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忆中的伟人胡耀邦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8-07 12:00
人生心灵深处的记忆是不会轻易忘却也不会轻易打开的。但生命的历史进程往往要留连顾盼,去触动它撞击它。
最近整理书柜,一份文件忽然呈现在面前,使我受到某种强烈的感应。这是40多年前,一位伟人亲自实践并指导总结、撰写和批示的材料,它记录了党的领导在那个时期,对农业、农民、农村工作倾注心血的一个探索过程。纸张已经发黄,印刷有些模糊,但正文、字号、密级、签呈印戳及批阅手迹等都赫然在目。岁月早已远去,而陈旧的往事仍很鲜活,翻翻读读,那字里行间仿佛泛起闪动着的涟漪,顿时汇合化出了一路清晰可见的亮丽风景。我好象感觉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一双深邃的眼睛,而且似乎隐约地听得到一种非常亲切的声音。于是,趁着阳光,一同走进记忆深处,循着那生命中铭刻下的印痕,去重复那个昨天的故事,去走近故事中那位历史伟人,去拥抱那宽厚的温暖情怀。
1963年,一个初夏的黎明。天穹,还散落着几颗朦胧的小星。平江县委和招待所之间的林荫道上,寂静无声。风很轻,蝉未鸣。拥簇着的绿树抻着惺松的枝叶,只有宿巢的小鸟在睡梦中偶尔发出几声亲昵的啾音。人们都还没有起床,唯独那栋青砖平房的一个窗户里,透射出一束光明。
那是胡耀邦书记早早地点亮的灯光。
他虽年近半百,但总是那样青春般地激情燃烧,有一种舍我其谁的责任感,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深更夜读之后,稍稍躺息了一会儿,便又翻身起床,拿起一摞文稿纸,轻快地走出来,朝着东方做些深呼吸,两只胳膊往后拉几拉,扩了扩心胸。好象是要抛却疲劳,赶超黎明,提前向新的日子冲刺。宅旁菜畦间的小径上,摆放着一张圆形小木桌,几把藤椅。他便伏在那里,对着新露的晨曦,急速地翻阅文稿。看看停停。时而勾勾划划,时而默默沉思,然后趁着渐渐发白的晓色,奋笔疾书,这时天际渐渐升起霞光,绚丽无比。
我站在不远处,没敢前去打扰。因为他在批阅的材料,正是我连夜赶写出来的。他发现了我显得很兴奋,向我招手。“啊,啊,平江有秀才,平江有秀才!”“昨天我看了县委的一份报告,今天你又写了这么好的一个材料,我高兴得一早爬起来就写批语,连早饭都没有去吃!”他就是这样,表扬,总是特别鲜明;批评,也相当严厉。我长期在县委办公室工作,文件材料写得不少,但在中央大领导的表扬面前,还是显得拘束不安、手足无措。赶忙低着头去阅读那《推荐一篇好材料》的批语,并遵嘱补充修改了材料的几处文字。
批文和材料经过与日前赶来会合的华国锋书记商量后,即派人派车送往省委办公厅,连夜赶印省委文件,发往各地委、市委、县委、区委、公社党委以及各工作队,又于次日在平江召开县委书记会议作典型研究推介。其处理的规格、方式和速度都是异乎寻常的。
被毛主席称作“小胡”的耀邦同志,我们早已大名久仰,都知道他是中共中央委员,青年团中央第一书记。当他回湖南到湘潭的消息传来时,包括浏阳、平江在内的地区各县市,上上下下奔走相告,拍手相庆。关于他的传奇经历和工作佳话不径而走。比如15岁不到就参加革命,老苏区活跃的“红小鬼”,18岁的少共中央局书记,20多岁任延安抗大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总政组织部长,解放战争中的十八兵团政委,进军西南后主政川北,等等。在革命重要关头,他总是挺身而出,以昂扬的征战者姿态,站到历史的前沿。长征时,19岁的他主动向中央要求,下到作战部队,自始至终担任中央先遣团政委。解放战争开始,中央决定进军东北,他向毛主席当面请求,走出中央高级领导机关,派他到前方去开辟工作,被批准率领先遣支队离开延安向东挺进。现在,全国经历“三年困难”,中央开了七千人大会,决定加强地县和基层领导,调整工农业生产政策,争取尽快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改善人民生活。身居高位的耀邦同志,又同过去一样,主动请缨,向党中央书记处报告,要求到农村去呆一段时间,研究农业农村的实际情况,这样,他担任了湖南省委书记兼湘潭地委第一书记。
这些信息在下面迅速传递着,使得几年来过苦日子共渡难关的低压空气渐渐消退,很快弥漫起一种新鲜轻快的氛围,人们的脸上写满了喜悦、赞许和期望的等待。
