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临湘抗洪部队协调的日子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3-31 12:00
1998年,我市遭受历史上罕见的洪涝灾害,长江水位和黄盖湖内垸水位急剧上涨,抗洪抢险成了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我当时担任临湘市委副书记,兼任市防汛指挥部副政委,防汛责任区是定湖、中山湖内垸。
来到儒溪镇,人武部部长彭丙申、政委徐松柏、军事科科长黄费高早已在那里等候,得知当天有450名武警官兵到达。我们当即与儒溪镇领导研究安排接待工作,决定将儒溪镇中学校舍全部腾出驻扎抗洪部队,并立即准备晚餐。由于部队队伍大,行程远,从耒阳出发的武警8733部队直到27日凌晨零点30分才风尘仆仆抵达。这时指挥部通知谷花洲堤段已漫堤浸水
因为抗洪抢险的重点在江南垸,部队在儒溪中学驻扎5天后,移师到江南中学。我们协调小组也随部队转移到江南,在江南街上借了两间民房,作为我们的临时住房和办公室。并先后抽调政府办主任方祖兴、副主任王关明、刘其武,市委办干部孙少游、政府办干部刘修文、市人武部军事科科长黄费高、政工科科长李利平、财政局干部廖新文、地税局司机龚飞虎等同志到协调组工作。
1998 年,是大批抗洪部队支援我市抗洪的第一年。先后共接待7支抗洪部队6000多人,安置在江南垸沿江堤十几个驻地,时间长的达50多天。接送批次多,驻地分布广,加上接待经验不足,各项后勤保障工作难度很大。我和协调组的同志认真研究,精心部署,细致安排,优质服务,克服重重困难,有力保障了部队抗洪任务的完成。
“兵马末到,粮草先行”。这么多部队人员来到江南垸,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吃和住。每支部队到达前,我们都要认真研究接待安置方案,包括驻地选点、饮食住宿、环境卫生、进出道路、水电通讯等,周密考虑,并逐个营地检查落实;部队到来时,我和政委徐松柏都要亲自到岳临交界处或巴嘴坳迎接,并带送到宿营地;部队到达后,我亲自上门拜访部队首长,向他们汇报介绍堤情、水情、汛情,听取他们的意见和要求。
随着抗洪部队的不断增多,我们与有关部门多方联系协商,在江南镇由粮食局设立军粮供应点,由堤委会供应部队车辆用油,由蔬菜公司组织新鲜蔬菜运送到军营,调2台消防车为部队运送饮用水。组织医疗队到部队巡回医疗,组织外地和市直部门及江南镇村组到部队慰问,组织电影队和文艺队到部队放映、演出。按上级要求抗洪部队每人每天补助20元伙食费,由协调小组每两天结算一次,送款到部队。据后来统计,我们共为抗洪部队送去伙食补贴89万多元,其它包括汽油、水电、通讯及各种生活物资折款共100万余元。
为了全面细致做好协调联络工作,我们协调组内部进行明确分工:方祖兴、王关明、刘其武同志各负责联系一至两支部队,廖新文同志负责伙食费结算,黄费高、李利平同志负责部队抗洪调度。我坚持每天到各个抗洪部队上门一次,了解情况,征求意见,交心通气,加强联系沟通,协调部队之间以及军政、军民之间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以前虽多次到过江南,但大堤的情况并不十分熟悉,特别是江南的地形不好记。于是我请江南籍干部孙少游当向导,带领我沿堤走了3天约30多公里,了解沿江堤各村组、各堤段堤情险情和防守单位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开始由于经验不足,出现一些被动的情况,如部队驻地离险工险段较远,不利于快速出击:部队到达后急于投入战斗,抢险任务又没有及时衔接;防守单位直接找部队求援,把部队作劳力使用,出现险情又调不出兵力。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经过调查研究和多方协商,根据大堤的实际情况,将部队合理部署在大堤沿线,大堤分上、中、下三段,每一段都安排有抗洪部队把守,重兵驻守在重大险情附近。上段部队驻扎在鸭栏、四合村,下段部队驻扎在长江、灯塔村,大部分部队驻扎在谷花洲,便于上下调动。在指挥调度上,确定部队投入抗洪必须由大堤防指发出指令,由我和军事科长与部队联系落实,一般情况就近调动,特大险情集中兵力合力突击;参加一次抢险后适当休整,各部队轮番上阵,有劳有逸,张驰结合,充分发挥部队的战斗力。
在多支抗洪部队中,武警8733部队是在临湘时间最长的一支。他们战斗在抗洪抢险的最前线,哪里有险情,就出现在哪里。由于他们时间最长,我与他们的联系也就比较多。特别是何团长,抗洪时身先士卒,指挥若定,平时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我经常去他的住处交流情况,交换意见,并多次一块吃饭。他性格豪爽,很有酒量。有一次,师首长到他们团检查工作,为了表示对抗洪部队的感谢,我们在江南镇政府设便饭招待。席间,师团首长都喝得高兴,我也高兴,不知不觉就喝醉了,当场出了洋相,现在回想起来还真有点不该。
这次解放军参加我市抗洪抢险,一直坚持到最后胜利。我市各单位抗洪人员9月11日全部撤回,而抗洪部队最后一支9月13日才撤离,我直到把最后一支部队送走,与他们共同战斗了5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