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网转载

大湖之南 | 株洲清水塘:腾“笼”之后,如何换“鸟”?

人民网 2024-12-31 16:42 浏览量:

大湖之南 | 株洲清水塘:腾“笼”之后,如何换“鸟”?

人民日报客户端湖南频道 孙超

由老厂房改造而来的清水塘印象·1956文化艺术中心

在湖南株洲清水塘老工业区,“清水塘印象·1956文化艺术中心”,近年来已成热门打卡地。

这里由原湖南省湘江氮肥厂的旧厂房改造而来。斑驳的红砖房、高耸的大烟囱与新潮的霓虹灯、时尚的艺术作品相结合,碰撞出了工业旅游的新业态。

罗爱辉过去是湘江氮肥厂的产业工人,如今她成为了中心的工作人员。

“以前在这里当产业工人,现在改行做服务业。企业变了,但是多年来熟悉的厂房还在,就业岗位还在,心里感到很踏实。”罗爱辉说,目前这里有员工30余人,多数都是和她一样的企业再就业职工,人均收入超过了3000元。

株洲清水塘,是国家“一五”“二五”期间重点布局的老工业基地,核心区面积15.15平方公里,高峰期曾聚集了261家企业。2017年开始,湖南打响了清水塘老工业基地搬迁改造攻坚战。企业关停、搬迁转型、人员安置、污染治理、新城建设同步推进。截至2018年底,区域内261家企业全部关停退出。

2009年,清水塘老工业区一景

“随企业搬迁的职工约1.4万人,退休的约8000人,买断和进入灵活就业的也有约6000人。就业岗位减少,再就业压力大,是面临的客观挑战。为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我们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依靠发展促进就业,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石峰区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周明说。

结合旧厂房结构进行合理开发,是工业遗产文化保护的重要方式,又是可以深入挖掘的新就业增长点。

2017年,搬迁改造前的清水塘工业区。

工业艺术设计师张湘东,过去是清水塘一家大型化工企业的职工,如今则专注于对清水塘工业文化的保护、发掘和利用。1956文化艺术中心的陈列布展,正是他的设计作品之一。“老厂矿企业的工人俱乐部、工会等组织,培育积累了一批文艺人才。如今,这一群体在清水塘培育发展出了一批工业文化相关的文创、研学企业。”张湘东说。

对于年龄较大或缺乏一技之长的就业群体,当地进一步强化就业信息推送和技能培训。

在株洲九方装备股份有限公司,36岁的电焊工张兵,正在为地铁车辆焊接核心零部件。过去,在位于清水塘的株洲冶炼厂,他干的是普工。“上有老下有小,没法跟着企业一起搬到外地。自己又没有一技之长,有段时间真觉得这个地方还有我们这些人都要退出舞台了。”张兵说。

2021年,张兵在社区的微信群里收到社区网格员发送的就业培训通知。他结合自身兴趣,参加了焊接技能培训,成功拿到技能证书。经过人社部门推荐,他进入九方装备就业。“人社部门的培训帮我入门,企业内部的培训帮我进一步提升。现在每个月,多的时候能有七八千元收入。”张兵介绍。

张兵的成功转岗,还得益于就业服务的政策和平台。周明介绍,当地建立起网上的“求职墙”和“招工墙”,求职者与企业都可以扫描“两面墙”二维码,留下各自需求。一旦有岗位相匹配,街道社区网格员就会及时将信息精准推送给求职者。

像张兵这样,从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产能走向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在清水塘还有很多。“不断为各类就业群体提供及时准确、有公信力的信息,破除信息壁垒。2019年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完成以来,石峰区共组织创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1.33万人次,已累计帮助近4000人成功实现就业、创业。”周明说。

如今的清水塘城市公园 咏洲摄

通过前期的搬迁改造、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清水塘“腾笼换鸟”,以新环境、新空间和新机遇持续吸引着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凤栖入巢”。株洲将清水塘片区定位为“新能源·装备产业新城”,主动拥抱新动能,加速布局智能制造等新产业。三一能源装备产业园、中车株洲所双碳产业园、中车电动等重点企业和园区,纷纷在清水塘落户,持续扩大片区的产业规模和就业容量。一度沉寂的清水塘,再次聚起了人气。

记者从当地了解到,明年下半年,清水塘1956工业遗址文创产业园首开区有望开园。这里将通过举办国际性竞赛,搭建与国内外优质资源对接的平台。项目将按照全季运营思路,举办清水塘工业遗址节会、展览、竞赛等创意活动,“保护为主、运营先行、分步开发”。

清水塘的“塘”变清了 ,“清水塘”的“人”正在归来。

总策划:吴齐强

本期统筹:颜珂

文字作者:孙超

出品:人民日报客户端湖南频道

投稿邮箱:rmrbkhdhnpd@163.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