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上查询大厅 > 开放档案查询 > 史海钩沉
 三名人情系三眼桥 
 三名人情系三眼桥 
编稿时间: 2014-08-12 08:45 来源: 岳阳市档案局 
 

      地处洞庭湖畔的岳阳市是一座有2500多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境内古建筑甚多,三眼桥便是这璀璨星辰中的一颗。
      三眼桥,初名通和桥,又名堤头渡桥、万年桥、万由桥,因桥为三拱联缀砌筑,故俗称三眼桥。它位于岳阳市南湖辖内,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是湖南历史悠久、最为坚固的古桥之一,与岳阳楼、岳州文庙、慈氏塔、张谷英古建筑群同列为湖南传统建筑之最。近130年来,三眼桥历经狂风巨浪、山洪湖潮的冲击,特别是1964年成为岳阳沟通南北的干线公路桥后,车水马龙日夜川流不息,仍完好如初,充分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高度的质量意识与高超的建筑技艺。滕子京、方钝、钟谦钧三位历史名人情系三眼桥的故事也定格在岳阳的档案里。

滕子京始建三眼桥

      一提起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滕子京,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他支持宋“庆历新政”,他重修岳阳楼并请范仲淹作《岳阳楼记》的创举。然而,他在岳阳任上,还始建了至今使人受益的三眼桥。
      滕子京(990~1047年),河南洛阳人。与范仲淹同年中进士。宋庆历二年(1042年)任泾州(今甘肃泾州北)知州,后擢升天章阁待制,镇守庆州。第二年,被人诬告“处置戎事,用度不节”,牵连甚众,因系满狱,虽经范仲淹、欧阳修权力辩白,还是被贬至虢州(今河南灵宝东)。庆历四年(1044年),御史中丞王拱辰告滕子京“盗用公使钱,止削一官,所坐太轻”,而再贬至岳州任知州。其实,滕子京为官廉正,好施与,及卒,无余财。近年发掘滕子京及其妻、妹和小女四座墓葬,陪葬品极其简单,仅有砚1方、玉兔2只、瓷罐2个。他之所以一贬再贬,真正的原因是他主张改革,支持范仲淹的“庆历新政”,“谠论侃侃,屡触权要”和“负大才,为众所嫉”。
      滕子京虽一贬再贬,但他面对现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忧国忧民、正直敢为。在岳州知州的短短3年任上,就为岳州人民办了四件大事:一是重修了岳阳楼,并请范仲淹作《岳阳楼记》。他认为,名楼古迹“莫不兴于仁智之心,废于愚俗之手。”“天下郡国,非有山水环异者不为胜,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成著。”于是,重修岳阳楼并请好友范仲淹写下了千古绝唱《岳阳楼记》,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二是修筑了偃虹堤(今南津港堤基),为岳阳古城筑起了一道防洪屏障。三是兴办了岳州学宫(即岳州文庙),成为当时培养举人、贡生的摇篮。四是始建了三眼桥。
      庆历四年(1044年)春,滕子京初到岳州任知州,他看到岳州古城东白荆堤下钓丝潭水深莫测,漩流湍急,百姓渡水进城常遭翻船没顶之灾,即在湖边树立石碑劝百姓绕道陆行。当然这只是权宜之计。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果断决定在此建桥。不久,便筹集资金,修筑白荆堤,修筑了通和桥(三眼桥当时的名称)。宋范致明的《岳阳风土记》有“滕子京作碑堤上”,《巴陵县志》有“通和桥自宋庆历滕太守始”的记载。从而,解决了当时一大交通难题,沟通了岳阳古城与外界的联系。

