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场中举
科举制自隋以来,一直沿袭,开始只设文科选拔文官,后增设武科选拔武将。北宋徽宗(赵佶)崇宁四年(1105年)三月,朝廷照例开科取士,谓之春闱。不过此次是同开文武两科。湖南路(路:宋时地方区划名,相当于今天的省级)武科考场设在巴陵(今岳阳市)白湖塅畈。
时值暮春,惠风和畅,杨花纷谢,柳絮轻飏,烟景迷人。考场布置得十分庄严,周围旌旗布列,岗哨林立;场内战马嘶鸣,刀光剑影;主考官肃立考台,满脸杀气;应考者个个膀阔腰圆,威武傲世。活脱脱一幅“沙场秋点兵”的气派。
这时,有位考生虽然长得五大三粗、英气逼人,但年龄远远超过同科应考者——已经30岁了。要知道武举考试是二十岁左右的后生们的天下,超过二十五岁,一般就不在其列了。其他考生都视之以异样的目光,可他却信心十足。因为少年立志报国,平日苦练兵器,自认为火候已到,今日武场举人志在必得。
考试开始,鼓声如雷,阵阵惊魂;呐喊震天,声声夺魄。剑舞龙蛇,如草圣现身;刀劈彩虹,似盘古再世。铜锤裂地,画戟破天。疾身手获猛虎,走马箭穿垂杨。直杀得走兽遁迹,飞鸟潜踪,花容失色,日月无光。经过各兵器的激烈较量,很多年轻力壮者败下阵来,年届三十的考生居然中了武举。按照惯例,中举者全副武装骑马在附近山上奔跑以示威风,此举时称“跑道子”。当时所跑之山称道子山,就是现在乌江完小所在地的那座山。此壮士乃白湖塅任祖谦是也。
二、靖康蒙耻
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徽宗退位,钦宗(赵桓)即位,翌年改年号为靖康。靖康元年(1126年),钦宗刚登皇位,金人铁蹄踏破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掳走徽宗和钦宗。可怜不可一世的皇帝在北押途中只能发出“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凭寄离恨重重,者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的亡国之音。亡国之音,信可哀也,其中有泪,更有血,若不去想此乃他数十年淫逸失政的自作自受,倒也不妨为洒一掬同情之泪。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靖康之变”。岳飞称之为“靖康耻”。北宋王朝也随之而亡。
“靖康之变”,官僚、士大夫、文人、学士等社会名流纷纷南逃。1127年岁次丁未,赵构在临安建立南宋,国号建炎。
国破家亡,文人空自仰天长叹,武将勇当效命疆场。然而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主战者有之,主和者有之,偷安者有之,卖国者有之。历朝历代莫不如是。流芳千古者如岳飞、宗泽、韩世忠、文天祥之辈;遗臭万年者如赵高、秦桧、严嵩、汪精卫之流,本文主人公任祖谦也在流芳千古之列。
三、落马惊魂
时间定格在南宋高宗(赵构)绍兴四年(1134年),岁次甲寅,离崇宁武举科考过去了二十九年。地点在岳州巴陵古城以东约十公里的黄茆山下,山下有一小块平原,现称康王塅畈,西面紧靠奇家岭。江南水乡,阡陌纵横,溪港网布,小桥频立。今康王乡康王村下桥组有上桥、中桥、下桥。下桥旁有一池塘,现名任家塘。
是年十月十八日,季值初冬,时在卯刻,雾锁远山,烟笼近水。有一勤快农家少妇,清早来到下桥池塘浣洗衣物。浓雾弥漫,四野沉寂,时间推移,卯转辰刻,太阳渐出,浓雾渐散。少妇抬头,见一人骑马,自西而来。当时马为主要交通工具,无甚稀罕,那人那马由远而近,渐至桥上。只见马尚完好,骑者无头,浑身鲜血,甚是恐怖。农村少妇何曾见过这等怪事,惊恐万状,失声大叫:“天哪!这个骑马的人没有脑壳!”话音刚落,马背上的无头之人訇然滚落,掉至桥下。少妇这一惊吓非同小可,回家高烧三天,郎中切脉,无药可医。后请当地六荫庙里的和尚做了七天法事,方渐痊愈,时人无不唏嘘。从此,该桥被称之为“落马桥”。骑马者何人?砍头因何事?众说纷云。
