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住建文化 > 文明创建

《中国建设报》整版——湖南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整体成效走在全国前列

来源:湖南住建 发布时间:2021-10-28 16:50

湖南工程建设项目 

审批制度改革成效显著

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湖南省聚焦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流程不畅的“堵点”,部分审批程序繁、时间长的“痛点”,部门信息壁垒的“难点”,以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全覆盖改革、全流程优化、全要素管控”为目标,全面完成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任务,打造“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1.0版”,实现了全省同类项目或同一事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

目前,全省已有4万余个项目实现“一网通办”,审批事项由71项压减至47项,项目审批时限由236个工作日压减至21至100个工作日,71项事项串联审批精简为4个审批阶段并联审批,湖南成为获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推介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经验的唯一省份,“多图联审”“零跑腿、零接触、零付费”改革经验被列为国务院第七次大督查典型案例,全国通报表扬,整体成效走在全国前列。

省级层面统筹统建 推进全覆盖改革

湖南省政府先后出台《关于推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深化改革实施方案》,系统制定78项改革任务,搭建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的“四梁八柱”。

审批制度全省统筹。湖南省配套出台70余份全省统一的制度文件,实现全省“一张蓝图”“多规协同”“区域评估”“告知承诺”“一窗受理”等改革步调一致,推动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转变。

审批系统全省统建。坚持“将审批制度集成在平台上,将审批管理协同在平台上,将改革举措落地在平台上”的理念,打造覆盖省市县三级的湖南省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实现审批服务全集成、相关系统“全联通”,做到“线下无审批,线上全监管”。目前,湖南省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的办件量和功能性在全国均处于领先水平。

项目类型全省统一。在抓好房屋建筑和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改革的基础上,主动将交通、水利、能源工程建设等项目全面纳入改革范围,相应行业领域的审批管理系统已全面上线,并实现同湖南省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的对接融合。

“一网通办”全省统联。推动湖南省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与“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信息共享,与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赋码端、申报端、审批端、监管端统一,与“多规合一”协同审批平台、建设用地审批系统、施工图审查系统等系统业务融合,与项目动态监管平台、建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信用湖南等数据共享,实现“审批库”“企业库”“项目库”等数据同源,形成全方位监管。

立足审批前后延伸 推进全流程优化

湖南在四大审批阶段的基础上,主动向前延伸至项目策划生成阶段,向后延伸至不动产登记阶段,实现项目从前期策划到交房交证全流程优化,切实解决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中存在的障碍。

项目策划生成阶段,实现项目供地精细化。统筹融合形成了涵盖6大类、21中类、500多个图层的国土空间规划“一张蓝图”数据库,建立了全省统一的“多规合一”协同工作机制,依托带矢量坐标的“一张蓝图”实行项目用地合规性监测,提前化解规划矛盾,解决项目生成难题。

项目审批四大阶段,实现全程审批标准化。2019年2月发布了全省统一执行的《湖南省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工作指南》,现已迭代升级三版,先后统一了25类项目的办事指南、申请表单、申报材料清单,明确了审批事项、审批流程、审批时限等。

不动产登记阶段,实现交房交证便利化。推行“交房即交证”,实行“前置一批”“并联一批”“剥离一批”“简化一批”,最大化地压缩房地产开发项目从竣工验收到办理不动产首次登记的过程时限。目前,全省累计有7万户实现了“交房即交证”,让老百姓同享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的政策红利。

面向审批服务要素 推进全要素管控

推动行政审批要素监管受控。实现省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电子监察功能,实时在线监督审批进程,实现“全程留痕、自动预警、责任到人、通报问责”,按月印发审批服务质量通报,按年对各市州开展调研评价,对各省直厅局进行绩效考核。

推动政务服务要素规范。整合各审批部门分散设立的实体服务窗口,在全省各级政务服务大厅统一设置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综合服务窗口,实现业务咨询、报建辅导、帮办代办等服务功能全集成。出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工作导则》《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综合服务窗口全科帮办代办服务工作要求》等,建立各审批阶段“一次征询”“一单告知”机制,解决“办什么”“找谁办”“怎么办”问题,打造线上“并联审”与线下“帮代办”有机融合的工作机制。

推动市政服务要素规范统一。出台《湖南省工程建设领域市政公用服务报装接入办事指南》,统一简化优化全省供水、排水、燃气等市政公用服务办理规则。依托省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建立全省市政公用服务平台,实施统一规范管理,全省600余家市政公用服务单位全面入驻,为建设单位提供“一站式”服务。

