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岳阳渔业的发展过程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3-31 12:00

   岳阳市地处洞庭湖滨,北倚长江,西南临洞庭。素有“洞庭鱼米乡”之称。过去水产业由于传统生产的影响和束缚,发展十分缓慢。形成“外湖靠捕捞,内湖靠天养,水库、山塘照月亮”的低水平格局,广大群众迫切要求改变这一落后面貌。解放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级党委和政府转变思想观念,切实加强领导,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渔业纳入议事日程,作为一项支柱产业来抓。1949~2006年,岳阳渔业经历了由捕捞转向养殖,由粗养转向精养,由常规产品转向名优产品,由传统生产转向现代经营的重大转变,扭转了徘徊局面,实现了持续发展。全市现有水面472.5万亩,2006年水产品产量37.74万吨,比1978年净增 35.84万吨,渔业产值32.58亿元,在大农业经济中的比重由0.9%提高到18.1%。渔业已成为我市的一大支柱产业。

                天然捕捞到人工养殖   

岳阳市倚江临湖,湖泊、水库、塘坝星罗棋布,江河、沟港、滩涂纵横交错,有宽阔的渔业水域,丰富的水产资源,悠久的渔业历史,多种多样的渔具渔法。据史料记载,唐、宋、明、清时期,岳阳是“八百里洞庭”的“鱼虾之会,菱芡之都”,“芦苇荡里落大雁,渔歌催开千张网”,那真是“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渔歌互答,此乐何极”。可在建国前的漫长岁月里,岳阳渔业长期依靠天然捕捞,养殖比重很小。1949年,岳阳市渔业总产11750吨,其中捕捞11100吨,占 94.5%;养殖650吨,仅占5.5%。1950~1952年,各地成立渔民协会,贯彻“恢复群众渔业,发展国营水产企事业”的渔业发展思路,在试办国营渔场的同时,选择在部分国营农场开展示范养殖。“一五”时期,岳阳渔业执行国家制定的“以养为主,养捕并举”的方针,在沿湖沿江渔民集中的地区建立区乡渔民政府,组织渔民走合作化道路,渔业捕捞得以恢复,渔业养殖初步发展。1953年,湘阴县沙田第一个初级渔业合作社诞生。1954年,岳阳县设立水产管理委员会。1957年,在大中型湖泊实行“春禁”和“秋禁”,安排渔民陆上定居,并在湘阴县青山乡设立渔业风暴警报站。同时,加大渔业投资,调减渔业税,发放渔业贷款,召开渔业会议,开展养殖培训,加速了渔业发展。1957年,全市渔业养殖产量4500吨,比1949年增长7倍。1958年,各地提出“力争水产大跃进”的口号,岳阳地区制定大跃进计划,捕捞生产要求“大捕大捞”,养殖生产要求不断刷新“高产纪录”。1963年,针对“大跃进”期间出现的失误,岳阳渔业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确定“以养为主,养捕并举;以集体为主,国营集体并举;以渔为主,开展多种经营”的渔业发展方向,并且采取了一些配套的政策措施,主要是理顺渔业管理关系,建立渔业生产责任制,调动了渔民积极性,促进了渔业养殖健康发展。湘阴东湖渔场是这一时期岳阳渔业发展的先进典型。1960年,场长刘德成带领一批渔民利用湘江边一片钉螺密布的湖汊,建起湘阴东湖渔场。这个只有102名职工、2120亩水面的小型渔场,通过改善养鱼高产条件,提高渔、牧、工、副综合利用效益,加强生产责任制和经营管理,走出了一条建场以后年年增产盈利的成功之路。至1978年,湘阴东湖渔场累计盈利278万元,在1979年全国水产工作会议上被评为红旗单位,大会号召全国水产战线“学獐子、赶东湖”,开创水产工作新局面。《场小志气大,人少贡献多》的东湖经验列入“农业学大寨丛书”。刘德成办的一口2.98亩的试验塘,采用“早放争时间,深水增面积,活水促成长,混养夺高产”的先进技术,创造当年亩产鲜鱼1506公斤的高产纪录,在全国水产科技界引起强烈震动。刘德成被评为全国渔业劳动模范。1983年,全国国营渔场经营管理现场经验交流会在湘阴召开,湘阴东湖渔场“以渔为主,多种经营,综合利用”的经验,经大会总结后在全国推广。

1949~1978 年,岳阳渔业总产量一直在2万吨以下徘徊,捕捞产量急剧下降。从50年代年均10905吨降至60年代年均6240吨、70年代年均5323吨。人工养殖蓬勃兴起,弥补了逐年下降的捕捞产量,突破了渔业总产值长期徘徊局面。1978年始,岳阳渔业产量直线上升,实现了历史性起步、历史性突破。