四、传奇迷雾
花开花落,岁月蹉跎。绍兴四年距今已有八百八十一年了。在八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朝代更迭,一代一代的人成为了古人,落马桥的传奇故事也一代代演绎着,而且版本繁多。
有任将军之说。任将军名任添统,号祖谦,自崇宁四年乙酉科考中武举以后,一直在朝为官,先在汴京,后在临安,离湖南岳阳家乡路途遥远。添统将军上有老母,下有娇儿,室有贤妻,将军恋家心切而不得归。后不知因何得“竹马”一匹,此马有神功,从京城至岳阳一夜往返不在话下。将军白天上朝伴君王,夜晚居家陪妻儿,日子过得好不快活。不过此事只能秘而不宣,否则有欺君大罪,因此连老母也要瞒着。时间一久,精明的老母发现儿媳房间夜晚经常有人私语,便起疑心。又过了一段时间,儿媳又怀孕了。儿子暇日休闲,回家省亲。老母问儿子:“添统我儿,你在朝为官,没有在家,怎见儿媳房间夜夜私语,且又有身孕?我们是官宦之家,家风应是邻里表率,岂能做伤风败俗之事?”儿子答道:“娘哎!孩儿不孝,有事相瞒。因我有匹竹宝马,日行数万里,晚归早去,白天在朝,夜晚在家。”老母不信,道:“岂有此事,马拴何处?”儿子无奈,指着门后一竹竿说:“此乃宝马也!”老母将竹竿拿在手中,左瞧右看,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将竹竿用两腿一夹,作骑马状。只听一声马的哀鸣。添统大惊道:“娘哎,您害死孩儿了!您这一骑,此马神功尽废,还原成一竹竿了!”于是,改乘普通马上朝了,赶到京城花了十天。皇帝质问,御史弹劾,添统将军百口莫辩,于是收监待斩。百官求情,改判罢官归田。但此等人物,朝廷终归放心不下,为绝后患并堵塞言路,遂派大内高手跟踪追杀,行至岳州巴陵以东齐头岭(今奇家岭),高手放出飞刀(即民间传闻和武侠小说中所谓“血滴子”的杀人暗器),砍下将军脑袋。头已砍下,身子未倾,马照样前行,行至今康王乡康王村的下桥,于是发生了前述“落马惊魂”中的一幕。
五、谱牒探骊
以上传说虽有神话荒诞成分,但也并非空穴来风。
任将军之说尚为可信。翻开尘封历史,我们于族谱中寻找蛛丝马迹。发现了任氏族谱有关于任将军的基本情况及事迹记载,分别附录原文以下。
(一)任将军生平简介
公讳添统,号祖谦,生于熙宁(北宋神宗赵顼年号),九年(1176年)丙辰岁七月二十日卯时,殁于绍兴(南宋高宗赵构年号)四年(1134年)甲寅岁十月十八日辰时,寿五十九岁,谥襄毅公,因大勋赐葬巴邑落马桥龟形穴辰山戌向。即今任家塘大路旁墓碑可考。公置护坟田二斗五升(合1.56亩),八房后裔作春秋祭墓之资.事略录文集内,墓图绘祖坟图内。
此墓于大跃进年代(1958—1960)被毁,已迁葬黄茆山脉金狮枪球。六修家史后在金海先生倡导下重修,将军墓亭于一九九七年丁丑岁五月六日竣工,墓址在熊彭村任家组境内。
(二)添统公传(转载岳阳总祠民国九年(1920)《任氏家史》)
公讳添统,号祖谦。随父勤恪公宦居岳州巴陵。幼倜傥,有大志。风骨伟岸,俊慧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于宋绍兴甲寅科武举。与宗泽、韩世忠、辛次膺、岳飞、胡寅、黄龟年相善时,康王至相州,因副元帅宗泽以见对以金人狡谲,不宜敷姘阿女媾和,王大奇之,授武经部,从泽解京城之围,迁左武大夫命协商御营统制,世忠击兀术于金山,寇大溃。升承宣使,加镇靖将军。后与世忠击败金人于大仪。封绥远候。金人废刘豫,公上疏,事机不可失全师北讨扫清腥膻,以安社稷,而慰人心,疏四上不报,迨秦桧主和,议谋害岳飞,连疏乏罢,薨于家,谥襄毅公。赐葬落马桥。子八:福隆、福庆、福源、福佑、福兴、福熙、福远、福梅。皆以才见用。