推动中介服务要素规范统一。出台《湖南省工程建设项目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指导目录》,在全省层面规范统一了工程建设项目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名称、服务时限、收费标准等8项配套要求,有利于进一步压减中介服务时限,减少服务费用,提升服务效率。

下一步,湖南省将着力打造“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2.0版”。全面推行“用地清单+告知承诺”改革,深化供地精细化。重点抓好规划审批改革,实现清单化审查和“技审分离一批、告知承诺一批、免于审查一批”。深化多图联审、多测合一等改革,优化施工许可办理。深化全周期管理,抓好“交房即交证”,全面推广深化全周期管理。升级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功能,推进流程定制化、监管联动化、要素标准化、响应全天化、办事移动化。优化政务服务、市政公用服务和中介服务,不断增强企业和群众的改革获得感。

长沙:以省会担当

着力建设审批提速增效新高地

近年来,长沙市强化省会城市担当,坚持问题导向,全面落实“规定动作”,扎实推进“自选动作”,以高站位、优制度、实举措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进程,全力实现行政审批效能再提速、政务服务质量再提升。2020年,长沙推进住房体系完善和房屋交易“一网通办”工作经验受到各界高度评价。

长沙市着力强化审批改革顶层设计,把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作为转变政府职能、优化营商环境的重点任务和中心工作部署推进。高位统筹,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聚焦重点任务和重点环节,加强统筹调度、督查督办,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纳入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重点事项和全市营商环境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常态化督查考核机制。系统谋划,出台《长沙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工作指南(试行)》等100余份改革配套文件或细则,基本构建较为完整的改革制度框架体系。合力推进,聚焦重点任务、重点环节,坚持整体统筹与分头推进相结合,确保全市统一部署、整体联动。

着力推进审批事项精简,大刀阔斧为工程建设领域审批“瘦身”。精简审批事项,全面清理项目审批涉及的行政许可、技术审查等事项,将审批事项由71项精减至41项;取消社会投资项目初步设计审批;推行施工许可证和质量安全监督注册手续合并办理;取消资金到位证明、建筑节能设计审查备案等。下放审批权限,结合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长沙片区成立,配合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同步下放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权限6项;下放26项审批权限,确保工业投资项目审批权限在园区全覆盖,将水电气报装受理审批下沉至各区县(市)、园区政务服务大厅,为“企业办事不出园区”提供强力支撑。规范中介服务,严格清理审批中介服务事项和收费依据,市政务服务平台增设“投资建设项目审批网上中介服务超市”,项目单位、中介机构、政府部门提供资质登记、信息公开、合同管理等服务,公开中介机构名称、服务项目、收费标准等信息;全市94项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全部纳入“超市”。

聚焦打通“肠梗阻”、提升“时效度”,深度优化审批程序。实现报建“按图索骥”。将工程建设项目细分为社会投资类、工业投资类等5类,分类制定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办理时限;实施“拿地即开工”,制定细化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建设项目(不涉及用地审批)、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相关审批指南和审批流程图。实现窗口“全科受理”。整合各单位分散设立的审批窗口,成立工程建设项目综合窗口,所有窗口无差别受理41个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事项,实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材料网上流转、窗口统一发件”的“受审分离”模式。实现“多审合一”。统筹整合各类规划,建立“多规合一”平台,构建涉及全市31个空间管控部门、140个空间管控要素、400余个空间管控图层的“空间治理”数据成果体系,形成全市统一的空间管控秩序和规则;将消防、人防等并入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实现“一套标准、一家机构、一次审查、一个结果、多方互认、全程留痕、实时监管”的联合审图;统一验收事项、部门、办事流程和验收时限,实行消防、人防等事项限时联合验收;将竣工验收阶段涉及的8个测绘事项整合为规划条件核实和土地核验测量、地籍测绘、房产测绘3个测绘事项,实行“一次委托、联合测绘、成果共享”。

以数据共享促进工作提速,以服务整合实现效率提升。搭平台,依据“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原则,在原“多规合一”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基础上,进行全面改造升级,整合建成涵盖41个审批事项以及14个市直部门、9个区县(市)、15个省级以上园区、5个市政公用服务单位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并纳入市“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进行统一管理,做到“清单外无审批、流程外无审批、平台外无审批”。减负担,创新申报方式,以“一张表单”整合申报材料,实现“一份办事指南,一张申请表单,一套申报材料,完成多项审批”,同步推行智能化帮办代办,提供咨询引导、业务指导等全方位服务。优监管,构建以“双随机、一公开”为基本,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通过“信用长沙”平台对建设单位开展信用评价、联合惩戒,并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中增加电子监察功能,实时在线监督项目审批进程,实现“全程留痕、自动预警、责任到人、通报问责”。

