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市委财经委员会主任谢卫江主持召开市委财经委员会(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中央财经委和省委财经委有关会议精神,听取“1+3+X”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进展情况汇报,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工作。
市委副书记、市长、市委财经委员会副主任李挚,市委副书记、市委财经委委员汪涛,市政协主席黎作凤出席。市领导刘启峰、谢群、邱虹、李建华、李美云、李劲松、李永丰、陈阁辉、魏淑萍、张世愚、郭占扬、何祚云,市政府秘书长孙志诚等出席。
市委财经办主任,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市推进“1+3+X”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指挥部办公室主任林军华汇报“1+3+X”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情况。
产业发展机制更加完善。市委、市政府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摆在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卫江书记、李挚市长多次专题研究调度产业发展,举行“1+3+X”产业项目现场观摩活动,在全市上下凝聚起抓大产业、大企业、大项目、强园区的共识共为。市推进“1+3+X”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指挥部办公室与9个产业发展工作专班协同发力,出台县市区主特产业发展评价办法,制订完善“两图两库”,按照“链长统筹、链主引领、链条延伸、链式服务”工作方式,严格实行“一周一研究、一月一调度、一季一讲评、一年一评价”机制,建立了推动现代化产业建设的有效机制。
产业发展动能更显强劲。坚持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两手抓,1—8月,全市“1+3+X”现代化产业新签约项目383个,其中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19个;新开工项目318个,开工率83%;新投产项目192个。位列省十大产业项目之首的乙烯项目纳入中部地区崛起2024年重点工作任务,全球单套产能最大的己内酰胺生产研发基地全线开车。现代化工、港口物流、现代农业及绿色食品加工、先进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分别增长3.2%、26.3%、5%、9.7%。
产业发展布局更趋优化。推进园区市场化、特色化、差异化、集聚化发展,11个省级及以上园区均明确特色鲜明的主特产业布局。1—7月,全市园区技工贸总收入增长10.7%,亩均税收13.19万元/亩。省《“五好”园区建设双月通报(1—6月)》中,项目建设投资全省占比、工业投资全省占比、外商直接投资等指标排全省第1。岳阳绿色化工高新区综合实力居中部地区化工园区第一,城陵矶新港区集聚了汇川技术、中创空天等优势企业,汨罗高新区成为国家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和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平江高新区的休闲食品、云母纸、石膏建材和临湘高新区的浮标均占全国市场份额70%以上。
产业发展保障更为精准。积极争取省里出台《关于支持全省现代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成功创建湖南省石化新材料院士专家工作站,推动现代化工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抢抓国家“两重”“两新”机遇,争取获批中央投资资金46.06亿元,其中先进制造业类、文旅类获批项目资金均取得历史突破,助力一批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大力开展“链长到一线”活动,扎实开展“两重”“两新”送解优专项行动,有效助企纾困。
下阶段
围绕“大产业、大企业、大项目、强园区”目标,按照产业全生命周期理念,坚持问题导向,加快推进“1+3+X”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加快项目建设。推动乙烯、紫光等重大产业项目加快建设,早日投产见效。抢抓“两重”“两新”政策机遇,开展“项目大谋划、谋划大项目”,谋划一批产业项目、创新平台、综合交通与物流体系项目落地,推动石化、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传统行业企业谋划一批设备更新项目,全力争取更多中央资金支持产业发展。主动承接重大产业梯度转移,全力争取国家重要战略腹地建设。
加大招商引资。坚持“产业倍增”与“招引新增”并举,持续做大产业“增量”。用活用好产业基金、科创平台等招商载体,加大主特产业招引力度,注重引进投资规模大、税收贡献强、成长性好的项目,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加大与中石化、中远海运、中粮等央企合作力度,开发一批重大项目,推动落地实施。
加速园区提质。深化“五好”园区建设,大力推进园区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抓好亩均税收提升、“三类”土地清理等重点工作,细化主特产业考核评价、调度督导机制,推动园区市场化、特色化、差异化、集聚化发展,对标国家级园区百强,着力提升园区发展规模和质效。
加强创新引领。依托湖南省石化新材料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创新载体,推动现代化工等传统产业升级、提质增效。积极发展生物制造、氢能、绿色甲醇等新质生产力,首发经济、银发经济等新业态,着力培育产业新增长点。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速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推进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化”和规上企业“高新化”。
加力助企纾困。深入开展“两重”“两新”送解优专项行动,实施“链长到一线”,积极为链主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引导企业提振信心。全力推动工业用水电气降本增效,有效降低企业成本。建立优势产业、优质项目优先要素保障机制,推动人才、资金、土地、政策等资源要素向主特产业集聚,建设“1+3+X”现代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产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