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期】段婧:中国会展业转型发展背景下的创新模式探讨近几年,业内人士一直在探讨会展业创新发展的问题。《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展览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5〕15号)》中也表明要推动创新发展。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会展业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新的形势下,中国会展业应如何创新发展?国外是否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发展思路?
1月18日,“今日会展”和“会展人微广播”联手打造的访谈栏目——《会展论语-今日访谈》邀请了北京辉煌魅力国际商务会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段婧女士围绕“中国会展业转型发展背景下的创新模式探讨”,做了深度探讨。
今日会展:请段总介绍一下中国会展业转型促发展的背景。段婧:今天晚上的听众大多是展览主办方、承办方(会议展览馆管理者)、展览组展商、搭建商、展陈公司、学院教授和学院学生。作为一个从事会展业近15年的老会展人,今天想和大家谈谈关于中国会展业转型发展背景下如何实现创新,有哪些新举措以及预期的效果,也欢迎会展业同行提出不同的新想法、新思路,大家集思广益,共同开创中国会展业的新出路。
如果说“十二五”时期中国会展业的基本特点是“发展+转型”,即在数量和规模快速增长中转型开始起步,那么“十三五”时期,我国会展业的基本特点将是“转型促发展”。随着“十二五”收官和“十三五”的开局,会展业面临新常态下转型升级的挑战。同时“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也将催生新的会展项目,不断拓宽会展业的发展空间。
转型升级一定是新时期中国会展业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国会展业呈现出规模快速扩大,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等特点。我跟大家捋一下:
第一点,2014年,中国展览总面积首次突破了1亿平方米,展会面积同比增长超过9%。据测算,2014年中国展览业直接经济产值达4183.5亿元,经营单位达3.49万家企业,直接从业人员达87.6万人,带动就业2905万人。
第二点,2014年全球室内展览面积达20万平方米的展会共有17个,其中4个在中国。同时,中国出境办展实力增强。据中国贸促会统计,2014年中国出境办展涉及65个国家共达1147个,同比增长4%。
第三点,如此快速的发展必将催生出一系列的创新举措,同时也会产生一些问题。在业界看来,随着“互联网+”战略的推进,每一个传统行业都将被改写,会展业也不例外。近段时间以来,“互联网+会展”成为会展业关注度极高的热点话题。会展人微广播会“上海朱家角会议”48小时30人的招商的实践给会展人开拓了许多新思路、新探索;昨日CCTV播报了郑州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买全球、买全球”的平台将会对会展业产生新的机遇和挑战。所以原有展业依赖信息技术服务公司提供互联网技术支持就需要转型提升,真正的‘会展+互联网’还需要更多的实践来完善。
今日会展:作为组展单位,您多次参与国际上的大型展会,接触过一些先进的理念,您觉得有哪些思路或理念,特别值得我们借鉴?能否举例说明?段婧:我去过不少的国家,参加过不少的展览,参加过不少的会议,也组织过不少的展览和会议,有哪些思路和理念值得我们借鉴呢?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大家一起去感受国外是怎么考虑一些新的模式的。
2015年10月我陪广西自治区副主席出访美国,广西商务厅希望张主席能到世界硅谷城美国旧金山的知名企业去考察体会他们是如何创新的?我联系美国旧金山市政府对华办公室,他们带我走到一些又破又旧的楼前告诉我:这就是知名的foundspace公司。我吓了一跳,急着说:没搞错吧。他们可是美国知名创新企业啊,怎么是这样旧的厂房啊。但对方肯定地告诉我:没有错。接着Foundspace的老板告知我,他们正在培训亚洲公司如何在美国创新,并请我听了专家的培训,我发现许多旧金山大学的教授、学生,亚洲知名的设计公司、500强以及许多制造业公司的代表当时都在场聆听。
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让我一下子联想到中国展览业完全可以学习借鉴他们的方式,解决我们展览馆空置、学院没有培训场所、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创业艰难、展陈公司找不着活、参展公司找不到好的设计师等一系列问题。
那么我到底想到了哪些东西呢(也许有些专家也已经想到)?我系统梳理了一下,在此抛出,与大家一起探讨:
第一,盘活场馆及人才资源1、展览馆与学院签署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与学院签署免费或成本价的协议,每年举办4次创意展览主题、设计比赛,请当地的相关行业的协会、商会、制造业公司参加评比;