岳阳:创新五项“结合”举措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岳阳市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作为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大力推行5项“结合”的具体举措,基本实现政府投资、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时间分别压缩至70和54个工作日以内的改革总目标,“办理建筑许可”指标在2020年国家营商环境测评中获“优秀”评价。

“一图”与“一窗”相结合,压缩最短审批时限。岳阳市成立由市长任组长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和由协会、高校、企业等人员组成的专家组,推进“一张蓝图”统筹实施、“一个窗口”综合办理。制定出台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等40个改革规范性文件,将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核发合并办理;实施分阶段办理施工许可、行政审批与技术审查相分离等措施,13项技术审查实施告知承诺制、24项行政审批实施容缺承诺制;将建设审批流程、中介服务事项等纳入改革范围,实行“一窗通办”模式,市窗口通过工程审批系统新增立项项目1064个,办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事项4487件,审批事项和申请材料分别精简30.5%和26%,享受区域评估成果项目数31个。

“帮办”与“代办”相结合,提供优质审批服务。实行帮办代办政府购买服务,建立帮办代办APP微信小程序。首先推行团队帮办服务,今年年初,帮办代办专业服务团队入驻市政务中心,年底将完成1000件以上审批事项的服务。其次推行上门跑办,对重点工业项目报建开展主动上门服务,企业无需签约和付费,即有专人跑办;设立帮办代办热线电话,半年内已为市区近170家企业、376个审批服务事项提供全流程无偿咨询、协调服务。最后推行评估督办,从已完成帮办代办的项目中随机选取样本项目,聘请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跟踪评估和分析。

“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实现最快审批验收。岳阳市突出企业需求导向,实行线上、线下联合验收管理,有效解决了“验收难”的问题。针对商品房办证难问题试点分期验收,出台《进一步优化工程规划和土地分期核实核验的工作方案(试行)》文件,破解了土地、规划分期建设不能分期验收的堵点,解决了长久以来分期开发楼盘不能及时交房和取得不动产证的难点,半年内已办理30多个项目的分期验收。针对市政道路项目因涉及用地报批而手续办理缓慢的问题,试点道路试运行验收,出台市房屋建筑与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联合验收试行制度,为市政道路工程提供绿色通道报建。在竣工验收阶段推行线上联合验收服务,组织建设、自然资源、消防等统一查验,统一限时出具验收意见,进一步优化联合验收告知承诺制申报,竣工验收备案转为即办事项。

“互联”与“并联”相结合,打造最简审批环节。结合“数字政府”建设,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强化并联审批,推行“多图联审”服务,有效解决了“多头跑”的问题。将住房和城乡建设、消防、市政公用服务等审查系统统一接入,人防、消防、技防实现“多审合一”,联合审图项目平均审查时间从13天压缩至8天。在全省率先试点将不涉及易燃易爆的工业厂房项目列入规划方案和施工图审查“两审合一”试点服务范围,“两审合一”的第三方为有资质的施工图审查机构,费用由政府购买,节省了工业厂房项目报建时间和费用。对于低风险的工业项目,在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岳阳片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进行“拿地即开工”试点,推行审查豁免清单,将社会投资简易低风险项目全流程审批压缩为7个环节、24天。

“事中”与“事后”相结合,落实最严审批监管。率先在工程领域建立督查、纪检、审计“三位一体”督查机制,市审计部门对各类工程审批事项的相关时效、报建成本进行专项审计调查。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办公室联合市政府督查室严把电子监察关,每月就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系统中的电子监察数据进行核对,对发现的问题要求立即整改。市政府督查室联合市纪委监委严把问责追究关,对“红顶中介”等进行联合督查。有效强化了改革工作落地见效,全市营商环境质量得到夯实和进一步提升。

衡阳:减环节帮代办集成

实现项目落地加速

“现在提交完相关资料,当天就可以拿施工许可证!以前想都不敢想……”在衡阳市政务服务中心综合窗口,前来办理工程建设项目施工许可证的邹先生很高兴,从“办事跑断腿”到“最多跑一次”,他体验了一次“美梦成真”,这是衡阳市推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卓有成效的缩影。

