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赋能,听基层干部说实情
——省委办公厅、省专项办派出7个调研组,考察基层减负实效
“以前要到县城才能办证,现在只要到村上,不到半小时就拿到了证。”近日,安化县江南镇黄石村村民黄建国领到了在村里直接办好的老年人优待证。该县在积极稳妥推动职权下放工作中,还编印了“一图清”办事指南,将每个可办事项制成二维码浓缩进一张海报,让村民在家门口办事更便捷高效。
安化县高质量推动基层公共服务(一门式)全覆盖落地见效,是调研组在基层发现的好做法。9月21日至25日,省委办公厅、省专项办组织7个调研组,赴7个市的2县5乡镇,开展深化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蹲点调研。通过“沉浸式”体验基层工作的最真实状态,调研组听到了很多真心话,也发现了一些形式主义隐形变异的新动向。
工作更务实,基层获得感更强了
“添双筷子、加把凳子,不要稿子、只看里子”,调研组既着力摸清为基层减负决策部署的落实情况,又将之作为走进基层、体察民情、践行群众路线、厚植群众感情的一次具体实践。大家把身心“融进去”、把脚步“沉下去”、把视角“跳出来”,零距离接触基层干部群众,共走访了65个村(社区)、机关单位、企业、学校、医院,访谈干部435人,掌握了大量在机关里看不到的活情况、听不到的真声音、想不到的好办法。
基层反映,省委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20条措施”“10条措施”出台以来,各级工作更务实了、减负约束更紧了、基层获得感更强了。各地普遍建立“对等开会”机制,乡镇党政正职走出会场、走村串户成为常态。
访谈中,有干部反映,“待遇保障升级了,帽子、票子、章子正在往基层倾斜”“现在乡镇班子成员进城任职渠道通畅了,而且大多数安排了重要岗位,这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有干部感慨,“省委抓基层建设力度很大,为基层干部免除了后顾之忧,在疫情防控、脱贫攻坚、防汛抗灾等重大考验中,我们没有理由不咬紧牙关往前冲”。
调研组跟随基层干部的脚步,进村入户、上山下田,到退伍军人开办的生猪养殖场协调解决供电问题,到最偏远的村落走访老信访户,到软弱涣散村组织做思想工作,见证了基层“不管路程再远、困难再大,走就能到达,干就有办法”的生动实践。
有调研组旁听了某镇重点工作调度会,不搞“穿靴戴帽”,直奔主题,两个多小时内,10多项工作全部协调部署到位;有调研组在食堂就餐时,旁边负责道路交通安全的同志听说有车辆超载,放下饭碗就走;有调研组亲身体验了一场“屋场会”,不设主席台,不搞客套寒暄,村干部开场,老百姓说事,畅所欲言中,一件件群众的“操心事”得到了解决。这些看得见的“微创新”“小变化”,一点一滴地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
常抓不懈,持续解决深层次问题
随着一条条硬杠杠、严要求得到较好落实,政策“含金量”正逐步转化为基层的“获得感”。同时,作为一种“慢性病”“常见病”,一些困扰基层的“两个主义”老问题、新情况仍然不同程度存在。
比如,党委政府正式发文减少了,部门和议事协调机构文件简报却增加了;不让发红头文件,就改发不带文号的白头、便函。乡镇干部称,“有的文件好是好,就是看了仍不知道怎么搞。”有的地方清理村(社区)挂牌,外面在清理,里面又加挂;视频会议层层套开,内容大同小异,有时过于频繁,成了新的负担;向基层下指标、派任务简单化、绝对化,甚至层层加码;文牍主义依然盛行,基层填表报数、留痕留档仍然不少;一些上级部门片面强调“属地管理”,动辄以通报、约谈、绩效考核扣分等向基层施压,实际上大部分责任都压到了基层等。
“四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背后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是党性问题。调研发现一些屡禁不绝、隐形变异的问题,深层次原因主要有:政治站位不高,自我革命意识不强;政绩观错位,宗旨意识不纯;本位主义作祟,衙门习气浓厚;“免责心态”突出,滋生懒政怠政;存在本领恐慌,跟不上形势发展等。调研组认为,要深刻认识到整治工作的复杂性长期性,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目前,省级层面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专项工作机制已将发现的问题列出清单,逐一反馈给省直相关部门,举一反三抓好整改。同时,要求各地各部门把自己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真查实改。下一步,将继续推动省委全面加强基层建设“1+5”政策体系落实,同时聚焦文牍主义、隐形变异、盲目摊派任务、村(社区)挂牌多、政务APP过多过滥、“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等突出问题,采取过硬措施加强整改,务求取得实效。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我省将推动蹲点调研工作常态化、长效化,通过创新方法、深入实际,倾听基层呼声,回应基层关切,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用心解决,真正让基层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记者 刘燕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