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档时间:2017-08-23

别了,“临氮”

来源:市经信委 综合与法规科   日期: 2016-08-11 08:51
浏览量: 1

氮肥厂即将从人们的视野里消失了,这是让临湘摄影人纠结的一次凭吊拍摄活动。

2011年12月16日下午,临湘市摄影家协会十多名摄友如约来到氮肥厂,与早已等候在那里的9名建厂初期的老工人师傅会合,一同去向已被拆除得七零八落的临湘氮肥厂告别。

进入厂区,满眼一片狼藉。昔日错落有致的大小车间,金属门窗已大多拆除,残墙断壁上留下一个个空洞,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是被挖去眼珠的一双双眼睛,凄凉而深不可测。昔日花园式的林荫道、喷泉池、花草地、停车场,此时已到处堆满了被电焊、切割机、大铁锤折磨得身首分离的残破机器和锈迹斑斑的巨型钢瓶、铁管,让人惨不忍睹,心生寒意。这就是当年红极一时声名远播令人引以为豪的临湘氮肥厂么?临湘计划经济年代的国营企业就这么随着氮肥厂拍卖的最后一锤被历史尘封存了么?眼前的一切已经作出了肯定而又无情的回答。边走边看的老人们饱经风霜的脸上写满了忐忑,眼睛里分明流露出恋恋的不舍。

“照张相吧!”一位老人轻声道。老师傅们默默地聚拢在一堆废机器、破铁管前了,没有一点声音,没有一张笑脸,我们心情沉重地抢着按下了快门,定格了他们脸上复杂的表情。熊清奇、张如铁两位摄影“发烧友”,参加工作就在这里开始了人生之旅的跋涉,对当年跟着师傅当学徒的车间更是在言语间透出无限的深情。今天师傅也来了,师徒相依相傍,在当年厮守了十多年而今已面目全非的车间前留下了最后一张纪念照。

“真是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啊!”年逾七十的建厂元老赵师傅领着一行人边走边看,时而摸摸那些旧机械,时而向摄友们介绍往昔的情况。1970年,在发展农业大办化肥的政策推动下,年产5000吨合成氨的小型氮肥厂破土动工了,1973年投产后虽然连续三年亏损累计达50万元,临湘人民人平丢了四元钱,但毕竟结束了临湘世代不产化肥的历史。说起建厂初期的十年,师傅们感慨太多,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倾注了工人们的心血和汗水,让我们同行的摄影人方知临湘氮肥厂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的不易。赵师傅走近一排当年亲手栽下的香樟树,走到一处仍挂着当年订立的墙上制度牌前,抚今追昔,热泪盈眶,感叹着自己的毕生年华都在这树这牌这车间这机械间度过,当镜头对着他时,脸上露出的微笑仍然是那样的自豪与欣慰。

这些白发苍苍的老人领着我们一个车间一个车间的观看拍摄,细说着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临湘氮肥厂“风生水起”的故事,扳指念叨着匡长龄、黄晃安、龚胜保一代代“临氮”掌门人的传奇,仿佛已忘却了眼前空荡荡的车间还有几台待拆的机器。离开氮肥厂时,西边的落日在灰色的天空中露出了圆脸,我们心里在祈祷,明天又会有一轮新的太阳在升起。

次日上午,我们几个摄友几番周折,探寻到了氮肥厂的档案室和荣誉室,力图寻觅留存“临氮”从创建兴盛到衰落破产的足迹。当年氮肥厂的办公楼现已易主某房地产公司,好在档案室和荣誉室还保存着。

推开档案室生了红锈的铁门,林林总总的档案柜整整齐齐地摆满了约六七十平米的空间,柜内隔板和抽屉里全是技术方面的书籍、卷宗和图纸,详细记录着氮肥厂的建筑、机械、工艺流程、技术改造等方方面面的原始资料,让人感觉到这是一部读不懂的百科全书,曾经承载着几代“临氮人”的梦想与希望,如今见证了“临氮”的兴旺与衰落。找遍档案室,却没有寻到一本文书档案,无法弄到记载“临氮”辉煌历史的片言只语,由然而生遗憾与失落。

走进荣誉室心情豁然开朗,在一个展柜里,装满了大大小小二十多个奖杯,我们忙着拭去奖杯上厚厚的灰尘,在靠门的展架上端端地摆好拍照。细细端详这些奖杯,颁奖都是省人民政府、省经委、省石油化工厅、省总工会等厅级以上领导机关,奖项更是光芒犹存。如全省三电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小氮肥厂效益夺标竞赛第一名、全省职工五小智慧杯竞赛奖等等。从这些奖杯中可以窥见,“临氮” 从1983年至1998年间曾是何等的朝气蓬勃,“临氮人”是何等的骄傲与自豪!

在荣誉室,从一个不显眼的角落找到了一本人民日报出版社于1989年8月出版的“三湘企业群星丛书”《大潮风流》报告文学集。翻开目录喜见一篇《“临氮”颂歌》,此文开篇记述了《中国化工报》1989年4月11日头版头条报道:“改革十年来,临湘氮肥厂越办越红火,十年实行利税3680万元,相当于建厂投资的十一倍。”接下来还有时任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夫生在省六届人大报告中的讲话摘句:“省化工厅在企业中开展学临氮的办法好,要坚持下去”。在这篇报告文学的结尾引用了原化工部副部长贾庆礼来“临氮”视察时留下的题词:“向艰苦创业,勤俭建厂,创出高水平的国家二级企业临湘氮肥厂学习”。

掩卷梳理思绪,脑子里清晰地回映出“临氮”变迁的轨迹。从建厂初期几十名职工敲敲打打,小打小闹,以年产合成氨5000吨起步,经历了10年的艰苦创业,到1988年,扩厂提质,增产增效,以年产碳酸氢铵12万吨、合成氨4万吨、复混肥1.5万吨、炉渣砖500多万块、热电发电量每小时9000千瓦的骄人业绩,挤进了“国家二级企业”的行列,880多名职工顶着“全国化工六好企业”、“湖南化工模范单位”的夺目光环。

曾记得,“临氮”这风生水起的十年,临湘的年轻人以找到“临氮”人恋爱结婚为荣,临湘乃至湖南的县属国营企业以赶超“临氮”为荣。

潮起潮落又十年,“临氮”毕竟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一艘小船,在市场经济风起云涌的大海中搏击,与国际国内的同业竞航,遭遇到了灭顶的危机。“临氮”不甘沉沦,奋力一搏,与“株化集团”联姻,终于还是被市场经济的大潮逐滩搁浅,当年刷写在墙上的硕大标语“居危思危” 至今仍在,让人叹息不已。县域经济宏观调控,国有企业改制破产,包括“临氮” 在内的临湘13家国有国营企业在完成了历史使命之后,终于随着计划经济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临氮”走了,“临氮”漂散在长安城上空让居民掩鼻难闻的氨气不见了,“临氮”排放的紫黑发臭的氨水污染过的长安河清澈了,一个绿树掩映、高楼林立、流水潺潺的居民小区将取而代之。

我想,不论古今,无分中外,历史就是这样有情而无情地前行,有如太阳的起落,大可不必怅望晚霞的短暂,整理好心情,迎接明日新一轮朝阳的喷薄而出吧。

作者:曾明亮,男,现年54岁,本科学历,供职于临湘市公安局,业余爱好文学、摄影,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特约研究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岳阳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临湘市摄影家协会主席,先后发表出版文学、教育、科普、影视、法学、公安管理、企业形象策划等多部(篇、幅)学术论文和文学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