他一到湘潭,就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用他那走过长征路和东进西战的脚板“往下跑”,跑遍湘潭地区的北五县,接着又奔走于南五县,一个一个区乡,甚至一个个村去访察下情,倾听群众意见,实事求是地对情势作出正确的估量。
曙色迷濛尚未开,钟声隐隐拂林来。
一声敲落关山月,惊破人间梦几回。
南下茶攸二十天,人与桃花绿柳眠。
大地春光无限好,飞鞭着意促丰年。
从他在茶陵攸县等地即兴吟哦的这些诗句中,我们不仅能领略到他浓厚的文学情趣,更可以感触到荡漾在他胸间的万千思绪,以及对农村工作、党的事业的决心和乐观自信。
全面调查把握矛盾之后,紧接着“飞鞭着意促丰年”。他决定从解决干部精神状态、思想作风问题入手,在全地区提出“解泄气、鼓干劲、搞生产、渡难关”,大抓粮食为主的农业生产、林业生产和多种经营。同时,深入浏阳蹲点,精心谋划,在全县采取大手笔、大动作的方式,组织2000多人的工作队,开展了以教育干部为重点的“四查四帮”运动。即:查贫下中农发动情况,帮助把阶级队伍组织好;查干部放包袱情况,帮助密切同群众关系;查生活安排情况,帮助把困难队、户的粮食安排落实;查生产情况,帮助下面搞规划、抓管理,解决急需解决的问题。查是方法,帮是立足点,从而有效地转变提高了干部的思想作风,显著地改善了基层的干群关系,很快改变了农村工作的局面。一开始就显示出他善于驾驭复杂局面,喜欢开创性地工作的鲜明个性。
我见到耀邦同志,是他从浏阳取得经验后转到平江指导开展“四清”运动的时候。他的个子不是很高大,但神情坚毅,浑身透着朝气。他一来就听汇报,看材料,同县委分析研究,部署工作,有“一种特殊的精神抖擞、热情充沛的魄力”,强调把中央的政策和下面的实际结合起来,把工作的扎实细致性同作风的紧张迅速性结合起来,雷厉风行,势如破竹地开展工作。
一方面,以区为单位,把大队干部集中起来,开好“放包袱,早自清”的大会,充分运用典型对比的方法,启发干部进行自我教育。耀邦同志不畏疲劳,一个区接一个区去参加会议,同社队干部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形象生动地用长征精神、毛主席的指示、群众的呼声,来鼓励大家自清早清,主动下楼,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没有长篇报告,更多的是对话,到事到人甚至指名道姓,用本地的典型来带动大家。针对干部中存在的泄气、怨气、不服气和悲观情绪,特别着重讲解毛主席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实现从物质到精神,从精神到物质的飞跃”这些新的批示,激励大家振作精神,有所作为,有所前进。
几个区的会议我都跟随在场。他的讲话语重而心长,鲜明而富有生气,严肃又不失诙谐。声音宏亮,语调铿锵有力,好象要把澎湃在胸的激情和萦绕于脑的体验倾泄出来,使人受到强烈的感染。耀邦同志亲自做宣传鼓动,对开好各区大会起到了很好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几天时间之内,大多数干部都清理了自己的经济、思想作风问题,“洗手洗澡自己清,轻装上阵干革命”,精神大为振奋。当时,县委有一篇报告,及时总结了这次“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实践体会。
另一方面,地、县委组织工作组下去“解剖麻雀”,到长寿区桂桥公社黄雀大队开展包括生产队干部在内的“四清”工作。这个大队很有典型意义。党支部和大队、生产队干部内问题严重,区社党委三次进去都没有揭开盖子。但是群众意见一直很大,工作组入队前后的几个晚上,发现有人在大路上丢一种叫做“西江月”的纸条子,揭露大队干部贪污腐化等问题。随后赶来的耀邦同志听了这个情况汇报后,幽默地笑着说:“麻雀没有捉到,就解剖黄雀吧。”于是从开展钱、粮、工、物的 “四清”入手,下决心打一个攻坚战。经过宣传贯彻党中央《关于目前农村若干问题的决定(十条)》,深入进行阶级教育和政策教育,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4天时间就基本澄清了情况。接着扩大战果,落实材料,划清政策界限,妥善区分和处理不同矛盾,把那里的基本问题解决了。黄雀大队很快变了一个样,周围的群众也轰动起来,局面一下子打开了。
在这段工作中,耀邦同志亲自掌握进程,一天一天地安排,参与做具体工作。他早上一起床,就找工作组员问情况,白天下队去田间屋场访问,晚上披星戴月,到队里召开不同对象的座谈会,有时谈到深夜甚至黎明鸡叫。北京同来的小刘秘书(党小组长),着急首长健康,不让他晚上出去。耀邦同志象小孩一样去央求,许诺一二点前回来,才达成妥协。
