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华容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来源:岳阳市统计局2010-06-10
浏览量:1|| | ||

2006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和县政府的领导下,继续坚持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民本岳阳”的执政与发展理念,强力推进民本岳阳九项工程在华容的实施,突出“主攻新型工业,做强优势农业,建设秀美城乡,构建和谐社会”四大工作重点,开拓进取,克服化解发展中的不利因素,县域经济预期目标实现,“三化”进程不断推进;各项社会事业持续得到加强,城乡居民生活继续得到改善,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呈现良好开局。

一、综合

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初步核算,全年全县生产总值 73.60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66亿元,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26.49亿元,增长22.8%;第三产业增加值21.46亿元,增长14.0%。经济发展迈上新的台阶,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县人均生产总值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801元,比上年增长1567元,增长17.0%。

经济结构出现新的突破。2006年,全县三次产业结构为34.9 : 36.0 : 29.1,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上年下降4.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4.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0.2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突破原一、二、三的排序格局,第二产业在县域经济中的主体地位确立,标志着产业结构进一步向优化趋进。

推进园区建设,搭建发展平台,依托资源优势,招引新兴项目,加大技改力度,工业产能提高,总量扩张。年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2家,达95家。其中纺织企业19家,新增生产能力23.4万锭,总能力达31.7万锭,部分企业设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蔬菜年加工能力达40万吨,花岗石板材加工能力达40平方米。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23.34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31.7%,比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优化的主动力。巩固和发展具有本地资源优势和特色的八大优质农产品种、养基地,推进了农业规模化、区域化、专业化进程。当年,粮、棉、油种植优质率分别为86%、90%和100%;特种水产养殖、黄鳝、河蟹规模名列全省各县、市之首;延伸产业链,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壮大,全县拥有市级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9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家;棉花、油脂、蔬菜、林纸、鱼类、粮食6 条较完善的加工链已初步形成。全年第一产业增加值25.66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9.1%。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2006年,全县城乡建设规划管理进一步加强,《县城总体规划人口与规模论证报告》通过县、市评审,已报省待审;市政工程建设继续推进,城市管理取得较大成效,顺利通过省级文明卫生县城检查验收。万庾黄山村等13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规划修编工作全面完成,村庄整洁工作全面启动;通乡通村公路及乡镇卫生院、学校、敬老院和农田水利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完善,建设秀美城乡、构建和谐社会的构想进一步推进。当年全县城镇化率达33.57%,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劳动就业与劳动保障工作稳步推进。2006年,就业、再就业政策进一步落实,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完善,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工作大力推进,劳动保障监察、宣传、执法力度加大,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年末,全县城镇新增就业人员4776人,比上年多566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120人;帮助就业困难对象就业941人;安置零就业家庭就业214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12327人,其中跨省就业8382人。

加大支持力度,培植和扶持新老财源;规范财政管理和依法理财,增收节支工作不断强化,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年末全县财政总收入20008万元,比上年增长12.0%,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5344万元,增长12.2%;财政总支出55935万元,增长36.3%;一般预算支出55322万元,增长35.7%。

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结构不优,新型工业化水平低下,工业经济粗放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是制约发展经济强县的瓶颈。高新产业及高新技术的引进、发展、壮大刻不容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应更进一步加强。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定发展。2006年,全县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408651万元(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比上年增长3.1%,结构比例为53.1 : 1.1 : 23.7 : 22.1。粮食、棉花、油菜、猪、禽、水产品几大传统产品仍然是种、养业的主导产品。全县种植业总产值216996万元,增长5.5%。全年粮食播种面积80.53千公顷,增长4.4%,其中稻谷播种面积77.58千公顷,增长4.6%;粮食总产量52.19万吨,其中稻谷产量51.58万吨,各增长4.6%,油料播种面积30.2千公顷,总产量5.21万吨,分别增长7.1%、7.0%。棉花、蔬菜种植面积分别 稳定在20千公顷,棉花总产量3.21万吨,蔬菜总产量58.21万吨,分别增长12.6%和5.6%。

