得借用民房。该校有80多名学生,2名教师。1~4年级分2个班复式教学。我教的二、三年级48名学生,挤在一间十来平方米的房间里。这间房没有窗户,靠一扇门开着采光。讲台就在靠门的东头,一到冬天,老师必须对着门口的北风上课。班上所有课程都由一人包打天下,从早到晚,除三餐饭外,几乎无休息时间。晚上备课、批改作业、自学,经常到深夜才能休息。当时煤油限量供应,教师每月凭票买1斤。为了保证晚上办公和学习,只能把灯亮调得很小很小。更恼火的是每餐2两多米、每月4两油的伙食,难熬以极,晚上纸上写字刷刷响,肚子饿得咕咕叫。强烈的上进心迫使自已只能战胜饥饿,搞好工作。

    1960年我被转为编内代课教师,月工资26元。这年下期我调到步仙东湖小学任教。当时老百姓大多靠野菜充饥。猪肉百元一斤无处买,稻谷百元一担无处找。好多学生因饥饿逃学,老师们只得分头劝学。有时为了一名学生,猪圈里、杂房屋、山上地头都找遍。我负责的工作区离校有3里多路。平时一天背一两个孩子上学,碰到雪、雨天,一早晨我背过5名学生上学。教师地位自1957年“反右”后一落千丈。除繁重的教学外,社会活动量非常重,大兵团作战,老师必须上阵宣传;铺天盖地的门板报、墙报、标语都必须由教师写;每天早晨还要由教师用铁皮筒向社员进行广播宣传;农忙季节所有老师都必须到生产队同贫下中农“三同”,改造思想。面对这种政治背景和生活困境,不少教师回家当了农民,和我同时参加工作25名同学就有20人离开了教师队伍。

    1961年后,我被调到离家20多里的沙塘小学任教。这所学校地处边远,地广山多,人口居住分散。校内58名学生,4个年级。校长、教师、炊事员都是我。我还是邻近5个小学的教联组长,工作量是很重的。这地方因解放前族里有学田,小孩子上学免费,所以文化基础较好。初到这个学校时不少群众对一个十几岁的小伙是持另眼相看的态度的。我想,组织上安排我到这里工作是对我的信任,我必须用工作成绩改变群众的疑虑。我在认真教好每一堂课、管好每一个学生的同时,坚持家访,密切校群关系;坚持自学,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坚持请示汇报,争取当地党政领导对学校工作的重视,用真情打开学校局面。

    要讲“三年困难”,1960年和1961年是人们生活最苦的。干部、教师、社员不少人都患上水肿。饿死人的消息经常有传。逃学的学生不断增多,我每天登门劝学生上学,硬是没让一名学生流失,并有4名以前失学的学生重返校门。见到学校学风好转,学生积极性不断提高,开学初群众的担心去掉了,尊师爱校之风也在校区内兴起。不少家长自己饿肚子,请老师吃饭。刚分的自留地收获的时新菜先要送一把让老师尝。我的学东姚为清爹二老是我今生难忘的一对恩人。他们家有2 个小孩在校读书。由于饿肚子开学时老是东躲西藏不上学。我不厌其烦地说服教育,打动了他们的幼小心灵,走进了课堂,成为学校2名优秀学生。当时公共食堂开始解散,但因粮食太少,群众还是每人一钵自家蒸饭吃。为爹夫妻为了让我有更多的精力工作,每日三餐都跟我把饭蒸好。每餐在我的饭钵里还要加上大把他家十分有限的杂粮,足够我吃饱。不仅如此,连三餐菜也不让我做,与他家5人餐餐同食。为了改善生活,为爹还经常中午不休息去抓黄鳝、泥鳅,一个星期最少要吃一二餐。家长对一名教师的无私关心,使我深深地感到:家长把教师当亲人,教师永远应当做人民的公仆。这年春末,年仅50多岁的父亲因饥饿去世了,我非常悲痛。但一想到学生的学习,安葬完父亲的第二天我就回到了讲台。

    我是教联组长,还必须把组内几个学校的工作抓好。我校地处边缘,照顾其他学校的工作很不便。政治、业务学习,检查教案作业,开展教研活动全靠放学后、晚上和星期六下午。往往是晚饭后出发,深夜才能返校,且要经过三四里羊肠山道,当时,电池要凭票供应。教师是无法买到的,只能摸黑前行。脚后沙子的响声,朦胧中松树在风中点头弯腰,每走完这段路都害怕得汗流浃背。尤其当时盛传豺狼出没,更使我眉毛倒竖。联组内的教师有10多人,尽管都面对饥饿,但思想团结,工作卖力。5所学校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在全学区最高。语、数两科统考人均80多分,名列五个公社前茅。1962年上半年,我们教联组被评为先进单位,我被评为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参加县先代会,受到县委领导的表彰和奖励。

时光如流,当40多年后的今天回顾这段自己走过的路程时,真是感慨万千。“三年困难”时期举国上下遭受的那种苦,当代人不愿回首,现代人不敢相信。但当时人们那种对党的深情,对国家的负责精神,人们那种艰苦奋斗、坚忍不拔的意志,对珍惜当前的幸福生活,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仍旧是不可缺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