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手机版 > 社科新闻

我市召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书交流会

我市召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书交流会

为广泛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了解学习习近平非凡的成长历程和亲民爱民的思想根基,树立起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4月13日,我市召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书交流会,畅谈读书心得,交流读书体会。

会议由岳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岳阳新华书店联合主办,由市读书学会协办,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研究员魏星主持,湖南理工学院原校长、教授、文艺评论家、市文联主席余三定,岳阳职业技术学院院原院长、一级作家、教授段华,市直机关工委书记、教授李桂华,市委党校副校长、副教授霍益辉,市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郑立新、张萍、汤迪军,岳阳新华书店总经理陈胤夫,团市委副书记陈勇,以及市社科机关干部、社科专家代表、各社科类社会组织负责人以及新华书店部分读者代表,媒体记者共100多人参加。此次活动得到了湖南日报岳阳记者站、岳阳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岳阳日报云梦周刊、洞庭之声报《读书》栏目、岳阳人民广播电台《方琳书香》栏目的大力协助和支持。

魏星主持: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部书,是由中共中央党校电视台策划并摄制的一部系列片,,2016年11月28日至2017年3月17日采访实录在《学习时报》连载后,引起热烈反响。2017年8月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

这部书,共收录了29人的采访实录,其中既有同习近平一起插队的北京知青,也有同他朝夕相处的当地村民,还有当年同他相知相交的各方面人士。这些受访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部书,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是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升素质的生动范本,也是国际社会全面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珍贵历史资料。因此,我们举办这次读书会,对于增强党员干部的看齐意识,培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价值体系,具有很大的现实教育意义。

陈胤夫致辞:

习近平总书记热爱学习,热爱读书的精神,对当代青年的成长,对推进全民阅读有很深远的意义。当然也对作为国有文化企业的新华书店是一种鼓励和鞭策,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宣传十九大精神和习总书记新时代思想,是新华书店的使命和光荣。

骆志毅(岳阳广播电视台知名播音员)朗诵:

《习近平自述: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

方琳(岳阳广播电视台知名播音员)朗诵: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节选片段

舒缓的音乐声中,岳阳市广播电视台知名播音员骆志毅先生、方琳女士真情朗诵,把习总书记的青年奋斗形象带到了听众眼前,在或低沉或高昂,时激越时舒缓的朗读声中,在场听众沉浸其中,随着朗读完毕,掌声热烈响起。

余三定:多侧面立体式的人物回忆

我对《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印象特别深的地方主要有四点。

这是一部非常好的口述实录作品。中国社会科学院有一本刊物《历史研究》,它十多年前就开辟了一个讨论,就是研究中国的当代史,其特点是通过口述实录的途径来研究,因为当代历史的特点是什么呢?就是人物还健在,亲历的这些事件还在,所以就组织进行这项工作,然后发表了好多篇论文,这个《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就是一部非常好的口述实录作品,这是我印象最深的第一个特点。

这本书和一般的口述实录作品还不一样,它多侧面立体式地回忆人物,分三大类,有知青说、村民说、各界说,20多篇,几十个人的回忆,而这些人都是和他很熟悉,和他在一起当知青的,这样就使我们看到一个非常具体、非常亲切、有血有肉的习近平,比如第一篇回忆习近平报名的时候,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是年龄最小,没有到年龄他就要求下放,老师还动员他留下来,他最后还是坚持下去了,这个是很了不起的。

这本书很有一些文物价值,有的已经几十年,那些配的照片,当时留下来的票据,作为佐证,使我们感到这个事情特别真实、特别可信。

它不单是写事记事,而且还写了习近平的内心世界,写他的想法、他的情感,有的是间接地写,当时他们到那不久,有一个老人过世了,他的儿子是受到冲击的,习近平还是去祭悼去鞠躬,就表现了他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对老一代人的尊重,他的内心世界是非常丰富的,非常感恩。