自2016年衡阳市推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以来,工程建设项目落地速度平均提高70%,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4%。

为大幅提升项目落地速度,衡阳市首先在审批环节上,坚决取消不符合法律法规的审批事项,对保留的审批事项,减少前置条件,精简审批环节,已取消审批事项7项,合并审批事项6项,调整审批时序5项,转变管理方式8项。其次在审批时限上,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总时限压缩至60个工作日以内,提速率67.6%,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总时限压缩至47个工作日以内,提速率74.6%。最后在衡东县开展审批试点改革,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投资项目“先建后验”,项目开工前报建审批时间由40天缩减为5天,31个前置审批事项压减为4个,涉及部门由18个减少为3个,实现“拿地即开工”。

衡阳市着力推行项目建设全程免费帮代办,并为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手册。目前,已为6582个项目提供代办服务,五年来实现零投诉。在市县成立项目报建代办中心,为项目报建提供全程免费代办服务。项目经理主动联系即将进入审批程序的项目,提供“7×24”小时全天候在线咨询服务,并为企业定制个性化服务手册。从立项审批到竣工验收,项目经理主动全程介入,从各方面提供审批“全程免费代办”服务,对审批进度滞后的项目,积极协调相关部门,解决问题。完善代办后续服务,项目经理主动回访业主单位,对业主单位提出的意见建议登记造册,实现审批后跟到底。对不满意事项,从审批流程、办理环节等多方面进行研判,督促审批部门不断优化流程、提高效率。

积极推行“一门”集成服务,所有工程审批事项在政务大厅“一站式”办结。在市县政务大厅设立124个综合受理窗口,建立“窗口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机制,实现“受审分离”。将工程审批事项统一归并到行政审批服务科(股),行政审批服务科(股)成建制进驻政务中心。重点突破多部门联办事项,对所有审批流程建立标准化并联审批机制,提高审批效率。打通部门信息孤岛,将工程审批事项和市政公用服务事项全部纳入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办理,达到“一网通办”,目前已有4205个项目顺利通过系统“拿证”。

常德:流程简服务优监管

改革深化出实效

近年来,常德市多措并举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进程,在精简审批时限、一张蓝图统筹项目实施、推行帮办代办服务、联合验收等具体环节中下功夫、出实招,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改革亮点和成果。

2019年以来,常德市出台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等多个规范性文件,依托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全力减事项、减环节、减材料、减次数、减时间。审批事项和条件环节从简,减少保留事项的前置条件,下放审批权限、合并审批事项,划分立项用地规划许可、工程建设许可、施工许可、竣工验收4个阶段,实行“一家牵头、并联审批、限时办结”。根据工程建设项目特点等梳理、合并审批流程,执行政府投资、社会投资等6大类项目审批流程从简。进一步压缩办理时间,确保除重大工程以外所有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间控制在28至70个工作日以内。同时,推行区域评估制、告知承诺制等,实行联合审图和联合验收。

常德市统一审批管理体系和数据信息平台,在全市推行“一张蓝图”与“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以及相关部门审批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加速项目前期策划生成,简化项目立项用地阶段有关审批手续,同步推进“多规合一”等多个惠企改革措施。在政务服务大厅开设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专区中,将服务窗口升级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全科即“一个窗口”通办,实行“无差别全科服务”,并设立全程代办工作机构或专班,建立服务评价制度,为建设单位提供服务。自改革以来,全市通过“一张蓝图”策划生成项目209个,通过“多测合一”平台办理测绘项目138个,开展联合审图项目685个,实施联合验收项目136个,通过“一个窗口”对涉及15个部门的行政审批事项进行统一线上办理,已在线办理工程项目3972个、审批事项8153件。

成立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小组,建立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运行监管制度。建立以“双随机、一公开”为监管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特别是开展领导干部“亲自办、体验办”等活动,对审批单位的审批行为进行跟踪监管,从注重前置审批向注重事中事后监管转变,破解项目审批中的难点症结。依托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建立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信用信息平台,实施红黑名单制度和信用分级分类管理体系。同时,规范和强化中介服务与市政公用服务管理,明确服务标准、办事流程和办理时限,规范服务收费。供水、供电、燃气等市政公用服务全面入驻政务服务大厅,严把行政事业收费关口,实施统一规范管理,为建设单位提供“一站式”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