方钝督修三眼桥

      明代户部尚书方钝(1488~1577年),巴陵县沙陂(今岳阳县杨林乡沙陂村)人。他年少时颇为自负,曾在自家门口贴了一副“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的对联,一老翁看了不以为然,手捧书本“前来求教”,方钝一看,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识,顿觉羞愧难容。从此,他不敢自傲,将家门口的对联改为“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终日抱书苦读。明正德七年(1512年),24岁的方钝进入岳州府为生,后转为廪生。正德十六年(1521年)殿试翰林,嘉靖元年(1522年)出任河南内黄知县,适逢外祖父去世,回乡守丧,丧期满,补华亭(今上海市)任知县,后升广西、河南监察御史,接着皇帝钦点他任大理寺丞、大理寺右少卿、左少卿、都察院都御史等职,累官至户部尚书。
      方钝任户部尚书掌管全国赋税历时7年,面对外有瓦剌、倭寇侵扰,内则奸相严嵩贪赃枉法;明世宗迷信道教,日夜设斋醮祈祷,一切内府供应,御外耗费,无不取之户部等复杂困顿境地,他广纳人言,取其良策,多方筹划,务期必济;而他自己,却纤尘不染、清廉无过,深得朝廷和百姓爱戴。方钝在京做官期间,不忘家乡父老。曾向朝廷奏准“湖南减免山粮”,并捐资建岳阳会馆,安排同乡仕宦居住,立约32条,勉励他们忠贞为国。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年逾70的方钝辞官回乡。他积极筹划家乡水利建设,大力资助,亲自督修三眼桥。据载,方钝带领民众赶修三眼桥时,因国库下拨款银有限,民工吃稀饭小菜,食不饱肚,工程进展一度受阻。奸相严嵩却向皇帝谗言:方钝在家乡修桥,大肆挥霍浪费库银。皇上闻言大怒,即派钦差大臣来岳阳查实。钦差大臣到达工地,适逢民工用餐,见方钝和民工吃的都是黑糊糊的粑粑,从方钝手中接过一块粑粑咬了一口,又苦又涩,难以下咽,才知这种粑粑是用苦荞做成的,十分感慨地说:方大人吃苦荞,真是苦苦修桥啊!钦差大臣回京上奏皇帝,特拨一笔纹银犒劳方钝修桥之功。方钝喜不自禁,立即把这笔钱补作修桥专用,民工们伙食大为改善,工程进展明显加快,不久三眼桥胜利竣工。方钝死后葬在桥北的螺丝山头,后人赠联:“日受千人拱手,夜观万盏明灯”,意即白天渔民划船好像向他作揖打拱;晚上万家渔火伴其长眠,表达对他的敬意和怀念。

钟谦钧捐巨资重修三眼桥

      清代同治年间,惠泽百姓的三眼桥由于屡遭洪水冲毁,桥与堤已陷成深潭。晚年退居府城,一向乐善好施的清代两粤盐运使兼按察使钟谦钧毅然捐巨资重修了三眼桥。
      钟谦钧,巴陵楼西湾(今君山区楼西湾)人,自幼机警聪敏,入私塾读《论语》、《大学》皆能述其要义。后因家贫辍学,白天劳作,晚上苦读,数九寒署,持之不懈。稍长,独自外出谋生闯荡,积累了一定的财富。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捐资以从九品分发湖北试用,开始涉足官场。咸丰六年(1856年)任知县。同治元年(1862年)授汉阳知府。同治四年(1865年)调任武昌知府,以功晋一级官阶。同治八年(1869年)任两粤盐运使,续兼署按察使。
      任官期间的钟谦钧奉行俭朴,悯恤民众,勤于治理。岭南物产丰饶,经济基础较好,当地盐商闻钟谦钧入境赴任盐运使,在数百里途中备盛筵迎候,钟谦钧却突然改乘小船莅任,不给沿途民众添麻烦。广东衙署陈设富丽,过来都由盐商领库款供应,他到任后,一律取缔,仅此一举,裁减盐场陋规杂款数万两。在广东按察使任内,他创建审公所和积案局,使冤假错积案得以清结。在粤任职四年,他从不张灯结彩、演戏酬宾,官署平静如道院僧房。而对民众遭灾有难、对公益事业他慷慨赈济,出手大方。禺山、南坡两书院经费拮据,他对前者个人捐银千两,对后者劝募二万三千两银,解决了办学困难。
      同治十二年(1873年),钟谦钧回到家乡,他倾注全部家产与积蓄,独自捐资二万八千重修三眼桥。他遍访能工巧匠,征用大量民工,精心修筑,于光绪元年(1875年)竣工。修成后的三眼桥桥址向北推移,全长48.6米,宽8.8米,通高15米。中孔跨度8米,拱高12.95米;次孔跨7.06米,高12.55米,纵使洪水季节,一般船只仍能畅通无阻。外观上,麻石铺砌的桥面,两侧有1米高的石栏,桥西头一对石雕蹲狮雄壮威武;桥墩石壁有精致的浮雕,4条长1.8米的大蜈蚣维妙维肖。民间有蛇怕蜈蚣的传说,且视大蛇为蛟,蛟龙一体,期翼蜈蚣制服兴风作浪的蛟龙。可惜桥将竣工,钟谦钧即辞世,但他的义举“使人仁义之心油然而生,以此渐成风俗无难矣”。另外,他还修建了七里山宝塔、设立南津港义渡、修理岳州考棚……。湖南巡府王文韶在《重修三眼桥记》中评价:“钟君出而有济于世,退而泽及其乡”。
      滕子京、方钝、钟谦钧不仅给后人留下了一座古桥,更重要的是给我们留下了古代仁人志士以民为本、热心公益的风范。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