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十月冷得比往年都早一些,但各种会展活动和业界活动火热举办,会展人似乎都忙得忽视了早来的冷和频繁出现的霾(应该不限于北京吧)。
不久前的一天傍晚,笔者和会展业界的两位朋友相约在北京南二环边上一家星巴克谈事,当时室内冷气太足,朋友甲抱怨说:“现在这些洋品牌在有些细节上不顾中国国情,也不看天气,在正常温度就合适的情况下,还要开冷气,浪费能源。”“嗯,有时开会,会议中心和酒店也这样,增加成本不说,还使参会者感觉现场体验不好。”三句不离本行,朋友乙也这么附和着。看室外还有座位,而且当天空气指数还凑合,我们就坐在室外聊起来,话题有点散,但还是离不开会展。“在这次会展人大会上,我看你们精英女性俱乐部众创的话题是‘以精英社群建立信任达成深度合作’,而现在,社群话题热度在下降,你们有什么新观点?”朋友乙话音未落,只听一段音乐响起,一旁必胜客门口已有十几位社区女子(从年龄上看,不都是大妈)跳起了广场舞。我们三人打住话题,默默地盯着这群旁若无人地和着音乐起舞者。笔者只好提议大家端着点好的咖啡和茶点回到冷气十足的室内。继续此前的话题时就多了一个时效性强的“料”。“谁说社群的热度下降了?一起跳广场舞的这些人算不算一个社群?”笔者的话题一抛出,朋友甲认为,社群是这两年通过互联网社群才有的,应该更多指网上的社群,比如文艺青年集中的豆瓣、微信中集结的行业社群等。而朋友乙则认为,凡是社群,自古便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之说,更有“三个以上的禽兽相聚而成的集体”之释意,所以社群不分线上还是线下。简单来说,即是一群人的集合,他们有明显且共同的社交属性,比如共同的行业、共同的爱好、共同的偶像抑或共同的家乡等。只是近几年,大家更容易通过互联网找到共同爱好、共同偶像的人,并聚集在一起。而行业社群一直就在线下存在,比如我们会展的社群(圈子)——行业协会、研究会、俱乐部、联盟等一直就有,而且越来越多。虽然行业有限,但似乎各种社群在线上线下无限“生长”着。
对一个行业来说,多少数量的社群算是适量?线上的好还是线下的好?笔者想这属于市场经济范畴的问题,存在即合理,有价值就存在。不像机关有编制限制,而更多社团(社群)的出现有可能会让政府少操心,同时也是行业发展、社会开放和进步的一种体现。会展社群也一样。可以说,是线下的社群通过组织和活动实现了行业人脉的聚合,而线上社群又扩大了人气,使行业信息发布、交流变得即时、精准。
在网上、风口谈过社群经济、营销闹腾过一阵之后,“没有建立信任感的所谓社群都是伪社群”这句话最打动人。对于行业社群来说,信任来自于哪些方面?“群主”的行业影响力?线下有价值的交流?群员诉求的满足度?也许都有。所以说,为人为群,信任一直都是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