(三)落马桥记(大长房延山门三十一世,金海搜集整理)
落马桥位于岳阳市东,离岳阳市城七公里,一0七国道公路线由此穿越,岳阳至乌江省道公路线途经此名胜古地,此名地相传有一段可歌可泣的动人史篇。我四世祖添统公号祖谦,于宋崇宁四年武举,绍兴二年与韩世忠、岳飞共击金人于大仪凯旋,授镇靖将军,封一等侯。时秦桧与金人主和,谋害岳飞,将军遭株连,绍兴四年甲寅岁十月十七日将军回家审(省)亲,秦桧派人跟踪将军坐骑至巴陵奇家岭,放出暗器飞刀将将军头砍掉,将军坐骑飞快至康王,河边有一妇人在洗衣物,见坐骑上是无头人,惊呼此人无头还在马上跑,这一呼叫震惊了添统将军,行至桥上身躯便落于桥下,从此这桥得名为落马桥。将军殁于宋绍兴四年甲寅岁十月十八日辰时,享寿五十九岁。襄毅公因大勋朝延赐葬于落马桥龟形穴辰山戌向。
(四)1997年重修将军墓并举行隆重祭奠仪式,会场悬挂一联:
紫气罩宗堂数历代元戎皆尊四祖;
红光笼落马愿千伙赤子尽仰遗风。
所录谱牒有关将军记载,可知如下信息:
1、将军生殁时间无误,中武举时间《传记》有误,将逝世时间误记为中举时间,在《落马桥记》中金海先生已改正。
2、将军多次参加抗金并败金人可信,不然不会加封。
3、将军授武经郎、迁左武大夫、命协商御营统制(御林军参谋),升承宣使,加镇靖将军,封绥远侯可信,因一则确有“大勋”,二则国乱多施恩。
4、将军性耿直,敢怒敢言,频繁上疏,以致罹祸。
5、最后的处罚至少是罢官归田,“连疏乏罢”可证。此句应理解为:接连上疏,以罢官罚之。“乏”应是“罚”之通假或之误,不然则是“连续上疏,因疲乏而作罢。”这是不通的。尽管四篇附录中用字、文法、断句、史实多处有误,但还是为我们研究任将军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
有两点我们是要注意的。
一是关于将军的死,是正常死亡还是被杀?
金海先生的《落马桥记》和祭奠对联语也是根据传说而撰,固然不足为证。但根据当时的形势和其性格,可能是被杀。①当时朝廷主和派当权,包括皇帝赵构,也害怕打败金人,迎徽、钦二帝还朝,自己到手的帝位又失去,当岳飞大败金人之际,十二道金牌催他班师就可足证。文中有“疏四上不报”。意为四次上疏而大臣不上报给皇帝,可见主和派胆大妄为,势力之盛。②秦桧任相,权倾朝野,心狠手辣,连战功显显、威名赫赫的岳飞父子都不放过,以“莫须有”的罪名惨遭杀害,而何况任将军乎?③任将军性格耿直,从“四次上疏”“连疏”(接连上疏)可以看出,此性格势必触怒秦桧,性格决定命运,想必任将军难以善终。④谱中有“连疏乏罢”,殁于家。可见先罢官,后死。但不知是死在家里,还是死在家乡。因此,被杀的可能性极大。那么,既然是被杀,为何谱牒不说?先祖被杀,非正常死亡,在当朝,以免受株连,要知道南宋到1279年才灭亡,从将军死到南宋灭经历了145年,其间肯定多次修谱,到后来族谱不载可能是后人不知,也可能是避讳,亦在情理之中。
二是康王境内并非任族聚居之地,为何任将军一人葬在落马桥而不按传统习惯葬于祖坟之地?
所葬之地既非皇家园林,又非风水宝地,何“因大勋赐葬”之有?只有可能是被杀于此,朝廷不许张扬,不许收尸,就地而埋。“加镇靖将军封绥远侯”时可能秦桧当权之前;“谥襄毅公”可能是秦桧“东窗事发”之后,至于族谱上“因大勋赐葬落马桥”乃后裔溢美之词。如此理解,方能与当时形势相符,与“落马桥”相关联,并解惑于所葬之地。
结论是:任将军因力主抗金,力保岳飞,被秦桧派人暗杀于康王今落马桥,并就地埋葬。
若问,既是被杀,为何不斩于京城而暗杀于回家之路上呢?明杀可能是名不正、言不顺吧!就像国民党特务暗杀李公朴、闻一多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