牲猪、家禽普通养殖受疫情影响,生产下滑,特种养殖肉牛、肉羊有较大的发展。全县牧业总产值96860万元,下降8.4%。年内肉猪出栏82.1万 头,家禽出笼928万羽,分别下降0.5%和24.4 %;肉牛出栏1.57万头,增长18.9%;肉羊出栏4.16万头,增长2.7%。

全年实现渔业总产值90510万元,增长10.6%。水产品总产量11.62万吨,增长14.0%。淡水养殖面积23.2千公顷,增长1.5%。

全年实现林业产值4285万元,增长2.0%。结合林纸一体化,造林生产进一步发展。年内全县造林5.89万亩;德援和世界银行贷款造林项目、桃花山竹林开发、长江防护林以及退耕还林等开发、引进项目实施情况良好,全年完成投资额2090万元。

农业产业优势,促进产业化步伐加快。全县已形成了优质稻、优质棉、无公害蔬菜、双低油菜、意杨、珍珠、河蟹、特种水产网箱养殖八大产值过亿元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有力地推进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崛起、壮大。年内新增农产品加工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7家;年末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9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近200家,70 %以上的农产品可通过加工流通实现就地转化。

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新农村建设扎实开展。全县13个省、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按要求完成了村庄规划编制,并通过了市级评审。新建、改造通乡公路28.5公里,硬化88个村的通村公路168.5公里。投资500万元,投工100万个,移动土石方100万立方米,加修示范村辖区内湖渍堤、山塘水库改造、主排灌渠道疏洗、排灌机埠维修。新建农村沼气池1000口;新建农村寄宿学校4所;扩改建农村敬老院4所。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提高。全年各类水利工程投入资金7100万元;累计投工820万个,移动土石方820立方米。年末农业机构总动力58.12万千瓦,增长4.0%。新增机电排灌面积2.37千公顷,新增机耕面积2.24千公顷,分别增长4.0%。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发展,产业地位不断提升。2006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233405万元,比上年增长25.3%,拉运GDP增长6.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5.6%。全县9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实现增加值177251万元,增长34.4%,拉动GDP增长6.8%,贡献率为54.9%,分别比上年提高2.2个和12.7个百分点。工业的快速发展,促进县域经济结构更进一步优化,工业成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主力军。

产销衔接较好,全员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599290万元,产销率为100.90%,与上年基本持平。全员劳动生产率19.65万元,比上年增长24.5%。

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大米产量7.16万吨,增长88.8%;精制食用植物油8.43万吨,增长30.6%;啤酒4.55万吨,增长99.3%;纱3.53万吨,增长32.2%;毛巾7276.5万条,增长2.3倍;氮肥(折纯)19.96万吨,增长4.1%;大理石板材2.16万平方米,增长7.3%;风机3225台,增长7.5%。配混合饲料43.23万吨,下降21.6%;白酒462吨,下降29.7%;合成氨4.72万吨,下降70.3%;花岗石板材59.26万平方米,下降13.1%;泵(液体泵)1820台,下降3.6%。

建筑业稳定发展。2006年,全县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31458万元,比上年增长7.9%。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实现产值48197万元,增长48.9%;利润总额693万元,增长1.5%。房屋施工面积66.82万平方米,增长8.0%;房屋竣工面积62.04万平方米,增长27.6%。

四、固定资产投资

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继续扩大。2006年,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197211万元,比上年增长22.8%。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4201万元,增长30.2%;农村固定资产投资55110万元,增长7.1%。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城镇投资124336万元,增长37.5%;施工项目112个,竣工项目62个,分别增长33.3%和55.0%。

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呈现优化趋向。当年社会固定资产投向,一产业24346万元,增长50.5%,增幅上升54.1个百分点;二产业68315万元,增长25.9%,增幅上升5.5个百分点;三产业104550万元,增长13.5%,增幅回落28.8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投资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为12.4 : 34.6 : 53.0,一产业提高2.5个百分点,二产业提高1.2个百分点,三产业下降3.7个百分点。

房地产开发投资回落,商品房销售上升。全年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额17765万元,比上年下降5.1%。本年完成开发土地面积6.82万平方米,下降47.0%;本年购置的土地面积1.97万平方米,下降80.6%。房屋施工面积37.57万平方米,下降4.9%;商品房销售面积27.10万平方米,增长10.7%。

