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圆明园“三·一八”烈士陵墓中,长眠着一位岳阳汨罗籍女烈士,她就是被鲁迅先生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誉为“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三猛士”之一的杨德群烈士。
杨德群,女,字先哲,1902年出生于湖南湘阴县清溪乡南仓团。1913年考入由杨昌济、徐特立创办的长沙稻田女子师范学校,就读三年,受到进步思想的熏陶,品学俱进,深感振兴国家,必以教育为本,因此立志以教育为终身职业。1918年夏,杨德群任教于我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向警予同志所创办的溆浦小学。她关心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利用三尺讲台,向学生灌输进步思想,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深受向警予同志的器重和学生家长的爱戴。 1920年,爱国民主运动此起彼伏,杨德群素以改造社会、献身祖国为己任,毅然投入到了爱国运动的洪流中,但她深感学识不够,必须继续深造。1924年秋,她毅然中断了六年的教学生活,考入武昌师大,继续读书。1925年秋她离开武昌转入国立北平女子师范大学中文预科攻读生物学和社会学。她孜孜求学,潜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准备留学苏联,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她敬仰孙中山先生,赞成“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积极参加学生掀起的反帝爱国运动,并成为刘和珍的密友和女师大学生自治会的骨干。为了继承孙先生的遗志,她于1926年加入了中国国民党,欲为中国革命早日成功而奋斗。
1926年3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的“大沽事件”和八个侵略国向中国提出的最后通牒,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无比愤慨。当日,在中国共产党李大钊等人的领导下,北京各界群众5000余人在天安门前集会,声讨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军阀的罪行,会后举行示威游行,并到段祺瑞军阀政府内请愿。杨德群是此次游行示威和请愿活动中的积极分子,她和女师大的同学们挥动红旗,散布传单,高呼口号。不料,当游行队伍到达铁狮子胡同段祺瑞军阀政府门前时,段祺瑞竟下令卫队向手无寸铁的示威群众开枪进行镇压,当场打死47人,伤200余人。当杨德群和女师大学生会主席刘和珍、长沙同乡张静淑同学一起后撤时,刘和珍背部中弹倒地,张静淑去扶她时,也遭枪杀。眼看着自己的同学倒在血泊中,杨德群悲愤极了,急忙去扶她们,这时一颗罪恶的子弹从她的左肩下射入,穿右胸而出,她倒在地上,血流如注,经抢救无效,于下午3时半牺牲,年仅24岁。
“3·18”惨案发生后,举国愤怒。3月20日,北京各大中学校一律停课,悼念死难烈士。北京大学生高举用鲜血书写的“踏着烈士的鲜血前进”的横幅标语,抬着死难烈士的棺木游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出了《为段祺瑞杀人民告全国民众书》,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进行武装斗争。鲁迅先生连续写了《纪念刘和珍君》、《无花的蔷薇之二》等五篇檄文,揭露残暴的反动政府,歌颂“为中国而死的”、“沉勇而友爱”的真正的“猛士”。
杨德群牺牲后,北京女师大、湖南同学会、湖南教育界、妇女界、烈士母校,烈士任教过的学校以及烈士家乡湘阴县,都先后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烈士遗体安葬于北京圆明园“三·一八”烈士陵墓。1931年“三·一八”惨案五周年纪念日,国立北平女子师范学院在石驸马大街校园内为二烈士修建了纪念碑。碑身正面刻有“三·一八遇难烈士刘和珍、杨德群纪念碑”16个大字。碑身背面刻有文天祥的正气歌:“是气势磅礴,凛然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碑座四周刻有二烈士传略。
――摘自馆藏资料《洞庭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