一个六月炎炎的下午,他在长寿区委召集几个公社书记汇报,商研大面“四清”。几个钟头不停地听、记、问、讲,一点也不顾自己几天来脱肛和痔疮出血的病。知情的小刘烧好一脚盆热水,几次提醒他休息一下去洗个澡,而他不大在意,反而同大家越谈越开。小刘没法,一边向与会人员招呼,一边强拉着耀邦同志去房间。耀邦同志面带怒容,批评不该把会议弄散了。这时的小刘也不争辩,两手把他穿着的裤子后裆拉起,连声道:你看,你看!只见那条白颜色的夏布长裤,被肛门伤口流出的血水洇红了一大片。跟进房间的我,也被深深震憾。一个中央高级领导,竟然象士兵一样,在前线冲锋陷阵而奋不顾身,我们在下面的干部还有什么理由不把身上的缺点错误完全抛掉呢?耀邦同志本身就是一种号召,一种搞好“四清”、推动农村工作的动力。
大面和点上的工作告一段落后,耀邦同志用他的轿车,把留队观察效果的我接到县委招待所那栋青砖平房里。他早已等候在那里,一边听我汇报,一边翻阅自己的笔记和有关材料,思考着怎样帮助我写好黄雀大队“四清”运动的总结。直接在中央领导同志面前执笔写文件,我感到很有压力,拘谨地缄口不言,静默等待指示。他见状说:“怎么啦,肚子里有货搭不出来?!”一下把我逗笑了。气氛轻松下来,他便给我谈写作,讲毛主席的要写“又有原则,又有名有姓、有事件、有阶段、有过程、有结论的文件”的号召,讲文章的“三性”:鲜明性、逻辑性、生动性,指出我综合汇报的几个地方有逻辑性问题,比如“黄雀大队紧靠长寿镇,资本主义倾向严重”,怎么能这样简单推理判断呢?他要求我把综合情况与写文章区别开来,用心写得生动些,讲究点文采。兴中,他举述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写作风格,在房中踱来踱去,高声朗读那首《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他的声音随着感悟而抑扬缓急,把我们都带入了诗中那种意境。他说文采是很有魅力的,勉励我们去学习磨励。随后,把黄雀大队的材料,从标题到分段安排都详细地讲了意见,嘱我大胆地写好。他又怕我紧张,把时间宽松下来,告诉我他本来要去浏阳,但要把材料写好带走,说今天写不完就明天或者后天,一定等写出后再去。
也许是压力,也许是责任,也许是感染的激情冲动。下午4时走出招待所,我没有回家,就扎到办公室去爬格子,直到凌晨3时完稿。天还没亮,耀邦同志派人来问进度。我的字迹比较潦草,不等謄写清楚,就急不可待地把稿纸拿去审阅。于是就出现了招待所青砖平房前那早晨的一幕。
象农民收获果实、工人制成产品一样,耀邦同志的脸上表现出对黄雀大队“四清”报告的满意和欣喜,也自然流露出对面前执笔写报告的青年人的关注。好一些日子的相随,他不仅走进了“四清”,走进了农村,走进了群众,也走进了我的心田。我们好象成为忘级别、忘年龄的朋友,拘束不太多了。讨论材料的当中,他不时地询问我的年龄、文化、工作经历,读过哪些书,今后的志向,等等,作为共青团的最高领导人,他似乎有一种做青年工作的天职,不放过任何一点机会。他很快转换成了一位长者、一位老师,谆谆教诲鼓励我安心工作,多读书,多写作,当无产阶级的笔杆子。他还用铅笔在一张纸上,给我圈点要读的五个方面的书目。除了熟读毛选四卷、选读马列著作之外,要哲学、文学、历史、逻辑知识、写作知识等都涉猎一些。他还点到了艾思奇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李达的《社会学大纲》等。他要求我熟读古文100篇、唐诗100首、宋词100首,看几十部中外名著,研究学习现时报刊杂志的好文章,再自己写好100篇不同体裁的文件文章。最后,他把笔用力一搁,热情地说:“马克思讲‘天才出自勤奋’;好好干,我们党内的大秀才胡乔木、田家英,二十年前也就是你们这样的水平。”这些梦幻中饱蕴真诚希望的话语,一直伴随着我,成为负重前行、坚持几十年笔杆子生涯的一种支撑。虽然有过迷惘、也有很多愧疚,但作为一个普通的年轻人,毕竟真正见证了一个伟人的宽阔情怀,那是多么幸运啊,怎么能不在心灵深处烙上幸福的记忆呢!
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
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
这是伟人胡耀邦史诗般人生的写照。他,功绩灿烂历史,情怀尽是故事,足迹皆成风景,永远不会被时间的风吹雨打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