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项稳经济促发展政策持续发力、落地见效,经济基础回稳向上,市场预期明显改善,岳阳市规模服务业实现良好开局。1-2月,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5.26亿元,同比增长30.2%。
一、基本情况
(一)涉旅行业增势强劲。一是交通运输恢复向好。1-2月,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1.3%,较2022年加快3.1个百分点,其中水上运输增长38.0%,航空运输增长27.2%。二是旅游服务企稳回升。旅行社及相关服务营业收入同比增长0.8%,扭转近三年的下行态势,较2022年(-24.1%)回升24.9个百分点;城市公园管理同比增长35.8%;游览景区管理同比增长23.6%。三是文体娱加快复苏。受旅游业恢复带动,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4.9%,其中文化艺术业增长54.2%,体育业增长35.2%,娱乐业增长33.2%。
(二)新兴领域蓬勃发展。一是新兴产业表现活跃。1-2月,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专业技术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营业收入分别增长21.8%、53.4%、307.4%,拉动全部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5.5个百分点。其中,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在湖南共生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湖南物泊科技有限公司等头部企业的引领带动下形成我市服务业发展新的增长极。二是新增企业快速增长。1-2月,全市新增14家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1.3%,增长贡献率0.7%。
(三)户均规模稳步扩大。户均规模的扩大是行业集中度提高和企业规模化发展的具体体现。规模企业在资金、技术和市场拓展能力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使其在竞争中处于主导地位,对产业链上下游的牵引效应明显,对服务业经济发展起着“稳定器”和“助推器”的作用。1-2月,全市1401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户均实现营业收入608.54万元,好于去年同期。其中,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业、商务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户均营业收入分别比去年同期增加353.45万元、176.39万元和129.23万元。
二、存在问题
(一)头部企业压舱作用明显,高续航能力减弱。按大中企业划分标准,我市大型服务业企业3家,中型43家,大中型企业营业收入占规模服务业的18.4%。年营业收入亿元以上企业65家,其中十亿元以上的6家,分别为3家电信企业、2家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和1家工程技术与设计服务企业,亿元以上企业营业收入占规模服务业的36.5%。今年我市亿元以上企业运行情况明显差于去年。1-2月,亿元以上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8.7%,增幅较去年回落18.4个百分点,低于规模服务业增速11.5个百分点。重点行业中,装卸搬运和仓储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租赁业、研究和试验发展、居民服务业、体育等以小微企业居多,没有一家营收超过亿元。
(二)市县差距较大,县域服务业经济发展乏力。1-2月,我市规模服务业中64.1%的收入集中在市区,其余35.9%分散在各个县区。目前我市县域服务业高度依赖道路运输、居民服务、娱乐业等传统行业,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新兴服务业处于起步阶段。重点行业中,各县存在明显缺口。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业,岳阳县规模企业数为零;装卸搬运和仓储业,平江县规模企业数为零,湘阴县负增长94.1%;互联网和相关服务,岳阳县、汨罗市规模企业数为零;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临湘市负增长4.0%;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岳阳县负增长39.7%;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临湘市负增长16.2%。
(三)经济环境整体好转,部分行业需求存在变化。一是汽修行业面临洗牌。受新能源车冲击影响,传统汽车市场份额减少、销量下滑,汽修行业作为汽车下游市场,伴随汽车行业结构变化进入转型调整的阵痛期。1-2月,我市规模以上汽修企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36.9%,用工人数同比下降25.8%。由于传统市场需求减弱、新能源车维修技术门槛高且大部分零部件掌握在厂家手中,汽修行业的市场需求进一步分化,汽修企业面临经营管理战略转变与工艺技术换代升级等诸多挑战。二是道路运输利润收窄。尽管在减税降费等各类助企纾困解难政策推动下,企业生产经营保持稳定恢复,但企业效益全面恢复增长仍待时日。1-2月,全市25家规模以上道路运输企业利润同比减少2669.6万元,为服务行业之最。
三、工作建议
(一)做大规模优势,拓展新的增长点。一方面,积极培育本土企业,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鼓励发展总部经济、平台经济、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各类新兴经济,鼓励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共同推进产业生态培育、协同发展。另一方面,招引成熟企业,主动向上吸收发达地区资源资本,探索“本地注册、异地孵化”的飞地模式。
(二)做强县域经济,挖掘新的潜力点。一方面,依托现有产业基础,重点发展县域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另一方面,依托当地农业自然资源和地理文化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水旅”“农旅”等休闲旅游品牌,抓住疫后消费复苏的风口,让文旅产业成为驱动服务业发展的新引擎。
(三)做优配套政策,抢占新的制高点。扩大优质服务供给,聚焦普惠性生活服务,加强教育、医疗卫生、文化、旅游、体育、社会服务、养老、育幼等公共设施建设,率先实现生活性服务业领域品质化多样化升级,以优质的生活性和公共服务业供给吸引生产性服务业高端要素聚集。(撰稿:杨闰儿,审核:黄辉,田荣)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