当年固定资产投资新增造林面积120万亩,新建和改建公路153公里,新增棉纺绽20.5万绽,毛纺绽3万绽,新增医院病床360张,移动通信机站30个,城市道路扩建长度16公里,程控交换机 22万线,宾馆客房7400平方米

五、国内贸易

城乡消费市场持续发展。2006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20亿元,达到222235万元,增长12.2%。其中县的零售额135469万元,增长13.1%;县以下的零售额86766万元,增长10.8%。按行业划分实现的消费品零售额:批发零售贸易业197401万元,增长12.3%。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实现12252万元,增长33.8%;限额以下企业和个体实现185149万元,增长11.1%。住宿和餐饮业20639万元,增长12.7%。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实现554万元,增长9.0%;限额以下企业和个体实现20084万元,增长12.8%。其他行业4195万元,增长5.4%。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进展顺利。全国首批“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县之一,县远大农资有限责任公司和“好又多”超市列入全国第一批试点企业。以此两试点企业为龙头,“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在县内顺利推进。年内已发展具备质量标准的乡村农家店160家,新建农资配送中心一处,生活日用品和农业生产资料配送率分别达到40%和80%,初步形成城乡市场一体、连锁经营的格局,城乡市场稳定、活跃。

六、交通和邮电

全年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完成增加值34170万元,比上年增长17.0%,其中交通运输邮政业增加值21417万元,增长13.1%,电信及其他信息传输业增加值12753万元,增长24.1%。

交通运输业较快发展。2006年,全县全社会货物运输周转量43174万吨公里,增长13.2%,其中公路货物运输周转量40289万吨公里,增长15.5%;水运货物运输周转量2885万吨公里,下降11.4%。全年旅客运输周转量65978万人公里,增长9.3%。

邮电通信业持续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16098万元,增长27.9%。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823万元,增长22.0%;电信业务总量14275万元,增长28.7%。年末固定电信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22.85万户,比上年净增2.89万户。其中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0.09万户,净增1.2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2.76万户,净增1.64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14户/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18户/百人,分别提高2户/百人。

七、金融和保险

金融运行平稳发展。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20794万元,增长21.6%,比上年提高6.4个百分点;全年新增57022万元,比上年多增22230万元。储蓄存款余额287984万元,增长18.7%,全年新增45273万元,比上年多增14953万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48981万元,下降7.3%。其中短期贷款207089万元,下降7.2%;中长期贷款41668万元,下降7.2%。金融机构现金全年末累计收入1712446万元,增长40.0%;现金累计支出1763991万元,增长41.3%。货币净投放51545万元,比上年多投放26520万元。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全年保险保费收入7156.44万元,比上年增长24.7%。其中人寿保险各险种保费收入6167万,增长36.3%;财产险保费收入998.44万元,下降18.2%。各项赔款及给付支出1690.74万元,增长25.0%。其中寿险赔款及给付支出705万元,下降1.3%;财产险业务赔款985.74万元,增长54.3%。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强力推进。2006年,全年共组织申报和实施县级以上科技项目19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5项、市级2项、县级9项;争取市级以上科技项目经费72万元。组织申报国家专利22件,实施专利技术3项。企业技术创新步伐加快。华隆生物活性小分子复混肥列入国家星火计划和重点新产品试制计划,企业及其产品列入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插旗芥菜工业园引入生产加工电子监控系统和新的生产工艺流程,传统作坊式的生产方式被改造,产品品质得以提升。创新农村科技服务体系,12个乡村创建“农友科技家园”,推行农资供应、科技推广、技术咨询一条龙服务方式。“华中湖泊湿地型村镇小康住宅技术集成与示范”、“优质农作物培育及深加工技术研究与开发”、“农业生态循环经济模式研究与示范”等一批农村科技项目,其中3个列为国家级、2个列为省级、1个列为市级建设新农村项目被批准立项,极大的发挥了科技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教育事业协调发展。2006年,全县拥有小学126所,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巩固率巩固上年成果,均保持1 00%;在校学生36849人。初级中学45所,初中新生入学率100%,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巩固率98.9%,维持上年水平,在校学生25631人;中考成绩稳中有升,学生素质加强。普通高中6所,在校学生15236人;职业高中2所,在校学生2206人。高中教育质量继续提高,全县高考参考学生5361人,一、二批本科上线1320人,上线率达26.6%;普通高校录取3373人,录取率62.92%。成人高等学校报名参考409人,录取244人,录取率59.7%;高等教育自考报名603人,参考1045科次,合格523科次,合格率39.1%。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稳步发展。2006年末,全县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博物馆、公共图书馆各1个,乡镇文化站22个。群众性文化活动活跃、生动。一年一度的“湘鄂边三市县春节联欢晚会”规格水准不断提高,周边县市反响强烈;北京市雄鹰残疾人艺术团“千手观音”专场助残来华演出大获成功;大型民俗节日“婚俗大拜堂”、新编民歌“采莲船”、“吆口也  口火”在市第二届民俗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上成功演出,得到高度评价;“渔水情深”、“红烛颂”等广场文化活动,活跃了群众文化活动;艺术团下乡演出143场,观众达7万多人次。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年内审批发放文化经营许可证207个;文化市场整治执法力度加大,市场井然有序。全县年末拥有广播电视台、广播电视转播台、电广宽带信息网络公司各1家,乡镇广播电视站19个。广播人口覆盖率99.6%,电视综合覆盖率100%,有线电视用户20200户。