                   粗放粗养到集约精养

1978~2006年,岳阳市年均净增水产品1.99万吨,每年新增产量超过1978年前全市水产品的年总产量。各地党委、政府“摸着石头过河”,积极探索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规律,走出了一条有洞庭湖地区特色的由粗养到精养的路子。

建设商品鱼基地。1977年洞庭湖区纳入全国十大片商品鱼基地以后,岳阳市的商品鱼基地建设范围逐渐扩大,精养鱼池逐渐增多,建设标准逐渐提高,养殖产量逐渐上升。商品鱼基地建设从湘阴县、华容县开始,随即扩大到岳阳县、临湘市、汨罗市、君山区、云溪区、岳阳楼区等地,覆盖了滨湖地区。商品鱼基地建设不仅使渔业基础建设获得资金和物资支持,而且有力推进了滨湖地区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那些地势低洼、三年两涝的地方,通过采取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挖低抬高、湖田分家等措施,既有利于养殖,也有利于种植,促进了滨湖地区种养业旱涝保收、高产稳产。中央的商品鱼基地建设带动了各级各类的商品鱼基地建设。1977~1987年,岳阳市共建成商品鱼基地26.4 万亩,年均新增2万多亩,这不仅使全市精养渔池成倍增加,而且形成集约养殖新渔区。湘阴县鹤龙湖渔场把浅水渔池、浅水湖滩、低洼稻田重新规划,一鼓作气建成精养鱼池5800亩,使全场的渔业产量、产值、利润成倍增加。在建设商品渔基地过程中,坚持统一规划,精心设计的原则,确保每个精养渔池“三通”(路、水、电),进排水自如,做到当年建成,当年投产,头年亩产50公斤,五年亩产达到250公斤。在此基础上,岳阳市还作了进一步改进和提高,主要是最大限度地提高精养渔池的蓄水深度,并相应进行建猪舍、建鸭舍、建沼气池等复合生态配套,力求增产增效。后期建成的商品鱼基地,投产头年亩产就能达到400公斤。 2006年,全市50万亩精养渔池平均单产520公斤。

积极开发大水面精养。岳阳市在池塘精养高产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的基础上,又把这一技术向大中型水域转移,组织“万口网箱下湘江,万亩围栏入洞庭”。 1989~1990年,岳阳市利用洞庭湖的8700亩矮围开展低坝高栏的围栏养鱼试验,低坝保底水,高栏防鱼逃,既有利于实施精养措施,又有利于血防灭螺。该项试验被列入农业部“七五”重点攻关项目。1990年,农业部组织验收,验证每亩产鱼192公斤,产值873元,利润542元,高效低耗,被农业部评为科技进步三等奖,同时被农业部、水利部、卫生部认定为血防灭螺先进模式。1991年,全国血防灭螺现场会议在岳阳市召开,引起与会代表的关注。 1992~1995年,岳阳市又组织“华容东湖生态渔业技术研究”,采用防控湖泊富营养化的新技术,被农业部列入“八五”重点攻关项目,1993年开始初见成效,一网起鱼1025吨,省内外专家组织阶段验收时称之为“中华第一网”。1995年农业部组织验收,验证2.8万亩大湖产鱼1516吨,产值715 万元,利润320万元,分别比项目实施前的产量提高11.6倍,产值提高9.5倍,利润提高36倍。并达到生态环境保护的目的,湖床水下草原覆盖率不但没有减少,而且还由项目实施前的31%提高到34%。1998年,“华容东湖生态渔业技术研究”被评为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常规产品到名优产品

就在岳阳渔业持续大幅度增产的时候,名特优新水产养殖已在全市悄然兴起。各地围绕渔业商品化、市场化的大课题,引导渔民转变观念,积极奔“小康”,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人们发现了养鱼单打一的危机,也感悟到发展名特优新水产养殖有巨大潜力。洞庭湖区渔业资源丰富,既有不少天然鱼类品种可以驯化养殖,又有大量饵料性鱼类可充分利用,更有独具优势的渔业水域环境条件。

传统主养殖的“四大家鱼”或“八大养鱼”,岳阳就有种质资源和水域环境的优势。但人们并不满足,不断引进和驯养新品种。其中引进的有巴西牛蛙、美国青蛙、斑点叉尾鲴、罗非鱼、淡水白鲳、福寿螺、南美白对虾、散鳞镜鲤、锦鲤、克氏鳌虾、欧洲鳗、俄罗斯鲟等,这些引进品种以牛蛙和叉尾鲴比较成功,至今在岳阳渔业经济中有一定影响。驯养的新品种有龟、鳖、鳝、鳅、鳜、乌鳢、大口鲶、黄颡、长吻鮠、青虾、三角帆蚌、中华绒鳌蟹及多种组合的杂交鱼类等,这些驯养品种以鳝、鳜、大口鲶、三角帆蚌、中华绒鳌蟹等形成较大的气候,在全市渔业经济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2006年,全市名特优水产品产量10.4万吨,占渔业总产量28%;名优水产品产值20亿元,占渔业总产值的61.3%。

