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基层信访工作,压实属地责任,依法及时就地化解矛盾纠纷,预防和减少矛盾积累,常德市把强化乡镇(街道)信访工作作为源头治理的重要抓手,大力推行四大建设,不断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从源头抓信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以规范接访阵地建设来夯实基础
常德市结合“无上访村(社区)”建设,把基层乡镇(街道)群众来访接待场所规范化建设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出台了《常德市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街道)信访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纳入“无上访村(社区)”建设考核,要求全市乡镇(街道)均要结合综治中心建设,按照“接访标志要醒目,接访办公室要整洁,接访时间要固定,接访人员要排班,接访流程要规范,分管领导工作要定责”的“六要”标准建设好接访阵地。推动乡镇(街道)整合信访资源,将综治、司法、信访等机构合署办公,共享信息资源、人员统一调配,搭建基层接访处访、矛盾化解、法律援助综合平台,更好地发挥职责职能,提高信访工作水平,提升群众满意度。
二、以创新信访制度建设来引领工作
常德市以“无上访村(社区)”建设为抓手,着重推动五项制度,以制度创新推动工作创新,促进乡镇(街道)信访工作不断深化提质。一是群众接待日制度。每月5、6、7日(节假日顺延)为村(社区)干部接待日,每月15、16、17日(节假日顺延)为乡镇(街道)干部接待日,形成固定接访处访工作模式,努力营造“信访赶集”的氛围和习惯。干部在这几天集中受理、处理本地群众来访诉求,化解矛盾纠纷;二是信访矛盾纠纷定期排查化解制度。乡镇(街道)、村(社区)要坚持周排查、旬排查、月排查和重要时段日排查,促进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对于排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掌控好局面,及时上报上级信访主管部门;三是信访积案化解制度。要切实落实领导包案,按照“三到位、一处理”的要求,切实化解一批陈年旧案;四是矛盾纠纷研判分析和重大疑难信访事项协商会办机制。乡镇(街道)主要负责人要定期召开会议,分析信访工作形势,研究处理问题,特殊情况、特殊时期随时召开;五是乡镇(街道)干部联重点人员痕迹化管理机制。通过定期入户走访,有效开展思想疏导、法制教育、矛盾化解等工作。
三、以重点人员档案建设来优化管理
乡镇(街道)按照“一人一档”的标准,对本辖区重点上访人员按照“个人基本情况清清楚楚、社会关系清清楚楚、主要诉求清清楚楚、历年帮扶情况清清楚楚、教育处理情况清清楚楚、包保稳控干部清清楚楚”的“六个清清楚楚”要求,对市级交办的606个重点上访人员以及自行摸排的重点人员建立专门档案,并录入常德市网格化综合信息平台。同时加强历史资料的收集,及时梳理补充、及时同步更新。对于已经教育转化,彻底息访息诉的重点人员,取消重点人员管理,并在档案中登记备案,定期跟进,防止反复。为此,市联席办出台了《信访重点人员、重点群体建档须知》,对建档的要素做了详尽的规定和明确。通过对重点人员建立专门档案,信访部门能随时了解信访事项的基本情况,把握工作脉络,更好地提出指导意见,推动问题解决。
四、以信访法制宣传建设来营造环境
围绕“法制信访”主题,积极向群众积极宣传《信访条例》在内的信访有关法律法规,并明确每年的3月为乡镇(街道)的法制信访宣传月。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进一步增强了群众的法治意识,使群众主动守法、遇事用法,引导群众改变以往不理性、不合法的维权方式,形成面对问题文明信访、依法信访、理性维权的局面,营造信访工作良好法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