卫生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县共有卫生机构(不含诊所)32个,其中综合医院2所,妇幼保健院1个,血吸虫防治站(所)7个,疾控中心1个,乡镇卫生院22个。年末卫生机构病床总数1197张,卫生技术人员1426人,其中执业医师及助理执业医师1009个,注册护士371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完善,有效地减轻农民医疗费用负担,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现象明显缓解。

体育事业取得进展。竞技体育组团参加全省十运会夺取一金二银五铜、团体总分90分的喜人成绩。休闲健身体育活动,文体局自筹资金成功举办了全国女子篮球决赛及全县三次大型群体活动,进一步推动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深入开展。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年末,全县总人口71.5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4.05万人,乡村人口47.46万人。全年出生人口0.54万人,人口出生率7.49‰,比上年下降0.01个千分点;死亡人口0.29万人,人口死亡率4.06‰,比上年上升0.1个千分点;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3.43‰,比上年下降0.1个千分点。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城乡独生子女证补换及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放发工作进展顺利,全年生育保险新增参保人1209人。

居民收入增长较快。2006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50元,增长12.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5%。其中,人均工薪收入4748元,占可支配收入的56.2%;人均经营性净收入2664元,占31.5%;财产性收入238元,占2.8%;转移性收入800元,占9.5%。农村居民纯收入4376元,增长10.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4%。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1229元,实际增长3.9%;家庭经营收入2937元,实际增长6.8%;转换性和财产性收入210元,实际增长78.3%。

居民消费结构逐渐升级。全县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030元。其中人均食品消费支出275.2元;交通和通讯支出754元;医疗保健支出233元;人均居住面积37.9平方米。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9.2%。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4235元,下降2.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4.0%。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0.4%,下降2.2个百分点。平均每百户农户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86台,增长8.8%;摩托车33台,增长17.9%;电话机63部,增长34.0%;移动电话97台,增长36.6%。人均居住面积35.9平方米,增长11.1%。

社会保障工作稳步推进。年末全县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8681人。其中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5219人,新增参保人数3380人,机关事业单位参保人数13462人;发放基本养老保险金8500万元,企业发放4100万元,机关事业单位发放4400万元。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4748人,新增参保人数2481人;发放失业保险金208.1万元。工伤保险参保12000人,新增参保人数2417人;发放保险80万元。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1000人,新增1405人;支付医疗费1280万元。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加强。年末全县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共有床位1000张,收养各类人员890人。年末全县低保对象10207人,累计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914万元,农村“五保”对象5611人,下发五保供养金311万元。销售社会福利彩票303万元,筹得社会福利资金68.3万元。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据;

2、华容县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保费收入及赔付费支出仅含中国人寿和财产保险两公司;

4、人口数、出生及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均按公安局人口年报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