鳝鱼,华容县、临湘市的网箱养鳝很有规模。其中华容县有养鳝网箱30万口,临湘市有养鳝网箱9万口,其中源潭镇有养鳝网箱3万口,形成源潭黄鳝生态养殖小区,注册“源潭”牌鳝鱼热销上海等地。一口2米×7米的网箱能生产鳝鱼6O公斤,赚600元钱。全市2006年鳝鱼总产1.3万吨,产值4亿元。

珍珠,利用三角帆蚌培育珍珠是岳阳的特有优势。受水域环境的影响,过去在沿海地区兴起的淡水珍珠养殖已将重心向洞庭湖区转移。岳阳市珍珠养殖在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以湘阴县和平乡最出名,每年吊养珍珠蚌1000万只以上。90年代后开始向华容县转移,华容县现有吊养珍珠蚌3500万只。一般一个育珠蚌一年可赚5元钱。仅此一项,华容县每年珍珠产值在1.5亿元以上。

河蟹, 1977年开始在鹤龙湖和南湖人工放流中华绒鳌蟹。人工放流成功后逐步扩大到全市2O多万亩放养水域,并有池塘养蟹、稻田养蟹、湖泊分隔拦养等多种形式。岳阳市水科所是全市河蟹育种基地,他们闯过河蟹育种、海水配制、饵料浮游生物等多道难关,成功地育出了蟹苗到全市各地放养。云溪区白泥湖0.8万亩水面,采取分区轮养的方法,2002~2004年养蟹,年产蟹5万公斤以上,个大质优,连续三年在全国同行业评比中获得“蟹王”、“蟹后”称号,其中“蟹王”个体490克,“蟹后”个体380克。岳阳市养蟹是内陆最成功的地区,也是今后最有发展后劲的地区。

鳜鱼,不但在各类水面套养,而且大量利用网箱专养。1994年,华容县幸福乡汤志军在隆庆哑河养50口网箱鳜鱼,并把网箱覆盖水面围栏起来,实行围栏套网箱综合养殖,当年产鱼8.5吨,产值38万元,利润25万元。在汤志军的带动下,隆庆哑河上下22公里全部布满网箱,以养鳜鱼为主,被选作全省高效渔业会议的现场,受到省内外专家高度赞扬。特别值得称道的是,网箱养出的鳜鱼,规格整齐,颜色发亮,耐运输,味道好,销售价格比野生鳜鱼还要好。2006年,全市鳜鱼产量已达6200吨,产值2亿元。

大口鲶,岳阳市大口鲶繁养技术成熟,近年来每年生产大口鲶2万吨以上。在华容县,有治河渡乡3000亩池塘专养,亩均产1.5吨,每亩赚钱2600元;有幸福乡2500口网箱专养,每箱产鱼600公斤,赚钱1200元;有东山乡易相开专业户扩繁,年繁1亿尾,8省客户长期定购易相开的大口鲶苗种,2005 年,易相开以其渔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的卓越成就,获国际神农基金奖。

牛蛙,临湘市从城关镇到羊楼司镇的107国道两侧,是密集的牛蛙养殖带。仅这条牛蛙养殖带,每年生产商品蛙2000多吨。由于他们养牛蛙驯食技术好,饵料成本低,规格整齐,产品集中,因而在省内外的同行业中一直占据有利的竞争优势。

岳阳市名优水产养殖异军突起,优化了全市渔业的品种结构、经济结构,形成品牌效应,并带动大宗常规水产品外销,为向市场化转型打下了坚实基础。

传统小生产到渔业产业化

渔业增产增收后,如何与现代渔业接轨,走出一条滚动式发展的产业化道路,各级党委和政府、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探索,在实践。特别是近几年来,水产资源修复工程、水产良种扩繁工程、水产市场建设工程、水产品质量检测工程及水产信息服务工程等,都引起了各地高度重视,加快了建设进程,初步奠定了渔业产业化地位。岳阳市水产品产量1978年后连续18年居全省第一,湘阴、华容两县跨入全国水产百强县行列。

