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京7月27日电(记者凌军辉、杨绍功)江苏自去年底以来开展党员干部进村入户大走访,目前已累计解决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74万个。这74万个有可能“小事拖大、大事拖炸”的隐患,通过走访干部即知即办、协调联办,变成了全省66万名党员干部联系1900余万个城乡家庭和企业的契机,成为地方政府倾听民声民意、促进科学决策的平台。
变上访为下访
干部沉到一线解决问题
“本以为80多万元投资打了水漂,没想到县里出面把问题解决了。”淮安市盱眙县居民陈学付在海通商业广场买了一个商铺,由于开发商资金出了问题,商铺迟迟未能交付,包括他在内的1300多个业主多次酝酿上访。县里干部在大走访中了解情况后,成立专门工作组,通过土地抵押融资盘活了项目,预计年底前可全部交付。
从被动等到主动做,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成为江苏党员干部大走访的核心目标。苏州市吴江区针对群众反映较多的企业排污问题,半年间多次突击检查,20多家企业被立案处罚,8家被责令整治整改,9名涉事负责人被行政拘留。当地居民孙雪昌说:“没想到政府治污的决心和力度这么大!”
“不给老百姓办实事,不解决矛盾问题,干部再去可能门都敲不开。”淮安市委书记姚晓东说,面对群众诉求,坐在办公室都是困难,深入基层就能发现办法,“从解决民生小问题入手密切干群联系,才能在化解大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时得到群众的拥护支持。”
大走访通过全覆盖排查,努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不对群众说“不”
探索矛盾化解长效机制
南通市港闸区原通州水泥厂附近,由于两地交界、监管扯皮,一座400多吨的垃圾山,困扰周边居民多年。走访干部多方协调,不仅清空垃圾山,还疏通周边河道,彻底消除了这一环境隐患。
南通市委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斌介绍,当地在大走访中列出问题、责任、公示三张清单,将问题处理进展通过公示栏、网络和媒体向社会公示,让老百姓监督评价。
大走访不是一时之举,而是要构建把矛盾化解在基层的长效机制。苏州依托12345便民服务系统,实现问题搜集办理全程网上流转、动态考评。截至目前,走访干部搜集汇总的15万余个问题,内容是什么、办到哪一步,后台轻点鼠标就能一目了然。
解决问题关键在人。海门市委副书记葛志娟表示,今年市财政用于村级保障的经费支出达到3960万元,同比增加27.7%。“通过稳定农村干部人才队伍,在党员干部家中设立永不打烊的‘365党建服务点’,让群众随时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人。”
“干部进村入户不能轻易对群众说‘不’,能办的即知即办,办不了的由上级党组织协调处理。”江苏省委有关负责人说,江苏正积极探索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实现干部下访有制度安排、群众反映诉求有正常渠道、化解矛盾问题有稳定机制、民意参政议政有规范程序。
畅通民意表达
提升社会治理科学化水平
“第一次下去,群众可能会摆脸色,第二次去会好点,第三次就能聊起来了。”常熟市梅李镇党委副书记浦方勇说,大走访是对干部工作作风和能力的大检验,不熟悉相关政策、不掌握群众语言、不肯与老百姓坐一条板凳的干部,很难走进群众心里。
一些基层党员干部认为,大走访不仅是排查化解基层矛盾的好办法,更是评价干部、传递民意的有效渠道。
淮安市委副秘书长吴苏说,当地探索把大走访纳入干部考核,让大走访不是运动式、一阵风,而是党员干部扎根基层的必选项、必答题。“我们充分利用大走访、大落实形成的良好氛围,鼓励各部门在管理、决策、服务方面不断创新,推动形成上下互动、科学良性的社会治理机制。”
大走访广泛汇集民声,把化解矛盾问题变成了凝聚民意的手段,正在成为一些地方改善社会治理的有力推手。
“走下去才知道,有时候领导一句话、一个政策影响的是千千万万的人!”海安县委副书记成宾表示,坐在办公室里拍脑袋决策是对人民群众的不负责任。当地把大走访打造成广泛搜集群众意见的大平台,畅通民意表达渠道,为科学决策提供有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