我和习近平年龄相仿,也有过5年知青生活,我973年高中毕业到1978年在月田。因为本来就是农村的,所以不叫下放知青,叫回乡知青。看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后,我翻了自己当时的日记,跟习近平的生活有一些相同与不同之处。不同之处在于,我和他原来生活的地方不一样,他生在城市我生在农村。农村生活本来就比较苦,吃不饱,所以我的日记里看不到很苦的记录,而习近平的感受不一样,他是从生活条件较好的北京去的,所以相对反差较大。相同的地方有两点印象较深,一是非常地热爱读书,因为当时很多书是不能看的,是要烧掉的,就从收破烂的地方找书,我的一个高中同学写了一篇发表在湖南日报的文章,回忆当时的读书情况,就是无书可读,只能读字典,读从商店买东西的包装纸上的文字。所以当时只要有条件只要有时间就是读书。二是虽然那时很苦,但充满了理想信念和热情,那时候我们想的不仅是解放全中国,而且要解放全人类,当时喜欢写信,现在翻看以前写的都是政治问题、哲学问题、历史问题、现实问题,谈理想信念,谈共产主义,没有涉及生活事情,这是共同的地方。我准备回去之后,还要更好地研读这本书。

段华:致敬青春,仰视崇高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经受了一次重温入党誓言,回望初心的精神洗礼;感受了一次追寻青春芳华,仰视崇高的审美愉悦。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以黄土地一般朴实的语言,以延河水一般澎湃的激情,向读者展示了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背景下习近平同志卧薪尝胆,砥砺奋进,脚踏实地,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介绍了他热爱老区,情系人民,不辱使命,开拓进取的感人事迹。大量生动鲜活的事例说明,习近平在陕北延川当知青的七年,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特别艰苦的生活环境中,他将个人的前途、命运和情感深深融入中国农村,融入陕北农民的七年;是他用非凡的智慧,胸襟和胆魄,认识农村,研究农村,改造农村的七年;是他以顽强的毅力,刻苦自学,博览群书,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宏大领域内攻关克难,塑造一个强大自我,为担当更大的社会责任做好知识修养储备的七年。正如书中采访对象艾平所说,延川七年,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和实践的历史起点。

一、坚定的理想信念,为习近平后来乘风破浪扬起了风帆。作为同龄且同时代的知青,我深感习近平人格的伟岸、志向的高远、意志的坚韧、精神的崇高。作为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他一心扑在工作上。他关注的不是有没有回城的机会,而是沼气能不能点燃,淤地坝能不能筑好,梁家河能不能改变面貌。这些看起来是一个村的农事,琐事,实际上是事关百姓生活质量的大事、要事。再往大里说,这种心系百姓,情注民生的情怀,就是一种崇高理想和坚定信仰的朴素呈现。

二、滚烫的爱民情怀,为习近平后来情系苍生涵养了大爱。《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以大量生动鲜活的事例,讲述了本书主人翁与陕北高原劳动人民亲如一家,骨肉情深的故事。粗略分析,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关注弱者,扶贫助困,捧出真诚,奉献爱心。二是殚精竭虑,呕心沥血,攻关克难,为民服务。三是人在外地,情牵陕北,心灵共振,血脉相连。正是因为习近平这种倾注全身心的情感和力量的付出,赢得了梁家河农民兄弟的热爱和敬重。7年的知青岁月,铸就了习近平“以人民为本”的理念和方向,这七年,他与农民朝夕相处,患难与共,建立起了血肉联系,了解了农民的疾苦、愿望、梦想与期盼,树立了为人民办实事的理想。人民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立足点、落脚点、出发点。