(1)通过上述活动既能解决展览馆空置率,又能通过展览创意比赛,使大量展览系的学生有实践的基地;
(2)既能为当地的政府、商协会、参展企业从中找到适合当地展览的新主题和适合企业的办展方案,又能解为学生就业提供机遇;
(3)既能为学生开拓创新思路,为他们今后自己创业提供良机,又能为教授学者提供创新的教学和科研题材。
2、展览馆与多个设计中心签署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1)增加了展馆利用率,找到展览馆、主办方、承办方希望的优秀设计公司;
(2)参展公司很容易从中找到自己需求的展陈公司展览创意;
(3)政府、商协会一年需要举办哪些富有创意的大型会议、体育赛事、文艺演出的策划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4)设计中心通过不断的比赛学习创新,政府对其了解和信任会不断加深,可以为当地博物馆、规划馆、飞机场、地标建筑等大型项目找到优秀的设计公司;
(5)展览馆、设计公司、展览主承办方可以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共同提议政府制定展览设计的地方标准,使展览设计实现合理的价格标准。
第二,建立产学研孵化中心我在北外教过书,虽然时间不长,我可以理解教师培养学生,希望学生成才,有好的前程的心情。大家都认为培养学生是最为重要的,我也有同感。但是我希望学院的院长、教授、学生要有一个好的心态,我们现在面临的不仅仅是学院的困难、学生的困难,实际上,企业也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大家要一起想办法,团结起来,想办法度过“冬天”,到来的一定是会展业更美好的春天。
如何建立产学研孵化中心呢?我在这里提出一些可供大家参考的办法,大家听一听:
1、展览公司可与大学、商协会联手培训适合当地产业的展览专业设计队伍。比如说当地的支柱产业是工程机械、汽车、家居、家装等,我们可以专门找这样的设计队伍,去为这个产业培养专业的人才。
2、展览公司可与大学、展览馆联手培训2~3线展览管理队伍,进行展览项目实燥训练,并与周边3~4线的展览馆签署2~3年合作协议,使学生看到自己学习的前途,并愿意主动积极地学习和工作。
可以跟当地的展览馆谈,展览馆除去主要领导,其他招募的工作人员是不是可以由学院、展览公司共同来做。同样而有专业的事情呢。比如说展览公司找出3-5个专业的展览管理人员,我们在学院里面可以培养出3-50个可以操作会议展览流程熟练的学生,可以组成非常好的专业队伍,我们不仅仅跟一家、二家,至少我们应该牵出10家、20家这样的展览公司。我们的管理队伍操练起来了,我们的展览馆也会轻松很多,因为大家没有投入很多的成本。
3、展览公司可与展陈公司、文化演出公司联合建立展览馆服务系统中心,组建展览馆音响设备系统。可以分为1~4档,第一档是可以举办大型演出和大型体育赛事用的系统;第二档是用于500以上~1000的大型会议,第三档是用于300人以下的音响系统,第四档是100人以下的会议系统。所有这些系统都要主持人+翻译+耳机全面配套,要备有签约的主持人和翻译。
提升我们展览公司的服务贸易的利润,或者说提高我们服务贸易的利润率。
第三,建立线上线下创新中心1、将最新的展览设计产品通过比赛成绩发布的形式,在国内国际展览会或专业商协会网站发布,为设计师及其作品扩大宣传。通过不断的国内外宣传,使设计师及其作品能得到国内外企业、学院、和政府的认可或购买。
2、通过展览队伍的线上线下的宣传,可以扩大国内周边省市对展览队伍的信任,购买政府项目主场管理就变得容易。
3、通过展览服务系统的宣传和推广,展览馆就会从被动变为主动,原来展览馆内只能举办极少项目,现在展览馆可以做贸易展示、文艺演出、体验赛事、大型企业活动、永久线下展览体验中心 等国内行业会议的宣传,促进中国服务贸易从5%基础上迅速增长,让文艺、体育、企业活动的主办方主动找到展览业,加强与展览馆和展览业的深度合作。这也是世界展览先进国家的通行做法。
综上所述,在整个产业转型发展的道路上,我们应该根据我们目前的国情以及产业发展状况,重点提高我们场馆的综合利用率,结合产业园区的孵化机制以及专业院校的人才储备,建立‘产学研’的有效合作机制,真正从实际出发,采取一些新的举措,提升整个行业规范,培养出更多的行业精英,创造更大的行业利润。在这里大家可以集思广益,提出更多更新更好的方法一同进行交流,可能今天的时间比较短暂,希望我的一些想法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如果同行们有更多的想法,也可以私下与我进行更深入的交流。
群 友讨 论
段婧:我认为我们会展业的服务贸易的利润太低,全世界做服务贸易最好是美国,他们确实比我们会包装,比我们会创造利润率。所以我刚才提到,我们的展览馆不能只卖耳机、只租耳机,我们一定要租翻译、一定要租主持人。还有我认为中国会展业的设计价格确定太不合理了,但是我们没有办法,我们也做过展陈的一部分,我们目前的困难是没有标准,我们现在用的是中国80年代的标准,所以如果做到500平方米,他们只能给你最多不能超过5万人民币,国际上是没有这个价的,这个需要我们整体呼吁。
丁萍萍(浙江省会展学会秘书长):发散性思维。像杭州或车东站站前广场、二楼服务区那样的那空间,也都可以承担专题展览。
段婧:丁教授说的对,我们可以在很多地方做展览,到底该在什么地方进行创新呢?