保护水产资源和水域环境。一是全面开展渔业资源修复行动,在外湖江河通过实施渔业蓄禁制度,限制捕捞强度,打击违禁害业,使历史上长期遭到破坏的水产资源逐步得到恢复,建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保障体系。2002年始,每年4月1日~6月30日在外湖江河实行“春禁”,并辅以人工放流鱼苗鱼种,使天然渔业资源的保护和修复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二是加强养殖水域环境的安全监控,通过核发养殖水面使用证,推行养殖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开展养殖人员职业技能培训等,建立渔业水域环境安全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的跟踪体系,减少养殖自身污染,提高养殖产品的质量信誉。至2006年底,全市获得无公害产地认证的养殖面积86万亩,通过国家认证的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单位19个、有机水产品生产单位1个。三是着手开展执法监督手段的基础建设。现已建成国家一级也是内陆第一家的岳阳渔港,成为保护渔船安全避风、开展渔船检测、组织渔政管理活动的大本营。建成属于内陆第一家地市级水产检测实验室,重点进行水生动物疫病检测、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渔业水域环境检测。正在建设的还有东洞庭湖江豚保护区,华容、湘阴、岳阳、汨罗、临湘县的水生动物检测实验室等。

重视良繁体系和标准化生产。建立水产原良种繁育体系,推行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制度,规范苗种生产和销售行为。全市已建县级水产苗种场61个,市级水产良种场 2个,省级水产原良种场1个。2005年,国家投资140万元,在市水科所的基础上扩建省级水产原良种场。现在,市水科所拥有控温繁育厂房2000平方米,分级育种水泥池80亩,还有700亩常年育种基地,每年生产原良种鱼苗5亿尾,培育鱼种1.2亿尾,是湘北地区最大的名优水产原良种基地。建立地方渔业标准体系,推行渔业标准化管理制度,规范渔具、渔药、鱼饲料等渔需资料的生产和供应。市水产主管部门组织编写《淡水养殖操作规程》及《水产养殖标准化知识》,并在水产捕捞、加工等方面完善标准化体系。建立标准化示范体系,推行水产品质量抽查检测制度,规范水产投入品的使用与管理。华容东湖渔场已建成国家级生态渔业标准化示范区,全面执行生态渔业标准,强化生产纪录、产品标签、环境监测、残药整治等标准制度的实施。建立水产病害防控体系,推行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制度,规范疫情测报和防控行为。现已建成市、县水产病害预警测报网络,配备专职测报员,并有水生动物疫病检测实验室作坚强后盾。

加强市场建设和消费引导。根据全球一体化的新形势,岳阳市党政领导和主管部门下大力抓水产品市场、水产品加工、水产品消费。依托国家一级的岳阳渔港,建成内陆第一家经农业部授牌的洞庭水产批发交易市场。由于这个水产品市场位于大江大湖结合部,既有传统的集散优势,又有现代的物流优势,因而成为内陆最大的水产品集散地。有22个省、市在此开辟批发交易窗口,每年集散水产品5万吨以上,依托洞庭水产批发交易市场,又在建设洞庭渔都水产品加工厂,边建设,边投产,生产的珍珠鱼丸、豆豉鱼罐头、小包装麻辣鱼等热销国内外市场,全面建成后年加工水产品1万吨。依托旅游网点和休闲场所,大力推出“全鱼席”等富有魅力的水产品消费,是一道靓丽的旅游消费风景线。凡来岳阳出差或旅游的客人,都崇尚到吃鱼最有特色的地方用餐。

回顾岳阳渔业的发展历程,岳阳市民为曾经创建全国水产先进典型而自豪,为改革开放以来岳阳渔业崛起而自豪,为与现代渔业接轨抢占了一定先机而自豪。但要登高望远,岳阳渔业还有“三忧”,岳阳渔民也有“三盼”。“三忧”是:一忧渔业物权改革不到位。联产承包后农民都分得了土地,30年不变,可渔民没有得到稳定的生产资料,天然水域是国家的、集体水域是集体的,个人承包的水面是动荡的,经营使用权很不稳定,这种情况既不利于渔业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稳定;二忧渔业立法内容还不够完善。渔业立法是比较早的,1979年就有《水产条例》,1986年正式出台《渔业法》,2004年又作了修改,可是至今没有经营、流通、市场等方面的内容,仅仅只是一部渔业生产法,致使渔业在产业化经营中造成大量的中间流失。三忧渔业长效机制受到忽视。现在各行各业都有经常性投入、政策性补贴,可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渔业几乎没有经常性投入和政策性补贴,几乎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这对在洞庭湖区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渔业经济很不公平。“三盼” 是:渔民一盼减轻负担。无论是从事捕捞还是从事养殖的渔民,其负担比种植业的农民高得多,不堪重负。二盼平等地位。这些年种田的、植树的、养猪的,都有 “粮补”、“林补”、“猪补”,唯有渔民没有“渔补”,没有享受平等待遇。三盼安居乐业。不单是捕捞渔民没有彻底完成陆上定居的“连改”,有的渔民至今依然过着随水漂泊的生活,而且养殖渔民也因为其经营水面的使用权不稳定而影响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