三、扎实的知识储备,为习近平后来治国理政打下来基础。这里讲的知识包括两类,一是社会知识,一是书本知识。习近平在陕北当知青七年,实际上是上了七年制的社会大学,在这里他与农民心贴在一起,汗流在一处,面对的是穷山恶水,获得的是深情厚谊,立下的是雄心壮志,积累的是真才实学。七年的知青岁月,也是习近平发奋苦读,博览群书的大好时光。他读书有几个特点:一是门类广,古今中外,文史哲经,广泛涉猎,兼收并蓄。二是品味高,马恩列斯毛、黑格尔、雨果等等,这些历史巨人一一和他倾情对话。三是钻研深,他不是一目十行,而是细嚼慢咽,辅之以笔记和讲述传播,还常与书友深度探讨。四是用得活。他讲究知行合一,理实一体,运用书本理论知识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习近平的知青岁月,是卧薪尝胆,历练坚韧不拔意志、铸就为民服务理想、塑造高尚人格的七年;是深入社会底层,破解国情密码,发奋苦读积累丰厚理论和文化素养的七年。当年他亲手点燃了西北高原上第一盏沼气灯,到如今他亲手点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之火,这其中存在着一种历史必然,这种必然来自总书记在陕北这块红色土地上播下的为人民办实事的理想信念的火种。梁家河,这片洒满习近平心血和汗水的土地,成为了后来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和实践的历史起点。

李桂华:学习是成长之基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通过“知青说”“村民说”“各界说”三说,用真实的历史细节,生动地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作为知青上山下乡的不凡成长历程,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党的核心、军队的统帅、人民的领袖的深厚历史逻辑。通读这本珍贵实录,我们会发现,领袖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学习和思考的过程,就是通过学习磨砺意志、锻炼品行的过程,就是通过学习不断增强本领、提升素养的过程。我们要从书中含英咀华,向核心靠拢、向领袖看齐,不断加强学习,增强干事创业本领,为加快建设“一极三宜”江湖名城、努力践行岳阳“一三五”发展思路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是要在艰苦条件下学。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大家谈到,当时在知青中,习总书记读书最多、涉猎面最广。山沟里书籍非常少见,他千方百计,克服重重困难、通过种种渠道收集到各种图书。在低矮的窑洞里、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他研读了马列经典专著、古今中外历史、中国古典诗词、军事政治著作,艰苦的环境没有让他放弃学习,反而锻炼了他学习的毅力,使他积淀了丰厚的文化素养、知识素养、道德素养和理论素养。我们也从中受到启迪和教育,要真正把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

二是要在身边群众中学。习总书记插队到梁家河村时只有15岁,是当年“老三届”中年龄最小的。七年的学习生活,不仅让总书记学会了“擀面条、蒸团子、腌酸菜,样样都行”的生活技能,还加深了与基层群众的感情,体察了民间疾苦。现在我国正处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进行精准识贫、精准脱贫,就要像总书记那样,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认真学习,读懂“百姓生活”,读懂“中国社会”。只有这样,才能精准施策、精准脱贫,最终打赢脱贫攻坚战。

三是要在基层实践里学。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在农村时间最长的知青之一,经历了许多在城市没有经历过的事,读了许多在学校没有读到的“书”。在七年的基层实践中,他热爱钻研,勇担重担,把原来一到青黄不接就全村出动去乞讨的贫困村庄,变得红红火火,一片生机。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表明,面对艰难困苦和繁重任务,必须深入群众、肯于钻研、掌握规律、注意方法,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这是战胜困难的关键和保障。我们广大党员干部要切实转变作风,深入实际、深入基层,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要践行一线工作法,坚持问题在一线发现、矛盾在一线解决、工作在一线推动、形象在一线树立;要立足岗位,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努力提高业务能力素质,成为工作中的行家里手。

四是要在为民情怀上学。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是他与当地群众共度时艰、水乳交融的七年。七年中,他“与群众坐在一条凳子上”“与群众一块过、一块苦、一块干”,他把自己看作“普通农民”而不是“知青”,建立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奠定了他治国理政思想的立足点,形成了他为民、惠民、富民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出发点。我们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融入群众、植根群众、造福群众的方法与情怀,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弘扬中国人民的四种伟大精神,扎扎实实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懈奋斗。

