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上查询大厅 > 开放档案查询 > 非遗档案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湘花鼓戏
编稿时间: 2020-09-14 14:14 来源: 岳阳市档案馆 
 

临湘花鼓戏,俗称嗡琴戏,因其音乐从嗡琴艺术的音乐演变而来,加上主奏乐器为嗡琴而被老百姓习惯称作嗡琴戏。起源于清乾隆年间,形成于清道光年初的龙窖山(旧称药姑山)下的尤港河上游地区,流布于以临湘龙窖山为中心的湘鄂赣毗邻地区的岳阳、平江,湖北的通城、赤壁、崇阳、通山,江西的修水、铜鼓等地。

临湘花鼓戏的特点就是土生、土长、土气、土味。即演的地方事,唱的地方人,说的地方话,拉的地方调;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湘北艺术奇葩,深受湘北地区人民喜闻乐见。

临湘花鼓戏承载了大量的湘北传统文化信息,它的演变过程真实反映出当初一个时期的社会状况,民间艺术、风土人情等活动,也是研究近年来在我市发现的瑶族文化遗址的一个活化石。经过数百年演变,形成了具有独特地方特色的琴腔、锣腔、地方小调等声腔。 临湘花鼓戏主要声腔叫“琴腔”,“琴腔” 曲调有[单句子]、[夹句子]、[梦调]、[阴调]、[哀调]等;地方小调如[思夫调]、[相思调]、[闹五更]、[十绣]、[回门调]、[十杯酒]、[梅花引]等,常穿插其间使用。临湘花鼓戏现有曲调三百九十多首、传统剧目近百个,代表作有《将相和》、《王妹子回门》、《孟氏割股》等。

2006年,临湘花鼓戏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临湘花鼓戏被纳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_03

现代花鼓戏《村官本是打工仔》剧照   (临湘市文化馆提供)

D81A8246

现代花鼓戏《铁面税官》剧照   (临湘市文化馆提供)


临湘花鼓戏档案2

临湘花鼓戏档案

临湘花鼓戏——将相和   (临湘市花鼓戏剧团、临湘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制作)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