我知道我们有些学院的学生特别优秀,但是老师给他们找不到适合他们发展的空间。所以我们要和展览馆、展览公司联合起来一起做,才能解决我们学院的问题。
丁萍萍(浙江省会展学会秘书长):培养会展人才必须产教融合,依托行业办专业,融入行业强专业。用好用足校内校外两种教学资源。校中企、厂中校,都是很好的模式,也希望企业用好院校资源。
段婧:丁教授说的非常对,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用好眼前的资源,其实就能受益很多的。
我想我们和欧美不同的是,中国喜欢有了概念再去做事,也就是希望有人给我们总结出来再去做。但是国外,他们是喜欢先做事,先从小事做起,做好以后再去概括。我觉得这可能是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我想我们如果能够把中国文化和国外文化结合起来,才能赶超世界水平。
丁萍萍(浙江省会展学会秘书长):这些年很强调创新创业教育,几乎每个院校都有自己大规模的创新创业中心。企业有没有注意到呢? 完全可以用好这块优质资源,和院校联手,在校园开辟分公司或设计部门、策划部门。
王春雷(SUIBE IEMS):1.协同创新中心的提法很好,其实我们已经在进行积极的尝试,把内容研发、多种形式的场地资源和项目执行等结合起来;2.我个人一直在倡导推进会展业的产学研融合,从未单方面渴望企业给予什么支持。
丁萍萍(浙江省会展学会秘书长):@王春雷 产学研一体,我们从成立专业的时候就开始这么做。2002年,我们就签约长期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大型场馆和会展公司,每年都安排实习生,一直合作到今天。绝对双赢。
丁萍萍(浙江省会展学会秘书长):@段婧 院校的创新创业基地主要是为学生提供的,也有企业进驻。当然,不仅仅是会展公司,所有行业都可以的。
段婧:你们也可以到我司来培训,每年我作为欧盟商会都要培训5-10个欧美大学生和研究生。
丁萍萍(浙江省会展学会秘书长):企业老总和业务骨干经常来校讲课,甚至是担当一门课程的主讲,企业下属的车间也成了院校的实训车间。所以,我常说,没有行业企业的支持,想办好专业是万万不能的。
嘉宾介绍段婧,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副会长,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先后在台湾雄师国际贸易公司任北京首代、瑞士ETI国际贸易会展公司任北京首代,现任北京辉煌魅力国际商务会展有限公司任总经理、罗马尼亚中国工商会副会长、北京首席代表,兼任中国对外贸易理事会副理事长等职务。期间,率领团队承办了百场次的境内外会议、展览及大型活动,促成了国内外数十家企业的投资贸易,投资和贸易总额达近百亿美元,得到商务部、中国贸促会等认可和表彰。世界知名展览公司---土耳其“CNR”多次赠送“最佳合作伙伴”等奖牌,2010年获第五届中国中部地区博览会“突出贡献奖”。原创声明本文系“今日会展”访谈编辑整理,已经采访对象审核同意发布。速录师:刘波。版权所有,转载未注明出处,或未经许可擅自更改内容,“今日会展”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