霍益辉:党员干部锤炼党性的生动范本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客观、真实、生动地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陕北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既是青年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又是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升素质的生动范本。作为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渠道,党员领导干部加强党性锻炼的熔炉,我市市县两级党校根据中央党校的部署、要求,把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同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密结合,引导党校学员和教职员工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持党校姓党的原则、从严治校的方针,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一是将该书作为党性教育的主要教材、学员学习的必读书。为达到最佳效果,我们精心设计了五个“规定动作”,要求所有学员必须用一个月时间精读原文,并对照自已找差距,认真撰写党性分析材料;学员党小组召开民主生活会,要求红脸、出汗、动真情;分班组织学习研讨交流,人人谈学习体会,择优推荐发表;全校组织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演讲比赛和“学领袖,见行动”扶贫助困、社会调研等系列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学员理解和践行青年习近平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使学员在党校这座理论殿堂和党性熔炉陶冶中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

二是实施教研融合,推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进课堂。我们利用自身资源和平台优势,组织精干力量,对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思想品格进行深度挖掘和提炼。将青年习近平高贵的品格表述为:志存高远,有追求。7年知青岁月是习近平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阶段。他之所以能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走好人生的第一步,与他这7年努力拼搏、自强不息、刻苦锻炼有关,这是他成长的内因。不惧艰难,能吃苦。他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他意志坚强,吃苦耐劳,顺利度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四大关,并使自已的精神得到了升华,思想得到了提升,认识得到了提高,成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优秀基层干部,为担当党和国家大任,奠定了坚实的人格基础,习近平“三农”思想也开始萌芽。博览群书,爱学习。他勤奋好学,除了从自己家里带了两箱书,还与其他知青相互交换书籍阅读,夜以继日,孜孜不倦。涉及有政治、历史,有文学、哲学、军事,还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经典古籍等多个方面。总书记的讲话之所以具有哲学的眼光、底蕴和智慧,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得益于他的丰富积累。矢志不渝,办实事。他一心想着为当地群众办实事,建厕所、搞沼气,始力改变当地落后面貌。沉着稳重,敢担当。梁家河村民说:“近平敢说敢做敢担当。”他一旦担起责任,就有自己的想法,就敢干事,敢干大事。七年知青生活,铸就了习近平沉着淡定、坚毅冷静、举重若轻和步履稳健的伟人丰范。党校教师认真钻研,抓住细节,深刻领会内涵,精心锤炼提升,作为案例融入讲稿、进入课堂,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使学员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忠诚核心、坚决维护核心。

三是党校系统教职工带头学习,增强了做优干部教育事业的信心。教育者要先受教育。我们把组织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党校十九讲》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上的讲话》纳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引导党校党员做到政治合格、执行纪律合格、品德合格、发挥作用合格,发挥表率作用。我们牢记总书记的教导,反复强调党校工作必须向党中央看齐,自觉坚持党校姓党、党校教师姓党。这个党校工作的根本原则和做好党校工作的根本遵循。在党校讲台、公开场合对重大政治和理论问题发表观点和看法,自觉维护党的威信、维护党中央权威,自觉维护党校形象。无论公开还是私下里,在党校决不允许发表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的言行,违反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错误观点。这是党的政治纪律,党校必须模范遵守。党校教师在自身党性锻炼上更要严格,努力做模范党员,用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学员。特别是青年教职员工,通过学习青年时的习近平总书记的艰苦奋斗精神,志存高远、淡泊名利、甘于奉献、脚踏实地,勇于创新、不断进取,建功立业。

郑立新:初心的起点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可以说是读得畅快淋漓,十分震撼!书中收录了对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一起下放的知青好友、下放地梁家河村和赵家河村的村民以及与他有个深入接触的记者、领导干部等人的采访实录,讲述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许多感人故事。读后对习近平的知青岁月有了一个立体化的了解,对他的成长经历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更深的一个感受就是通过习近平的知青岁月更为深刻的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为深刻地理解他的初心。可以说,他的知青岁月真是一部青春励志大片!他的知青岁月就是他初心萌芽和起点。

一是如饥似渴的学习和研究。田间地头、劳动间隙、深夜窑洞的煤油灯下,只要有可能,他都在读书学习。读书对他来讲跟吃饭喝水一样必须。更为重要他不是一般性的读书学习,而是研究性的读书学习,经常几本书同时读,一边读一边思考,比较对同一个问题,不同人的结论以及他们的思考方式,再将自己读到的学到的知识回到实际生活中去检验去提升。

