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晚报二十年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3-31 12:00
正值岳阳大地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和谐崛起,处处花环耀眼的大好时日,迎来了《岳阳晚报》创刊20周年,可喜可贺。20年来,我和晚报相依相伴,结下了缕缕情缘,许许多多印入脑海的往事,油然涌上心头。
1985 年3月,正是岳阳升格为省辖市的第三个年头。为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创办一张市报的话题,列入了市委领导议事日程。由于工作关系,我参与了创刊的筹建工作。在诸多的筹建工作中,最有意味的是定名。当时,有《岳阳日报》和《岳阳晚报》两个方案。经过多方面权衡和磋商,认为创办一张新型的市报,既要有党报即市委机关报的性质,又要体现多样性、可读性和岳阳特色。最后,定名为《岳阳晚报》。这个方案,经市委审议同意后,以市委名义向省委宣传部书面呈报。我和从北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岗位上调来负责筹建晚报的李平澜同志,一同前往长沙。向省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处和主管领导汇报后,获得批准。并具体指示:各市州办的报纸都定名为日报,岳阳称晚报,是一种创新。希望做好日报宗旨和晚报特色的结合文章。经省委宣传部批准后,市委于
创办晚报之时,全市各个方面正处在起步阶段。要求在财力物力上给予晚报很多支持,显然是不现实的。市委书记李朗秋亲切地鼓励筹建组的同志:市委可以组建一个精干的领导班子,适当解决一些开办经费,其他条件靠你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去创造。筹建组的同志听了,既有压力,又倍受鼓舞。于是,大家豪情满怀地拉开了创建工作的序幕。在市港航监督局租用了一套小住房作办公用房,挂起了岳阳晚报社牌子。与市彩印厂签订合同印报。从外地引进一名有经验的报人当总编。就这样,风风火火地推出了《岳阳晚报》创刊号。20年间,是流光溢彩的岁月。我目睹着报社的各届领导和办报同仁,心连着心,手拉着手,志同道合地办报创业,一步一层楼地攀升,一年一个样地发展。报社从租房到大厦耸立,新院竣工;印刷从依赖彩印厂到轮展机彩色印刷机的先进设备;报人从寥寥几位到群芳荟萃,人才济济,优秀记者和优秀编辑不断涌现;报纸从隔日刊到日刊,从小四开到大二开,版面由4版到不定期扩为8版,并于2000年创办子报《长江信息报》,形成母报带子报的新格局;栏目上档次,质量上水平,优稿夺大奖……总之,今天的《岳阳晚报》,不但业大财大,人气旺盛,而且确实无愧为党和人民的坚强喉舌,新闻舆论的得力支柱,报业同行的姣姣者,广大市民的良师益友。
看报读报,是我的爱好。读《岳阳晚报》,更是情有独钟。每当一报在手,不论哪个版面,必读无遗,有些则逐字细读,或摘抄于笔记本上,或剪贴收藏。尤其是对一版要闻和文化副刊,更是兴味殊浓。把一版当作知我岳阳大事的重要途径,把副刊当作欣赏岳阳文人墨客作品的主要园地。每读一次,都感到亲切,受到鼓舞,得到教益。办得清纯大气,格高风正的文化副刊,更是格外爱看。我先后于2003年8月以《清纯大气两相和》、2005年10月以《评〈岳阳晚报〉文化副刊》为题,作了专题评论,对党报副刊的一元化原则和晚报副刊的多元化特色的有机结合,集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和可读性于一体的副刊风格,给予了充分肯定,对存在的不足和值得改进的地方,提出了看法和建议,表达了我对晚报副刊的一份关心和爱护之情。
我与晚报的情缘,还凝聚在新闻阅评工作之中。1993年退休后,一直担任市委宣传部新闻阅评小组组长。面对全市新闻媒体的阅评,对《岳阳晚报》尤为关注。为把阅评意见写得中肯有理,对每天的报纸、每篇稿件,不论长短,都过细阅读和品评,有的还反复多次。尤其是对挑刺的批评意见,更是认真思考,反复推敲,从不马虎草率。遇到一些难点问题,一下看不准确,就找资料,找参考书,直到弄明白了,才下笔形成文字。与其说是评新闻,倒不如说是学知识。10多年来,共写阅评意见250多条,其中写晚报的近百条,批评意见占三分之二。近日,我查阅下阅评意见原稿,觉得表扬意见没胡吹,批评意见有据有理,基本做到求严与求难的结合和统一。由于做到了这点,从而得到了报社领导与编辑的认同,不仅在编务会上议论,有的还在报上公开发表。这不仅对改进和提高办报水平有所帮助,同时对阅评员也是很大的支持和鼓励。面临这种和谐共营的良好氛围,我更是欣喜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