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志成城 抗旱保收(2011第26期)

来源:农业科2011-07-05
浏览量:1|| | ||

  2011年截止5月底,岳阳市农业农村经济遭遇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春夏连旱的恶劣气候影响,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各部门的积极参与抗灾救灾,全市农业农村经济整体平稳发展。

  一、旱情特点

  1、降雨特少。元月1日至5月28日,全市平均降雨292毫米,与历年同期均值相比偏少54%。其中:元月35.3毫米,偏少46%;2月18毫米,偏少77%;3月59.1毫米,偏少55%;4月95.1毫米,偏少48%。入汛以来,我市只出现了3次降雨过程。第一次为4月15日至16日,南三县降大到暴雨,北三县中到大雨;第二次为5月1日至2日,南三县降中到大雨,北三县降小到中雨;第三次为5月21日至23日,全市范围内发生了一次明显降雨过程,北三县地区普降大到暴雨,过程降水在60-100毫米之间;南三县30-70毫米之间。其中,北部地区自4月16日至5月20日连续35天无有效降雨,旱情迅猛发展。

  2、水位特低。受长江和四水来水偏少影响,4月中旬以来,湖区水位持续偏低,城陵矶水位在21.5-23.0米之间变化,一直比历年同期偏低3-4米,5月9日至14日城陵矶水位为1968年以来同期最低水位。近日,受三峡水库加大泄量向下游补水影响,湖区水位缓慢小幅上涨,5月28日8 时水位为23.71米,但仍比历年同期偏低2.99米,仍低于低涵引水水位。同时,我市山丘区水库塘坝蓄水持续偏少,目前,全市山丘区水库塘坝总蓄水量8.68亿立米,占应蓄的46%,比历年同期偏少35%。

  3.受灾情况。全市114座水库干涸,受旱面积达到190.4万亩,其中轻旱112.7万亩,重旱64万亩,干枯13.7万亩;水田缺水面积71.4万亩,20万人饮水困难。直接造成经济损失7.33亿元。全市今年放养水面114万亩,水源不足的池塘57万亩,1米以下的池塘36万亩,干涸的池塘水库12万亩,无法开展繁殖的水产苗种场16个,损失鱼苗14亿尾,预计成鱼损失7万余吨。

  二、农村经济形势预测与措施

  1、农民增收。上半年,岳阳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预计为4111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0%,预测由于受气候的影响,家庭经营性收入增幅将受到影响,收入的增长主要是打工工资的增长。

  2、农业增效。岳阳市早稻种植面积为217.77千公顷,同比上年增加0.9%;棉花种植36.48千公顷,同比增加8%;油料11.02千公顷,增加4%以及豆类16.54千公顷,增加18.5%;生猪出栏221.31万头,比去年同期增长1.5%。

  3、科学调度抗旱水源。市防指于5月16日再次对全市范围启动了抗旱Ⅲ级应急响应,要求受旱地区采取有效措施,科学调度水源。华容县于5月17日启动了抗旱II级应急响应。华容、君山、云溪、临湘等沿江地区纷纷架设机埠、租调挖泥船从长江提水抗旱。湘阴对50处底闸修筑围堰,架设潜水泵,采取二级或三级提水设施,从外河提水入渠。铁山管理局科学调度,统筹用水,除保证每天23万方的城市供水外,通过南、北干渠放水至岳阳、汨罗、临湘等地灌区抗旱,共放水1000万方,确保了灌区内40万亩农田的灌溉。

  4、开展人工增雨作业。相关部门抓住有利天气过程,全力以赴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华容县、君山区、开发区、云溪区、岳阳县、临湘市普降暴雨(60-80毫米),南部平江大到暴雨(40-60毫米),汨罗、湘阴中到大雨(20-50毫米)。根据全省区域站网监测数据对比显示,岳阳地区降水量显著高于其周边地区30%-50%,人工增雨效果十分明显。

  5、紧急添置抗旱设备。根据我们了解的情况,市防指积极向上级争取抗旱机具设备,争取国家防总调拨我市850立米/小时大水泵8台,32立米/小时潜水泵5台,目前已全部运达我市,支援华容、君山、湘阴等地抗旱救灾。各县市政府积极行动,不等不靠,抗旱救灾,华容县,君山区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购置水泵,安装变压器等,抗旱机具设备用于抗旱;湘阴县开挖、清淤抗旱渠道800多千米,全县共挖机井300多口。岳阳楼区由各乡财政拿出3—5万元帮助农户购置抽水泵、电机、柴油机等农业机械用于提水抗旱。

  6、农村稳定。虽然前段时间春夏连旱,目前又暴雨连绵,旱涝急转,甚至在临湘和平江还发生了泥石流的情况,由于各级政府各个相关部门的及早防范和及时的参与抗灾救灾工作,农民虽然遭受了灾害但没有引起不必要的恐慌,依然在有序的劳作和生活。

  三、存在问题

  1、农民增收形势严峻。虽然是各方都采取了积极的抗灾救灾工作,但在有气象记录的60几年以来的大灾面前,我们的农村经济还是遭受了影响,加之相关的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扬,第一产业的收入受到了制约。劳动力资源的匮乏已显端倪,目前一个小工的日工资已是120元一天,还十分紧俏。

  2、农业生产隐患多。洞庭湖作为长江中下游仅存的两个大型通江湖泊之一,具有重要的分洪沉沙与调蓄滞洪功能,维系着洞庭湖区及长江中下游沿江地区的防洪安全。但重点堤垸防洪标准只有5~10年一遇,蓄洪垸和一般垸仅3~5年一遇,存在许多险工隐患,防洪体系十分脆弱,蓄洪安全区建设严重滞后。外湖高洪水位不断抬升,湖区内江、内湖挤排撇洪机率大大减少,造成内洪内涝加剧。国家目前只安排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项目,众多的中小型排涝泵站设施大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设标准低,设备老化落后,维修配件采购难,加上渠道涵闸等配套设施损毁严重,运行成本逐年攀高,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仍是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