二是强烈的人民情怀和使命意识。习近平下放的时候正是他人生最为黑暗的时候,对年少的习近平来说,这里的乡亲特别亲,又特别穷特别苦。所以他对这里的乡亲也特别亲,同时也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这里的穷困落后的面貌。习近平在陕北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农民的苦和农民的淳朴可亲,这也增强了他的使命意识。他在离开梁家河上大学时,就立志将来要从政,能够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为人民谋幸福。

三是党组织的精心培育。习近平入党可谓历经波折,很多共产党员给予了他关怀,有些领导干部甚至是顶着政治风险。这些事情让他对党组织充满感情,在他后来给梁家河村民的信件中,他反复讲要相信党相信组织。他的这些经历也让他认识到了党的组织建设、党员的教育培养的重要意义,认识到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四是良好的家风教育。习近平出身于一个革命家庭,也是党的高级干部家庭。他的父亲习仲勋年轻的时候就是风云人物,新中国成立后担任过国务院副总理。还有他的母亲齐心、大姨齐云和姥姥也是老革命。这样的家庭给他最大的财富就是良好的家风教育,特别是革命教育和为国为民的理想教育。

陈勇:用实干精神托起青春梦想

2017年10月23日,我第一次拿到《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他最先提到的“实际”“实事求是”都是实践的具体表现。唯有实践,才能认识到实际;唯有实践,才能做到实事求是。所以,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既是我读这本书一个最大的感受,也要成为自我教育的遵循。

谋事要实,沉下身子。习近平同志在任梁家河村党支部书记期间,带领村民打坝、挖井,办缝纫社、代销店、铁业社、磨坊,只要是村民需要的,只要是他能想到的,他都去办,而且都办得轰轰烈烈。2015年2月13日,农历乙未年春节前夕,习近平同志到陕西考察调研的第一站,就来到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村。他在同梁家河父老乡亲谈心的时候,深情地说:“我走的时候,我的人走了,但是我把我的心留在了这里。”撸起袖子加油干,并且把该干的干到极致,把该做的做到最好,把该走的走到前列,沉下身子,扎扎实实,为人民的幸福生活谋划一番实实在在的事业。

创业要实,敢于开拓。在读这本书时,能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年轻时就是一个爱学习、爱思考的人,从他见了好对联就抄下来、遇到新鲜事就刨根问底,再联系他插队期间如饥似渴地坚持读书学习,都说明他是一个崇学尚读的人,是一个有精神追求的人。而扎实的学习,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成就了他创业的开拓的精神。一干就是7年!是受苦受难的7年,是踏踏实实干出来的7年,是实实在在敢于开拓的7年。总书记在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开拓进取,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做人要实,莫忘初心。习近平总书记年轻时候的志存高远,他的远大理想,不是当多大的官,不是走到多高的位置,而是看似平凡的“为老百姓办好事”。在梁家河插队的岁月,是习近平同志与当地村民整合在一起的岁月,也是当地村民关爱、关怀、关心他的岁月。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他真的是把老百姓当成自己的亲人,不仅了解老百姓的疾苦,而且对老百姓有着深厚了感情。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让我逐渐懂得,对一个人的思想和价值观起作用的,并不完全是标语、口号和高音喇叭的灌输,更是艰苦的生活和劳动,是同基层,同老百姓相处相融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如人生处处留意,皆有学问。始终不忘为什么出发,始终不忘良心与责任,始终不忘“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一初心,这是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与担当。

?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过:“这个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作为青年的我,作为做青年服务与工作的我,既要仰望星空,加强学习,又要脚踏实地,走进青年,做好他们成长成才的贴心服务,争做他们向上向善的知心朋友。

声犹在耳,余味不断,参加读书交流会的市民都表示,这是一次营养丰富、受益良多的交流会,回去之后一定要好好看看《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会议结束后,很多人都直接买了几本书,有的表示不仅自己要读,还要送书给好友读。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图书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