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发展新机遇 做好口岸大文章
随着市委提出“五市一极”建设的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加快发展已成为当前岳阳全市上下的最强音。口岸是对外往来的门户和窗口,是连接世界的桥梁和纽带,也是一个地区发展对外经济贸易、技术合作、文化交流、旅游事业的通道,如何抢抓机遇、乘势而上、跨越发展,必须做好三个方面的文章。
一、切实找准定位,以更宽的视野做优“规划”文章。规划是资源、是财富、是生产力,大力推进现代港口建设,高起点、高水平、高层次规划是关键。“十二五”期间,岳阳市口岸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口岸发展全局,全面实现水陆空立体口岸开放格局,把岳阳打造成为我国中部乃至长江中游重要的口岸航运中心、区域性物流中心。扎实推进以“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为标志的三大发展战略,建设“实力口岸、活力口岸、和谐口岸”。一是协调发展。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确保口岸发展规划与岳阳市国民经济规划相吻合。二是效益优先。要加强口岸综合管理,协调中央驻岳口岸联检单位出台优惠措施,支持港航、外贸企业发展,扩大口岸总量,支持港口、机场和国际航线增强竞争力,进一步开辟国际航线,拓展口岸发展空间,不断提升口岸功能,以实现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是科学布局。优化现有的口岸资源,推进港口开发、加快空港建设、拓展陆路口岸、完善基础设施,构筑布局合理、服务一流的一、二类口岸齐全,水陆空并进的立体口岸开放格局。四是服务为主。口岸管理要充分体现把关与服务的统一,树立“提速增效,服务发展”的理念,既严格监管又方便快捷,做到把好关,服好务。
二、勇于创新碰硬,以更大的气魄做活“整合”文章。一直以来,由于资源整合困难,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港口发展。主要表现为:缺乏统一规划管理,城陵矶新港和老港功能没有完全分开,形成无序竞争;受传统行政管理模式作用,港口与相关的商贸、工业、交通、海关、商检、铁路等部门条块分割,港口发展很少纳入地方工业和经济发展规划,港口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受资金影响,城陵矶老港设备设施老化严重,堆场不足,运营成本高,运量增长与通过能力矛盾十分突出。要充分发挥港口对地区经济的带动作用,必须整合利用好港口资源。一是理顺港口管理体制。要按照“一城一港一政”的管理模式,统一政府对各地港口资源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制止和制裁行业不正当和不公平竞争行为,切实解决“一城多港、一港多政”的问题,推进有序建设,促进协调发展。二是发挥港口整体效应。可利用大的港口集团规模优势,整合港口资源,实行岳阳港口岸线的统一经营管理。三是整合港口物流产业。四是加快港口信息化建设。
三、努力奋发进取,以更实的作风做好“联强”文章。长江干线航道建设已经纳入“十二五”规划,未来5年,中国将根据长江航道建设现状,对长江干线航道进行系统化治理,全面改善航道通航条件,拉开新一轮长江开发的序幕,将进一步提升长江流域区位经济优势,活跃长江流域物流业,为沿江港口带来无限商机。岳阳处长江中游南岸,怀抱洞庭湖,是湖南唯一临江国家一类口岸城市,把全省80%的地域与长江大动脉连成一体,既是长江八大深水良港之一,也是湖南内河交通的总枢纽和咽喉。如何把岳阳打造成为我国中部乃至长江中游重要的口岸航运中心、区域性物流中心,必须紧紧抓住国家对长江进行全面综合治理这个契机,实现城陵矶港口与海港的江海联运“无缝”衔接。一是做大联强。根据“兴港强市”战略,做大做强做精城陵矶新港,真正实现岳阳口岸“两港三点”资源互通、优势互补,努力使岳阳成为长江中游的“大口岸、主通道”,促进岳阳乃至湖南外向型经济发展。二是靠大联强。要树立区域港口发展大局观,把小港口作为大港口的“喂给港”,将新港定位于长江中游重要的中转枢纽港,实现江海、江江港口的无缝对接。要通过战略合作或企业联盟、合资合作等形式,形成利益共同体,互惠互利,共图发展。三是拓展功能。设立岳阳保税港区,能够充分发挥湖南区位优势,利用长江“黄金水道”,发展水陆空多式联运,打造内陆地区政策最优、功能最齐、服务最强、物流成本最低、开放程度最高的口岸环境和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成为中部企业实施“引进来”的通道和“走出去”的桥头堡,在更高层次上吸引和集聚国内外先进生产要素,承接沿海地区高附加值加工贸易转移,增强湖南在整个中部地区的经济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内陆地区的开放步伐。(作者系市政府口岸办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